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五一AI勞動|施工效率提高2倍!智能機器人走進工地幫忙蓋房「顯神通」

2024-05-02科技
02:31
一說到工地,都會自然而然打上「塵土飛揚」「雜訊很大」等標簽。但隨著新質生產力的註入,建築業正加速向工業化、智能化、綠色化、資訊化轉型升級。作為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南京不少工地都已有機器人走進工地,「上崗」幫忙蓋房正成為現實。五一期間,記者來到南京建鄴區NO.2022G71地塊智能建造專案,機器人「工友」正忙著做測量工作,施工全過程只需一鍵即可檢視。
我和我的AI機器人同事
測量機器人三四分鐘就能完成一個房間的測量
建鄴G71地塊專案位於雙閘街道,秦新路以北、龍王大街以西。專案占地面積約為1.7萬㎡,共有10棟建築物,其中5棟為17F住宅樓,5棟為1~2F配套設施;整體為一層地下室,西側局部為二層地下室。
專案在建
測量機器人
已經完成結構施工階段的樓層,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空間測量。「只要將‘測量機器人’架好後,在手機app上操作就可以下測量指令了。」施工單位江蘇宜居建設有限公司專案測量員張佑龍介紹,「測量機器人」全名三維掃描器,「利用激光掃描技術模擬靠尺,三四分鐘就可完成一個空間內四面墻體與頂板極差的測量,像墻體垂直度、平整度等數據都能即時傳到後台,手機上就能看到數據。」
測量機器人工作效率如何呢?在沒有測量機器人之前,每次進行室內測量至少需要兩個人。「一個人拿著靠尺、激光掃頻儀等對墻面的平整度、垂直度,頂板極差進行測量,另一個人拿筆記。現在只需要一個人就行了。」張佑龍拿一層4戶舉例子,「測量機器人完成這一層4戶所有室內空間的測量需要40分鐘左右,如果是人工測量,則需要2個小時,節約了1倍以上的工作時間。」
測量機器人不僅節約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證了數據的客觀性及準確性。其生成的三維模型,可精確對凹凸區域進行數碼化標記以輔助人工進行修補,解決了平整度、垂直度不符合規範的問題。
抹灰、噴塗機器人施工效率是傳統人工2倍
隨後,記者來到地下車庫。「這是用抹灰機器人抹的墻面,非常平整。抹灰機器人是由泵送管、長型刮板等部件構成的,泵送管將抹墻材料噴於墻體,長型刮板再進行壓實、抹平。」專案施工單位江蘇宜居建設有限公司智能建造負責人楊國偉介紹,抹灰機器人作業時就像做蛋糕時抹平並刮去多余的鮮奶油,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一面墻的抹灰,「抹灰機器人完成面的平整度、垂直度等施工質素更有保障,適合大面積施工,但像這些陰陽角還是需要人工完成。」
抹灰機器人和噴塗機器人
除了抹灰機器人,還有噴塗機器人噴塗墻面。「噴塗機器人和抹灰機器人一樣,適合大面積施工,大面積施工效率是傳統人工的2倍左右。」楊國偉告訴記者,這兩款機器人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縮短了施工周期,但是使用的時候,需要關註材料使用量的控制,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費。
智能建造管理平台一鍵管理工人和機器人
「你看,點選‘機器人管理’就能看到現在機器人所在的位置,測量機器人現在在9棟作業。」專案施工單位江蘇宜居建設有限公司技術主管陳思堅向記者展現了該專案的智能建造管理平台。
原來,建築機器人只是專案智能建造套用的一部份。該專案還建立了基於BIM技術搭建貫穿施工專案全過程的智能化整合化管控平台,囊括了BIM模型管理、專案資訊化管理、數碼孿生管理、智能建造管理等模組。「不管是工程進展,還是工地即時人數,甚至是機器人管理,這個專案方方面面、邊邊角角在這個平台上都能清晰展現出來。」陳思堅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透過平台檢視專案現場進度、質素安全、人員、器材等內容。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智能建造平台安裝了塔吊防碰撞系統,透過器材內建芯片和傳感器,即時感知外部障礙物,然後對風險進行評估。
「工人在現場如果發現什麽問題,可以立即拍照上傳到這個平台,後台人員看到後立即安排解決問題,非常高效。」陳思堅告訴記者,專案搭建了貫穿施工全過程的數碼駕駛艙,基於BIM技術,以虛擬+現實的復合性效果即時呈現建造現場實際情況,讓管理者不僅能快速掌握專案情況和風險預警資訊,還能做到可預可控,提升管控效率。
作為建築業從勞動密集型邁向技術密集型的必由之路,智能建造未來已來。在建造過程中充分利用智能技術,達到安全建造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建築性價比和可靠性。面向未來,推動智能建造和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中國建造」的核心競爭力必將不斷提升。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姜婧儀 拍攝 趙雨晨 剪輯 湯清宇
策劃 陳郁 統籌 金雨希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