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外灘大會:熱議AI共益,多方倡議開放共建

2024-09-07科技

來源:趣味科技

1955年達特茅斯研討會上,人工智能第一次被提出和定義,其目標就是讓機器能像人一樣認知、思考和學習,進而為人類服務。經過近70年發展,如今,人工智能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著世界。面向未來,如何避免技術帶來新的數碼鴻溝,公益慈善行業如何用好技術機遇備受關註。

9月6日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的【愛與AI共益:數碼時代的向善力量】分論壇上,中國社保學會、中國電腦學會相關專家,微軟、騰訊、字節、阿裏、螞蟻、vivo等頭部科技企業,蓋茨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等國內外社會組織代表就此展開熱議。專家們一致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只有和人類社會需求強繫結才能蓬勃健康發展,公益慈善行業應積極擁抱新技術,促進開放共建。

專家熱議AI向善,「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用好科技是關鍵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認為,數碼技術應該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他看來,任何技術進步表面看來均屬中性,實際套用中卻會打上技術掌握者或使用者的價值烙印,這一常識應當成為我們理性認識數碼化並盡可能使之發揮正面效應的基礎。

「在積極擁抱技術帶來的便利與效率的同時,當務之急是需要深刻反思並關註技術背後的人文關懷,讓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成為推進數碼化的底色。」鄭功成提出,要在數碼技術的設計、實施及監管各環節,充分考慮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實際影響,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機制,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避免技術進步成為加劇社會分化的工具。

螞蟻集團資深副總裁、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彭翼捷表示,人類社會的進步史就是一部科技的發展史,行業發展的快與慢很大程度取決於對新科技的套用。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到資訊科技革命,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因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催生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社會形態。

她認為,互聯網公益正在從第一階段邁入第二階段,公益要做到「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用好科技是關鍵。其中,第一階段指的是2008年以來的近10幾年,期間,技術解決了大眾能不能隨時隨地捐贈、隨時隨地做公益的問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公益慈善正在進入第二階段,這期間要解決的是「愛不愛」的問題,要運用新技術、創新新方式帶動公眾更愛做公益。「我們對新技術的套用越快,就越能快速的改變,向好。」彭翼捷說。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鄭誌傑認為,歷史上大多數技術創新往往最先考慮的是那些資源充沛人群的需要,「而這一次,我們面臨著關鍵的歷史機遇,世界可以從技術開發之初,就確保人工智能的潛在益處惠及每個人。」

鄭誌傑指出,只要把追求「科技創新公平造福人類」作為初心和終點,確保在研發和套用的每一步都體現中低收入國家人口的需求和他們的參與,人工智能將給世界帶來令人期待的未來。鄭誌傑在發言中還分享了蓋茨基金會在推動人工智能改善全球健康與發展不平等的最新實踐,並強調了中國在開發和套用人工智能技術促進健康公平的潛力。

AI公益實踐百花齊放,「技術是解決資源不均的最佳路徑 」

如果說2023年是大模型發展元年,2024年則是當之無愧的AI套用元年。分論壇上,多家學術組織、科技企業、社會組織帶來了自己的觀察和實踐。

中國電腦學會常務理事、公益工作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蔔佳俊表示,人工智能只有和社會需求強繫結,才能蓬勃健康發展。如今,社會對人工智能提出了層出不窮的新需求,人工智能也正在從「造人」到「賦能」。在自動駕駛、資訊無障礙等諸多領域,人工智能正帶來變革性的影響。作為有60多年歷史的全國性學會,CCF 中國電腦學會也將加強公益服務作為學會六大主線工作之一,並為此特別成立了公益工委。透過舉辦技術公益馬拉松、撰寫技術公益案例集等方式,促進成員單位用技術「做好事,行善舉」。

企業層面,借助AI能力,近年來也湧現了大量AI創新公益實踐。如針對阿爾茲海默病問題,博斯騰科技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幫助老年人早辨識、早預防。透過技術,vivo已經幫助百萬特殊家庭與世界無障礙溝通。

面對激增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基於自研多模態大模型、和良好的軟硬件支持,西湖大學深度學習實驗室推出普惠式 AI心理咨詢產品小天。為在校學生、老師、家長,全職媽媽,失業人群,孤獨中老年人等提供公益AI心理咨詢服務。助力緩解心理服務市場從業者短缺、資訊不對稱等問題。

技術驅動公益慈善高質素發展成普遍共識,多方倡導開放共建

社會組織是社會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面對行業高質素發展需求,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是關鍵突破口。論壇上,來自微軟、騰訊、阿裏 、字節、螞蟻等科技企業公益負責人、中國紅十字基金會、SEE基金會等頭部公益組織帶來了自己的思考。

據了解,作為頭部互聯網公開募捐資訊平台,騰訊、阿裏 、字節、支付寶等公益平台都在積極將AI能力運用到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借以提升平台稽核能力、專案質素及服務水平,助力公益組織提升管理能力。除此之外,各家科技企業在各自的公益專案中,也積極借助AI開展了諸多創新實踐。

與此同時,社會組織也在將AI運用到越來越多的公益場景中。透過無人機、光敏定位器、飛鳴監測等,SEE基金會用新技術輔助開展鳥類生態調查,極大的改善了傳統野外調查受天氣限制多、人力投入大、跟蹤監測難等問題。面向未來,開放共建成為各界普遍共識,需要學術機構、科技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協力。

論壇上,支付寶公益平台聯合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愛德基金會,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釋出高質素發展倡議,倡導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打造高質素的公益專案、提升捐贈人服務。

據了解,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由外灘大會組委會主辦,成員由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報業集團、外灘投資集團、螞蟻集團8家單位組成。從第一屆開始,外灘大會就設立了公益分論壇,持續關註科技與人文融合發展。近期,長期關註全球科技趨勢的權威媒體【亞洲科技日報】,評出了四大「2024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全球創新科技大會」,外灘大會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