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Sora爆火!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世界?

2024-02-20科技

清澈靈動的眼眸、活潑可愛的萌寵、神秘莫測的海底世界、熙熙攘攘的夏日街區、充滿科技感的魔幻都市……

這段場景逼真、色彩豐富、氛圍濃厚的短影片,全部由人工智能系統制作生成。

近日,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釋出首個影片生成模型「Sora」。該模型透過接收文本指令,即可生成60秒的短影片。而一年前,同樣是這家研究中心釋出的AI語言模型ChatGPT,讓文本撰寫和創作、檢查程式碼程式等都變得易如反掌。

AI聊天、AI繪畫、AI音樂……隨著一系列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內容)相繼問世,讓眾人直言對現代社會生活產生顛覆性影響的「AI革命」正式來臨。

AI究竟有哪些「本領」?為何它每一次叠代升級都能引發全球熱議?

生成式AI可將輸入內容

變成小說、電影、藝術作品

谷歌公司旗下的人工智能模型「巴德」,可以根據你輸入的多個詞語迅速生成一篇短篇小說或詩歌。

今年2月,谷歌公司宣布「巴德」更名為「雙子座」(Gemini)。這是一款多模態大模型,可理解和組合文本、程式碼、音訊、影像和影片等不同類別的資訊。

「巴德」用幾個月的時間閱讀互聯網上幾乎所有內容,並開發大語言模型,給出的答案就來自語言模型而並非網絡搜尋。

DALL-E可以把你輸入的任何內容變成藝術作品。

為了訓練DALL-E,研發公司為它提供了約6億張來自互聯網的標簽圖片。透過深度學習,它不僅可以理解單個物體,還可以學習不同物體之間的關系。

利用Runway,你在幾秒鐘內就能生成平時需要數日才能完成的視覺效果。

該公司創始人巴倫蘇埃拉直言,有了生成式AI的加持,未來電影制作的門檻和成本將大大降低。

生物醫療、無人駕駛、氣象預報……

AI技術市場規模巨大

除了在藝術創作領域,AI技術在醫藥領域、城市服務、氣象預告的套用也十分值得關註。1月29日,美國知名企業家馬斯克表示,他旗下的腦機介面公司「神經連線」完成首例腦機介面器材人體移植,移植者狀態良好。據悉,這項技術是完全可植入的,由電池供電且是無線,全程透過藍芽連線。

清華大學官網1月30日釋出訊息,該校醫學院腦機介面研究團隊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聯合,於2023年10月成功進行全球首例無線微創腦機介面臨床試驗。這位因車禍造成脊髓損傷、四肢癱瘓14年的患者,經術後三個月康復訓練,已實作自主喝水等腦控功能,抓握準確率超過90%。

雖然腦機介面技術依舊面臨許多挑戰甚至質疑,但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特別是根據醫學影像進行診斷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批準約420種涉及成像的演算法,主要用於癌癥治療。這些演算法的準確率可達80%至90%。除了醫學領域,生成式AI也將更廣泛參與到城市公共服務、氣象預報實踐中。庫馬爾是印度的一名卡車司機。他在高速公路跑車時,一個往返就是60小時,長時間疲勞駕駛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如今,他的工作旅途中多了一個「不會說話」的小夥伴,隨時提醒他避免疲勞或註意車距。這是一台集合AI和電腦視覺驅動技術的終端器材。朝向外的網絡攝影機可以測算車輛和其他物體間的距離關系。朝向司機的網絡攝影機則會監控司機的行為和狀態,如果司機打電話或者昏昏欲睡,器材就會提醒司機註意正確駕駛。

2023年7月,華為雲盤古氣象大模型正式上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官網,讓世界看到中國大模型破解氣象領域難題的能力。世界銀行估計,改進天氣預報和早期預警系統每年不僅可帶來價值1620億美元的收益,還可以挽救約23000人的生命。

此外,目前AI人工智能在促進教育公平,應對老齡化社會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形成巨大的市場規模。據彭博社預計,生成式AI的市場規模將在2032年擴大至1.3萬億美元。

AI生成欺騙性內容幹擾選舉

或在國家大選期間制造混亂

AI技術帶來許多新機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隱患。其中,人工智能生成欺騙性內容幹擾選舉被認為是全球面臨的重要挑戰。當地時間1月23日,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共和黨黨內初選在紐咸西州舉行。在此之前,很多美國選民都表示,自己接到一通「來自美國總統拜登的電話」。

這通電話以拜登的口頭禪「真是一派胡言」開頭,建議選民不要給杜林普投票,而是把選票留到11月大選時投給民主黨。隨後,白宮新聞秘書皮埃爾澄清說,這是一則偽造的電話錄音。分析人士擔心,在美國選民容易受到錯誤資訊影響的當下,人工智能可能會在大選期間制造出更多混亂。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球將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舉行重要選舉,覆蓋超過全球半數人口。在剛閉幕的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全球多家科技企業就簽署協定,承諾將在2024年打擊旨在幹擾選舉的人工智能濫用行為。

人工智能的套用方式

要充分遵守倫理規則

工業和資訊化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制造業、零售業、電信行業和醫療健康等四大行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采用率均取得較快增長。

專家預測,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貢獻近90萬億元的經濟價值,其中中國將突破30萬億元,占比超過四成。

如何看待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伏羲智庫創始人李曉東分析,人工智能經歷六七十年的發展,目前被廣泛套用到科技創新、文化產業和工業制造等領域。算力提升和成本降低,也讓通用人工智能來到普通百姓的身邊。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無處不在,推動資訊化技能從數碼化、網絡化,全面進入到智能化時代。「很快我們將不再討論人工智能,因為人工智能已經融入到生活中,無處不在。」李曉東說。

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人工智能的利用將會在國家之間、機構之間,甚至包括人與人之間形成新的代差和新的數碼鴻溝,並推動人類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數碼文明。因此能否充分學習和利用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產生分化,甚至對人類文明產生巨大影響。

AI快速發展,監管將面臨哪些挑戰?

李曉東表示,「數據獲取+套用方式」是AI監管的兩大問題。合理合法獲取數據對人工智能至關重要,人工智能的套用方式也要充分遵守倫理規則。這兩個核心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嚴重影響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利用。從數據獲取方面看,采集和獲取不僅涉及到數據的產權問題,還涉及到國家安全和個人私密。如何合理合法獲取數據,對於人工智能至關重要。此外,如何有效聯通數據故障,促進數據交換共享,提升數據之間的互操作能力也是人工智能的治理重點。否則,沒有持續數據支撐的人工智能發展將會嚴重受損。

從人工智能的套用方式來看,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現其強大的資訊處理能力,其本質是提升人類對資訊的利用效率和效果。而人類社會有其基於特定國家和文化的法律法規和道德約束,人工智能發展也要充分遵從法律法規和道德倫理。目前,部份人工智能技術確實對傳統道德倫理及既定法律法規產生沖擊,並產生全球性新的倫理規範和規則。而在規則規範形成過程中,要保持積極互動跟蹤,推動倫理規範和全球規則朝著向上的軌域前行。

來源:新聞聯播

編輯:謝永利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