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諾獎再度垂青AI!復旦AI大課開課滿月,問策戰略咨詢委員會

2024-10-10科技
10月9日傍晚,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alphafold開發者獲獎。這是繼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後,諾獎再次垂青ai。ai改變科學世界,初見端倪。
新學年,復旦大學全面啟動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和教育模式改革(簡稱「ai大課」) ,在2024-2025學年推出100余門ai領域課程,本學期61門課程。開課滿月,成績如何?接下來如何更好發展?昨天下午(10月9日),復旦大學「ai大課」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ai大課」建設教學研討會 首次會議在逸夫科技樓舉行。
打破邊界,開放合作
成為引領上海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智慧源泉
復旦大學「ai大課」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是什麽?
從名單看,委員會成員沒有局限在復旦校內,而是由國內外ai領域頂尖科學家和垂直領域頂尖行業專家組成。
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擔任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會成員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復旦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榮譽院長、史丹福大學教授michael levitt,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新高教授,還有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包雲崗,長三角資訊智能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大數據學院執行院長陳恩紅,浙江大學電腦學院黨委書記、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北京大學電腦學院軟件科學與工程系主任謝濤,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電腦學科(acm班)創始人俞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周伯文。
「請分析人工智能在中國的未來發展趨勢,如何促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和科研新範式的路徑選擇?
請分析國內外高等教育界擁抱人工智能浪潮的案例,如何以高水平綜合型大學為支點,更好配置整合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生態?
請分析復旦ai-best課程體系以及「x+ai」人才培養模式情況,如何高質素、高效能培養ai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和ai+復合型創新人才?
請建議如何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院所、gj實驗室、骨幹企業等的人才培養和創新合作?」
……
戰略咨詢委員會會議現場,復旦大學「ai大課」建設團隊負責人、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焱教授介紹完ai課程建設與實施情況後,代表團隊,亮出咨詢議題。
戰略委員會專家暢所欲言,貢獻真知灼見,就課程設定、課程建設、教育模式等提供戰略咨詢。
「‘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是系統的、深層次的、長周期的改革,改革目標和路徑都是多重的。這些戰略挑戰與歷史機遇、現實困難與前沿課題,不僅僅是一所學校的戰略選擇問題,也是上海乃至中國高等教育界、科技界的重大現實問題。」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表示,期待這個咨詢機制成為引領上海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的重要智慧源泉,齊心協力推動ai人才培養改革和科技創新紮實邁進。
「很榮幸有機會參與其中,同濟大學願與兄弟高校和科研機構一道共同推進這項工作。」作為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鄭慶華肯定了復旦大學「ai大課」建設相關做法,並從加強系統性、協同性、實踐性、融合性、成效性五個方面提出進一步意見建議。他認為,復旦這一開拓性改革為國內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案例與典範,戰略咨詢委員會的成立更彰顯了開放合作包容的理念,「真正希望跳出高校本體,實作高校與行業間的協同、聯合與共享」。
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副書記顧紅亮在致辭中代表上海市教委對復旦大學「ai大課」戰略咨詢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祝賀。他指出,近年來,復旦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具備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礎與巨大潛能,希望在戰略咨詢委員會指導下,人工智能教育改革能大步邁進,賦能千行百業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撐上海三大先導產業發展和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
新課表背後成績單如何
本學期,復旦師生課表有了新變化——一系列以「ai」開頭的課程程式碼全新亮相。
學校開出ai-best各類課程61門 、含平行班102門次、選課學生覆蓋近4000人。 其中70%的課程都全新設計打造。
新學期學校開出ai通識基礎課程10門,如電腦學院黃萱菁老師授課的【走進人工智能】;開出11門ai專業核心課程,如電腦學院邱錫鵬老師授課的【模式辨識與機器學習】;開出24門ai學科進階課程,如外文學院鄭詠艷老師開設的【ai賦能的語言分析和語言習得】;開出16門ai垂域套用課程,如文物與博物館系的文少卿老師開設的【ai考古】課程。
由設想變為現實。ai大課建設從今年4月底啟動,建設團隊在30天時間內制定詳細的設計落實方案,全校上下在3個月時間裏高效運作,截至7月份,建設全新的116門「ai大課」課程。同濟大學貢獻 10門ai類課程與復旦共享共建。ai課程覆蓋全部一級學科。
「ai大課」的建設統籌全校專業師資。電腦學院牽頭保障了ai-b及e類課程的建設需要。此外,學校還打造一支規模較大且執行得力的博士生助教團隊。
電腦學院邱錫鵬教授新學期開出兩門ai課,一門e類,一門s類。其中,ai-s類課程【大模型理論與方法】為新開課程。為了今年9月與101位選課同學見面,團隊梳理了大模型知識體系,編排課程內容和講義,與華為、百度、輝達等頭部科技企業聯合共建了編程實訓平台。此外,課程配套教材【大模型原理與方法】計劃於今年年底出版。
而電腦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錢振興【人工智能安全】備課團隊,則依托復旦相關領域自主知識體系教材6本,在以往200余篇論文、專業方向20余篇論文、出版專著與科普圖書4本的工作基礎上,將領域精華內容濃縮至一學期課程中。
校長金力認為,復旦ai大課各教學團隊要依托教材建設,不斷更新前沿知識點,培養學生用ai解決問題的思維,開啟科研新範式,期待培養的學生比老師強。「人工智能本身的進展瞬息萬變。這意味著我們要隨時更新課程內容。我們的目標是盡最大可能讓學生走近人工智能 。」金力表示,希望透過復旦大學的嘗試,搭建起ai大課建設的框架。為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研究院所之間,搭建起交流溝通的平台。
開課首月,課堂效果怎麽樣?
