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AI創業冰火兩重天:Sora降世資本狂歡,數家創企倒閉關門

2024-02-20科技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香草
編輯 | 李水青

AI創企,陷入冰火兩重天。

這一邊,OpenAI甩出文生影片大招Sora,繼GPT-4之後再度掀起生成式AI熱潮,引發文生影片概念股集體漲停。

▲Sora概念/文生影片股票表現(圖源:同花順)

AI相關投融資也迎來一波小高峰。近期,國內大模型創企月之暗面傳出融資超10億美元,加拿大AI創企Cohere被曝正洽談5-10億美元新融資,Quora、Sakana等AI創企接連拿下數千萬美元融資。

據智東西不完全統計,2023年11月-2024年1月全球共誕生4家AI獨角獸,包括美國AI語音合成公司ElevenLabs、印度AI模型創企Krutrim、法國開源模型創企Mistral AI以及國內大模型創企零一萬物。隨著新融資塵埃落定,月之暗面等公司也有望立刻升級為新晉A1獨角獸。

就在昨晚,ElevenLabs憑借Al配音版Sora影片出圈,再吸一波熱度。

與此同時在另一邊,不少AI創企走向下坡路。它們或是被曝尋求收購,或是大幅裁員,更有甚者直接走入「墳墓」。據智東西不完全統計,2023年11月-2024年1月,全球有AI新聞創企Artifact、AI醫療公司Olive等4家AI創企宣布關停。

OpenAI、谷歌等頻放大招,憑借技術積累、人才儲備、龐大的資本和生態影響力等優勢擠占小型創業公司的生存空間,更是讓一些創企的生存狀況岌岌可危,隨時面臨被「秒殺」的危機。

AI創企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在AI這把火「狂飆」之際,有幾家歡樂幾家愁?新晉獨角獸們在哪些方面表現突出,走向滅亡的創企又是遇到了哪些困境?它們之間有什麽相似或不同點?AI創企在生存路上都面臨哪些難題,該如何去解決?一起來看看數據背後的真相。

一、AI創企之火:OpenAI新模型席卷全球,4家獨角獸來勢洶洶

要說春節期間,AI領域最受關註的是什麽,無疑是OpenAI在大年初七放出的文生影片模型Sora。(Sora爆火48小時:楊立昆揭秘論文,參數量或僅30億)

60秒時長、多角度鏡頭、3D仿真能力,Sora憑借驚艷的視覺效果迅速引爆科技圈。同時,OpenAI被曝完成一筆新交易,使其估值超過800億美元,為2024的AI創業打響勁爆頭炮。

與此同時,投資者對AI創企的熱情明顯見漲。2024年以來,獲得人民幣億元級別以上融資的AI創企包括大模型創企月之暗面、生成式AI創企Rasa、制造業AI平台Daedalus、AI編程創企Codeium、大模型創企Sakana、AI平台Poe、AI法律創企Robin AI、AI語音複制創企ElevenLabs等。

AI熱吸引了不少大佬出走創業。今年以來,前推特CEO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DeepMind科學家洛朗·西弗雷(Laurent Sifre)和卡爾·圖爾斯(Karl Tuyls)、OpenAI聯創安德烈·Kappa蒂(Andrej Karpathy)等紛紛創辦AI公司。

AI創企高歌猛進,湧現出不少新晉的獨角獸。據智東西不完全統計,2023年11月-2024年1月全球有4家AI創企估值達到10億美元。2月以來,新融資的月之暗面等公司有望立刻成為新晉獨角獸,此外,Sora的爆火可能為文生影片賽道進一步吸金。

▲近期新晉獨角獸的AI創企名單(智東西統計制表)

這些創企來自全球各個地區,共同點是均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躋身獨角獸,最慢的也不到兩年。根據其主要業務可以看出,AI熱門賽道不僅有文生影片,還有基礎模型、AI語音複制、AI基礎設施等。從這些創企的創始人背景、具體賽道、商業模式等方面,我們嘗試探討它們為何能在現階段取得市場認可。

1、ElevenLabs:半年估值增至10倍,AI語音複制賽道首個獨角獸

ElevenLabs成立於2022年4月,主要業務是開發AI語音合成模型和軟件,創始人皮奧特·達布科夫斯基(Piotr Dabkowski)和馬蒂·斯坦尼斯澤斯基(Mati Staniszewski)分別來自谷歌和大數據公司Palantir。

