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人工智能,中美差距是怎麽拉大的?

2024-02-19科技

人工智能,中國落伍了嗎?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橫空出世,當即轟動了世界,它的驚天才能讓所有人都驚呼人類進入了新的人工智能時代。一年多之後,2024年2月15日,chatGPT的開發者OpenAI再次震驚世界。它釋出了世界上首個影片生成模型Sora,能夠根據一段文字描述,直接生成逼真的影片內容。它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從人物和動物到郁郁蔥蔥的風景、城市場景、花園,無不栩栩如生。在影片中,Sora不僅能準確呈現細節,還能理解物體在物理世界中的存在,比如一大群紙飛機在樹林中飛過,Sora知道碰撞後會發生什麽,並表現其中的光影變化。

圖片來源:https://medriva.com/

今天,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已經在各個領域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潛力和套用價值,已成為了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例如,中國人工智能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二,部份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實作重要突破,語音辨識、電腦視覺技術世界領先等,這些成就的取得歸功於國家的重視和發展戰略。

但不得不說,在最近幾年的人工智能發展熱潮中,矽谷一直領跑世界,中國總體呈現了落伍的態勢。以至於Sora模型釋出後,360董事長周鴻祎很快發文感嘆,科技競爭最終比拼的是讓人才密度和深厚積累,美國公司在這方面遠遠超過了中國公司,這樣看來中國跟美國的 AI 差距可能還在加大。

那麽,我們從矽谷的領跑中能學到什麽?

矽谷:自由與實用的基因

矽谷,這片僅占美國領土面積0.007%的土地,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就一直引領著全球資訊革命的風潮,匯聚了蘋果、英特爾、谷歌、臉書等一大批科技巨頭。英國風險投資公司Atomico釋出的【2020年歐洲科技狀況報告】顯示,在矽谷,每10萬人就擁有1.4家獨角獸公司。

矽谷成功的背後離不開以史丹福大學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為代表的美國西部大學集群,這些大學深厚的人才密度和強大的學術積累一直是矽谷騰飛的強大發動機。而這些在二戰後才崛起的美國西部名校與美國東部老牌的常春藤名校有著完全迥異的風格,這才成就了矽谷的今天。

史丹福大學的建立正逢美國產業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之時,這使它的辦學理念無不刻著時代的烙印,無不顯示著務實、創業的精神。史丹福大學的校訓:「讓自由之風勁吹」。校訓的含義就是鼓勵和保證學生和教員能自由無阻地從事教學和相關的學科研究。

相比理論式教育,史丹佛更傾向實用主義,「如果要成為大學的頂尖教授,至少要創辦過一家公司。」這是史丹福大學裏的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以史丹福大學為代表的師生所創辦的衍生企業,很大程度上成為矽谷能夠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起點,這些創始人後來戲稱自己是「牛仔」或「先驅」,但他們中的大多數,最初都是學生。

曾經有位叫查克·艾斯利的史丹佛教授,也是該校「技術風險投資專案」的一員,他把「史丹佛+矽谷」模式,解釋為是科學家、天使投資人、VC等自下而上的驅動,組織上要扁平,文化上強調創造力。後人在總結矽谷奇跡時,把相關因素進一步歸結為5個方面:歷史的機緣、活躍的風投資本、前沿的科學技術、政策的支持,以及熱情的創業文化。

對創業者的寬容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裝成功直到你成功),這原本是一種積極心理學的方法:透過盲目自信和樂觀的心態,一個人可以實作看起來不可能實作的事。在矽谷,這句話成了年輕人的創業信條:先吹噓你的想法,再透過吸引資本和人才的方式努力地現實中追趕你的目標,直到你實作了它。不少創業者將其奉為聖經,他們用一個好故事吸引投資人的註意力,營造出一種樂觀情緒,並為下一輪融資做好準備。

為什麽會有如此多矽谷創業者,信奉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它對矽谷創業到底意味著什麽?

