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讀書|人類終將被機器人取代?「腦機介面之父」探索人類心智的極限

2024-02-19科技
【腦機革命】[巴西]米格爾·尼科萊利斯 著 程致遠 張勝男 楊錦陳 譯 湛廬文化 |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人類終將被機器人取代奴役?「腦機介面」先驅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借助前進演化生物學、神經生物學、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機器永遠無法/超越人類「腦聯網」。
人類「腦聯網」有創造萬物之力,也有淪陷自身之能。
如果人腦長期滿足於社交媒體等數碼系統帶來的愉悅感,開始依賴它們來理解世界時,人腦的結構就會發生改變,創造力、同理心等人類特質也會逐漸喪失。人類不是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是自己主動淪為智慧平庸的「數碼僵屍」。是讓人工智能為人類所用,還是成為人工智能的「同類」?我們是時候做出選擇了。
>>內文選讀:
自資訊時代來臨至今,人類便生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觀念,即數碼電腦終將取代人腦。
有時,這種信念非常狂熱,其支持者似乎認為這是一個神聖的預言,沒有什麽能阻止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實作它。若能實作,這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具顛覆性的技術發展。
然而,雖然未來學家、人工智能從業者和愛好者做出了太多的預測,但是我們還沒有找到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其可行性。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由於沒有確切的證據,人們經常只能提出一些相當稚嫩的觀點。例如本章開篇提到的文章,認為只需適當地連線數以千億計的類神經元和節能晶體管,然後按下電源按鈕,我們便能再現大腦的復雜心智能力。
對此,我不敢茍同。
人類大腦的精密運作可以被簡化成一種演算法,並透過數碼邏輯再現,這種觀點充其量是一個後現代神話或者都市傳說。它或許也是後真相時代的一個例子: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一個錯誤或虛假的聲明被強調了很多次,並在公眾中廣泛傳播,人們便會信以為真。大腦的復雜性可以由簡單連線大量電子元件重構的觀點不僅與現實相去甚遠,而且在深入研究後我們會發現,它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性: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會有。
持該觀點的人很少靜下心來思考這一點:人類的大腦才是數碼硬件和軟件的真正創造者,而不是相反。盲目地相信人造技術可以與其創造者背道而馳並超越創造者,意味著相信任何一種系統,比如人類大腦,都可以創造出比自己更復雜的東西。
然而,這一論點的支持者們除了堅持不懈地宣傳他們狂熱的信仰之外,並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這額外的復雜性從何而來。我認為這一命題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它違反了許多公認的邏輯定理,包括哥德爾的兩條不完備定理和由美國阿根廷裔數學家格雷戈裏·蔡汀提出的復雜性定理。
根據蔡汀的說法,一個形式系統(比如一個電腦程式)不能產生一個比自己更復雜的子系統(也就是另一個電腦程式)。約翰·卡斯蒂和維爾納·德波利在【邏輯、大腦與數學的一生】一書中將這一定理更正式地表述為:存在一些復雜到沒有電腦程式能夠生成的數碼。
哥德爾的工作和蔡汀的工作密切相關,它們共同為以下假設提供了明確的邏輯邊界:如果人腦是一個類似電腦的器材,並具有復雜度X,它實際上不可能產生類似超級智能的人造器材的東西,表現出大於X的復雜度。
由於數碼電腦是這一比較的基準,我們在開始討論時必須回到這一奇妙機器的歷史起源。
英國數學家和邏輯學家艾倫·圖靈於1936年提出了一種抽象計算器材,現存的每一台數碼電腦都代表了實作它的眾多可能性之一。為了紀念圖靈,人們把這一抽象計算器材命名為通用圖靈機。從筆記電腦到地球上最強大的超級電腦,每一台數碼機器的操作依然由這種心智結構定義。通用圖靈機使用一個由使用者編寫的內部指令表,按順序讀取和操作輸入機器的磁盤中的符號。當圖靈機從磁盤中一個一個地讀取符號時,它采用這個內部指令表或軟件來執行各種邏輯運算,然後記錄其結果。
聽起來很簡單是嗎?然而,無論好壞,過去80多年的大多數技術突破,包括人類歷史上最具顛覆性的通訊技術——互聯網,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位天才數學家的頭腦深處精心設計的「抽象心智玩具」的衍生品。
作者:
文:[巴西] 米格爾·尼科萊利斯編輯:袁琭璐責任編輯:朱自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