在Sora釋出兩天後,ElevenLabs迅速蹭了一波熱度,為Sora的無聲演示Demo添加了各種音效和解說,並預告AI音效功能即將推出。

截至目前,ElevenLabs共獲得3輪累計1.01億美元融資,在今年1月獲得風投機構a16z(Andreessen Horowitz)等領投的8000萬美元時,估值達到11億美元,晉升獨角獸。

▲ElevenLabs融資情況(圖源:Crunchbase)

目前ElevenLabs最主要的產品是文字轉語音合成工具,其支持中文、英文等29種語言,並提供1000+種聲線,使用者也可以上傳自訂聲音進行複制。

面向不同類別的客戶,ElevenLabs提供從月費5美元至330美元的不同訂閱計劃,企業使用者還可以根據需求進行個人化客製。

▲ElevenLabs定價(圖源:ElevenLabs)

2、Mistral AI:半年融資38億,輝達加註「歐洲版OpenAI」

Mistral AI是一家法國創企,成立於2023年4月,聯合創始人阿瑟·門什(Arthur Mensch)來自谷歌DeepMind,紀堯姆·蘭普(Guillaume Lample)、蒂莫西·拉克魯瓦(Timothée Lacroix)則來自Facebook,也就是現在的Meta。

▲從左至右依次是蘭普、門什、拉克魯瓦(圖源:David Atlan)

Mistral AI的主要業務是構建開源AI模型。2023年12月,它憑借MoE(混合專家模型)Mixtral 8x7B在小型模型領域殺出一條「血路」,測評成績直追GPT-3.5。

成立不到一年,Mistral AI已完成2輪共計5.28億美元融資,光速創投、a16z、輝達、Salesforce等知名投資者都加註其中。

▲Mistral AI主要投資者(圖源:Crunchbase)

據光速創投資訊,在DeepMind工作期間,門什是Retro、Flamingo和Chinchilla等專案的主要貢獻者,在最佳化大型語言模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蘭普和拉克魯瓦則一起領導了開源模型Llama的開發。

3、零一萬物:李開復領軍,創始團隊「大佬」雲集

零一萬物成立於2023年5月,專註於開發大語言模型,其創始人李開復曾任谷歌、微軟全球副總裁。

▲李開復(圖源:領英)

2023年3月,李開復曾釋出「英雄帖」宣布入局AI創業並招募人才。短短數月,零一萬物便攢出了一個由數十名核心成員組成的聯創團隊,團隊成員的履歷十分亮眼,包括前阿裏巴巴副總裁、前百度副總裁、前滴滴/百度首席演算法負責人、前谷歌中國高管、前微軟/SAP/Cisco副總裁等多位大廠出走的高管。

成立僅半年,零一萬物於11月宣布以超10億美元估值完成了阿裏雲領投的天使輪融資,融資金額未披露。同時,零一萬物釋出了首款開源大模型Yi系列,包括60億參數、340億參數兩個規模,支持中英雙語。Yi模型釋出沒幾天就陷入套殼Llama的爭議,但零一萬物給出澄清,經由國際國內法律研判確認不涉及套殼、抄襲。

4、Krutrim:4年創造網約車獨角獸的CEO,用7個月孵化印度首個AI獨角獸

Krutrim成立於2023年4月,創始人是印度電動車獨角獸Ola聯創兼CEO巴維什·阿格瓦爾(Bhavish Aggarwal)。其官網顯示,公司的主要業務包括提供用於構建生成式AI應用程式的基礎模型、用於AI計算的雲基礎設施以及針對AI計算最佳化的芯片開發和制造。

2023年12月,Krutrim推出首個同名大型語言模型及生成式AI平台,支持約22種印度語言,能生成印地語等10種語言的文本,並預計於今年第一季度推出更大的模型Krutrim Pro。

▲Krutrim聊天機器人使用範例(圖源:Krutrim)

截至目前Krutrim共獲得2輪融資,總計7400萬美元,均由經緯創投(Matrix Partners)領投,阿格瓦爾以個人名義參與了第2輪投資。

▲Krutrim融資情況(圖源:Crunchbase)

這些迅速成為獨角獸的創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創始團隊的背景都十分亮眼,要麽是知名的大廠高管,要麽是大廠出走的頂尖技術人員。