愛迪生可能是踐行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信條最早的鼻祖。因為在愛迪生之前,人類研究燈泡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但愛迪生是第一個在還沒有做出燈泡前就聲稱自己發明了白熾燈泡的人,在拿到投資人的錢後,他花了4年的時間做各種實驗,失敗了多次,把錢快燒光時才做出了耐用燈泡。

事實上,在這種信條的推動下,矽谷先後出現了蘋果、特斯拉以及後來的Uber、Zenefits等一批非常成功的明星高科技企業家。這些公司都是從一個新的概念成長起來的。

蘋果iPhone剛問世時,只是一個可以勉強工作的原型,當機、系統崩潰、網絡中斷……所有一切手機上的問題都在iPhone上發生了。這些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時,喬布斯就成功地讓投資者和消費者相信了這是一場手機界顛覆性的革命。

特斯拉和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同樣是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高手:當沒有人把電動車當回事、也沒有人相信發出去的火箭還能回收時,他成功地讓自己和商界都相信了這一切皆由可能。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這種創業文化,天生帶有吹噓以至於欺騙的特質,如果操作不當,就淪為騙子。2020年,曾經估值高達90億美元的矽谷醫療高科技血液診斷公司Theranos因公司核心業務涉嫌欺詐,受到了多家機構的調查,估值清零。Theranos公司的美女創始人伊莉莎伯·霍爾姆斯被提起公訴,等待審判。

這類欺詐性案件一出現,就會讓Fake it till you make it這句至理名言蒙上陰影,被一些人指責矽谷文化烏煙瘴氣。但是,事件過後,矽谷仍然會張開熱情的懷抱。

因為,從創業者的角度,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創業者描繪的未來是一種以前不存在的新事物,他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向投資人推銷你的願景,無論知不知道它是否會起作用。從投資人的角度,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也鼓勵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矽谷的風險投資者出手的專案,十有八九的結果是不了了之,而他們寄希望於那個唯一剩下的成功專案能帶來驚人的回報率。

創新教育從青少年抓起

長期以來,中國有著領先世界、引以為傲的基礎教育,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基礎知識紮實、應試能力強,數學技能在全世界也數一數二。可是,在這樣一個創新瞬息萬變的時代,過於重視紮實的基礎知識,而缺乏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矽谷那樣的自由與冒險精神,沒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將難以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挑戰。

美國高中生的知識儲備全面低於中國學生,但美國高校招收學生並不只是看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要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創造力,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美國學生喜歡動手、喜歡質疑、喜歡鼓搗各種稀奇古怪的事物,他們的創新能力普遍高於中國學生。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中國教育界也喊了很多年,但實際改變不大,因為每個師生都面臨著中高考的任務,必須按照中高考的要求培養學生。必須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扭轉唯分數、唯升學評價體系,讓學校教育真正重視學生能力與素質培養。

同時,對學歷教育的畸形倚重也是教育創新的一大阻礙。全世界大部份國家的年輕人都是讀完本科就完全勝任工作了,極少數有專業興趣的人才會去讀碩、讀博,像比爾蓋茨、朱克伯格,乃至現在最著名的OpenAI創始人,無不是中途輟學就去創業,此後除了拿個榮譽學位外,連正兒八經的的本科文憑都沒有。而中國的用人單位幾乎以文憑來衡量才能,非985、211的本科生在職場上幾乎找不到立足之地。

近年來,我們也在大力引入人工智能教育,但仍然脫不開知識化傾向,過於強調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這和傳統課程教育重視知識灌輸,並無二致,對提高學生的整體創新能力沒有什麽助益。

展望未來,人工智能將帶來職業格局的顛覆性變化。為此,僅調整學校辦學,新增專業、課程的思維是行不通的,唯有轉變重視知識教育的傳統模式,創造一個有利於年輕人創新、創業的環境氛圍,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