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為什麽華為手機越來越貴?看完明白了

2024-04-02科技

這是華為於 2017 年釋出的

, 它的售價為 3899 元。 接著是他們在 2018 年推出的 Mate 20, 價格則是 3999 元, 相比前者提高了 100 元。 再來是 2020 年面世的 Mate 40, 其價格大幅飆升至 4999 元。 而現今是近期推出的 Mate 60, 其基礎款的價格已達 5499 元。 可以發現, 華為手機的價格呈逐年上升趨勢。 盡管 Mate 系列的效能的確一代更比一代強, 但顯然它們的價格區間, 正在由往昔中低端的三四千元, 上探至如 iPhone 般的五六千元。 給消費者的直觀感受就是, 華為高端手機售價愈發高昂。

那麽華為為何要如此行事呢? 初聽這個問題,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可笑, 心裏想著這還用問嗎? 肯定是華為想要獲取更多利潤啊。 然而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 曾在某會議上有過如此表態。 這段發言表明, 華為之所以擡高手機價格, 是為了給國內其他手機廠商, 提供成長空間。 不得不說, 這樣的格局實在宏大。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 商業競爭往往異常激烈, 每個參與者都會竭盡所能打壓對手。 但華為卻宣稱自己賣得貴, 是為了不與他人競爭同一塊蛋糕。 我們無法斷定, 這是否就是華為手機越來越貴的真實原因。 但近些年來華為所經歷的一些重大變革, 確實會致使其手機價格升高。 首先是美國的打壓, 致使華為手機的成本變相增加。 近年來美國以安全為由, 限制了華為采購高通芯片, 以及使用安卓系統的能力, 迫使華為不得不自行研發手機芯片, 和作業系統。 他們在短短幾年內, 先後推出了麒麟芯片與鴻蒙系統。 要達到這樣的程度, 沒有足夠的資金是難以實作的, 而創造這些成果所耗費的成本, 自然會以漲價的形式, 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另外, 華為在人才方面的資金投入甚巨。

在華為, 普通員工的年薪在 20-25 萬之間, 高級員工至少 60 萬以上, 管理層年薪更是高達上百萬。 而華為在 2022 年底的員工總數為 20.7 萬人。 可想而知, 光是養活這些人, 每年的薪水就是一筆天文數碼。 這些資金無疑都需從華為的營收中支出, 手機適當漲點價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是華為手機供不應求。 從 Mate 40 系列開始, 華為的高端手機就時常缺貨。 其中的原因還是芯片產能受限。 當時, 麒麟 9000 系列芯片的庫存僅余約 800 萬枚, 華為還需依靠這些芯片, 盡可能長久地延續手機業務的生命周期, 故而無法全力開展手機生產。 這導致其 Mate 系列和 p 系列手機, 長期處於出貨緊張的狀態。 但使用者對華為手機的需求又極為旺盛, 其手機價格也就有了水漲船高的資本。 第三是品牌影響力。 華為手機有一個神奇之處, 它能夠以較低的配置賣出較高的價格, 並且還供不應求。 舉例來說, 華為 Mate 40 RS 和榮耀 Magic 4 至臻版, 配置相同, 外觀也相近, 但掛上華為的標識後就能多賣 4000 元。 2022 年的 Mate 50 Pro 更是離譜, 不支持 5G 卻依舊能賣到 6500 元以上, 並且還一機難求。

這並非說華為的手機銷量極高, 而是指消費者更為認可華為品牌。 這種對使用者選擇行為的強大影響力, 源於華為多年來的品牌塑造。 他們善於透過打造產品獨特體驗的方式, 來塑造品牌的高端形象。 華為 Mate 從第一代開始, 主打的就是超大屏。 在 2013 年釋出的 Mate 1, 搭載了一塊 6.1 英寸螢幕, 在當時可謂是巨無霸般的存在。 要知道, 彼時的 iPhone 5 螢幕尺寸僅有 4 英寸。 而華為的 p 系列則主打輕薄, 曾經的 SMP6, 憑借 6.14 毫米的超薄機身, 以及精致的外觀設計, 一度震驚手機界。 之後 Mate 系列和 p 系列的發展, 也是漸入佳境, 每一代都會帶來許多其他手機廠商所不具備的賣點。

在華為手機的鼎盛時期, 他們的每一次釋出會, 都會吸引媒體和使用者的大量關註。 正是由於華為長期不懈地對產品賣點的打造, 才讓華為手機的高端形象深入人心, 也讓手機的定價有了敢和蘋果平起平坐的底氣。 綜上所述, 華為手機之所以越來越貴, 主要是成本增加、 產能受限以及品牌溢價的結果。 當然, 其中或許也包含一些關照友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