選課秒光,沒有選上課的學生站著旁聽……開課首月,ai大課受到同學們的歡迎。
為什麽諾貝爾物理學獎,會頒給看似離物理學有些遙遠的電腦和ai領域?10月8日晚,在電腦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萱菁的ai-b類課程【走近人工智能】課堂上,她結合最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成果,向同學們引入機器學習基礎相關知識點。
這門面向人文社科專業本科生的ai基礎課程,共有6個平行班,選課人數超600人。如何激發非專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興趣,引導學生將人工智能知識與自身專業背景相結合?簡化概念幫助學生建立起直觀的理解,強調套用場景切實感受技術在現實世界套用,上課一個月以來,黃萱菁與團隊成員總結了不少經驗。
人臉辨識技術的倫理問題、深度學習在藝術創作中的套用、智能交通系統的未來……團隊鼓勵同學們可以結合自身專業,挖掘人工智能在自身專業領域的前沿套用,「我們鼓勵大家在課程作用中采用ai大模型整理和組織內容,並透過ai生成相關展示圖片。」
s類課程是立足文社理工醫及交叉學科生長出來的ai+x課程。「我們既是一個教學團隊,也是一個科研團隊」,熊易寒教授介紹。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合開的這門ai-s課程【人工智能與國家治理】,重點聚焦在人工智能在國家治理中的套用,如選舉、政治傳播、城市治理、政治參與、國家能力等。
以學術為根本,課程主講教師參與到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智慧城市建設、數碼化轉型等ai技術落地國家治理的專案中。透過這些實際案例分析與實踐操作,學生在了解大語言模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分析等關鍵技術的基礎上,更加切身從計算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的視角,審視其對政府效率、社會公平糊民主治理的深遠影響。
實踐,是ai大課重要的組成部份。「要讓學生了解最近十年中,全世界ai安全研究的基礎性問題」,這是ai-e類課程【人工智能安全】的目標。對抗樣本、數據投毒、後門攻防、模型浮水印、數據竊取、深度偽造……聽名字就酷炫高大上的實踐環節,占比高達18課時,涵蓋當今ai安全技術研究最具活力的幾個方面,錢振興教授以實踐案例的方式讓同學們獨立思考、完成編寫程式,攻堅克難。對授課教師錢振興而言,課程設計的初衷就是在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中,引導學生「消除對未知知識的恐懼」。
「現今,在醫學資訊學、神經調控治療、腦機介面等領域,對腦科學和智能領域的人才需求巨大。我們的課程就是瞄準這些ai套用的現實場景開展課程建設的」,ai-t類課程【ai for brain science: 數據、計算和前沿】主講教師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嘉漪說。
以腦科學和智能領域最前沿的熱點為課程藍本,課程邀請央企、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在內等一線科研界、產業界專家與學生就腦機介面記憶體、人工智能在腦疾病診斷與預測、大腦網絡建模與仿真等前沿話題上開展交流。與現實ai套用緊密聯系,課程啟動群聊機器人幫助同學們解決常見問題。
在復旦ai大課現場還有一群特殊的同學,他們是同濟大學參與「復旦-同濟優質課程互選」的學生。每節課,他們跨越3公裏拿著專屬的復旦校園卡進校,準時坐在教室。
復旦獲得鄰居高校同濟大學的鼎力支持,共建共享ai課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於幸澤表示,他開設的課程【藝術造型】「課程模式由原先的‘師-生二元’演變成‘師-生-ai’三元」,ai成為了課堂上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不僅能幫助進行知識點回顧、語音互動、案例演示,還能協助學生進行作品生成、人機共創。機械臂、腦電傳感器、深度學習演算法等先進ai技術的實地加盟,為課堂帶來前沿實踐的樂趣。
未來無限,ai大課如何持續發力?
為了全力保障課程建設的需要,復旦大學前期進行全校統籌動員,相當一批國家級人才投入ai大課建設。
從這個學期開始到明年春季學期,學校推出至少100門ai課程;到明年秋季學期開學,實作ai教育的「三個滲透率100%」 ——ai課程覆蓋全體本研學生,ai+教育覆蓋全部一級學科,ai素養能力要求覆蓋全部專業。讓科學智能成為復旦邁向世界頂尖的發動機,讓ai課程體系成為全校ai生態建設的發動機,讓復旦成為上海和國家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質素發展的發動機。
「不止高等教育,一切領域的未來,都屬於ai」,諾貝爾化學獎得主michael levitt這樣形容他眼中的人工智能。「快速擁抱ai,這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
組 稿
校融媒體中心
文 字
趙天潤 殷夢昊 汪禎儀
攝 影
成釗
責 編
趙天潤
▼更多復旦新聞,敬請留意復旦大學官方網站。
上觀號作者: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