具體來看,不同賽道的AI創企都可以得到市場認可。這幾家獨角獸分別聚焦AI語音合成、大模型、AI基礎設施等不同細分賽道,且相比競品較早拿出了體現差異化的產品。

它們各自有不同的有力競爭點,如ElevenLabs有著完善的商業模式,Mistral AI、零一萬物的大模型霸榜多個榜單,Krutrim則資源集中、以印度本土的數據為重點。

二、AI創企之冰:小至8人團隊,大至千人公司,接連出局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Sora橫空出世,此前的文生影片頂流工具Runway、Pika、PixVerse等瞬間從「香餑餑」變得「黯然失色」。從目前表現來看,後者無論是影片時長、文字理解力還是視覺效果都遭到降維打擊。

正如此前OpenAI推出GPT商店時引發AI創企「哀鴻遍野」一樣,此次OpenAI、谷歌、Meta幾乎同一時間接連釋出重磅模型,再次引發業界爭論:AI創企還有出路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能夠確認的是,在一些AI創企砥礪前行的同時,已經有一些企業走上了下坡路。

首當其沖的是明星獨角獸Stability AI,雖然其一直在不斷釋出新模型,但持續的高管離職、投資者的質疑體現了其內部管理的混亂。

2023年11月,Stability AI被曝出由於財務狀況壓力巨大正在尋求出售。此外,其重要投資者美國對沖基金Coatue Management還在10月致信管理層,要求CEO埃馬德·莫斯塔克(Emad Mostaque)辭職。

Stability AI不是唯一被曝考慮出售的AI創企。據外媒The Information報道,近幾個月來,AI搜尋創企Perplexity至少與4家公司討論了收購事宜,企業級AI助手Writer已與3家尋求收購的公司接洽。

大比例的裁員也是AI創企泡沫破裂的跡象之一。生成式AI獨角獸Jasper、AI語音辨識創企Deepgram等首批明星AI創企在近半年紛紛宣布裁員。

下坡路的盡頭是創企的墳墓。據智東西不完全統計,2023年11月-2024年1月,有4家AI創企宣布關停。其中有大廠獨立出來的團隊,有明星產品創始人新成立的公司,也有已經走過十余年的「老牌」企業。

▲近期關停的AI創企名單(智東西統計制表)

它們處於不同的賽道,關停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出於資金短缺,有的是因為沒找準定位,還有創始人洋洋灑灑列舉了12條「死亡原因」。透過其融資情況、產品表現、關停公告等,我們試圖找到這些創企失敗背後的深層次真相。

1、Artifact:社交巨頭Instagram聯創成立,8人團隊一年解散

Artifact由社交平台Instagram聯合創始人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和米克·克里格(Mike Krieger)於2023年1月創立,主要業務是提供AI驅動的個人化新聞推薦。

談及Artifact這個名字,斯特羅姆稱,它代表了文章(Article)、事實(Fact)以及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融合。簡單來說,Artifact可以視作一種文字版抖音,它基於演算法從精選的出版商列表中選取熱門文章摘要,並隨著使用者觀看記錄和時間的推移自動調整演算法。

▲Artifact的兩位創始人(圖源:InnovationTrail)

雖然有著相同的創始人,但Artifact與Instagram的命運大相徑庭。後者在成立不到兩年、僅有13名員工時,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而前者成立僅一年,8人團隊就宣告走向「死亡」。

▲Artifact宣布關停(圖源:Artifact)

在宣布關停的網誌文章中,斯特羅姆這樣描述Artifact停運的原因:「雖然我們已經構建了擁有核心使用者群體的內容,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市場機會還不夠大,不足以保證獲得持續投資。」

2、Coqui:出身於Mozilla機器學習團隊,或因資金不足關停

Coqui是從火狐瀏覽器母公司Mozilla機器學習小組獨立出來的創企,由約書亞·邁耶(Joshua Meyer)等人於2021年成立,專註於構建快速語音複制、文本轉語音等領域的開源模型和套用。

2023年3月,Coqui獲得33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但不到一年光景,2024年1月3日,邁耶在領英宣布Coqui即將關停。

▲Coqui宣布關停(圖源:領英)

在「告別」網誌中,他提到Coqui作為一個「小團隊」,創造了語音轉文本模型DeepSpeech、文本轉語音模型XTTS等優秀的開源模型,但並未明確關閉的原因。

不過,從Coqui的AI負責人埃倫·戈爾格(Eren Gölge)在GitHub社區上的回復來看,Coqui的停運很可能是由於資金短缺和商業化挑戰。

在一名使用者詢問Coqui關閉後,語音合成專案是否會繼續維護和改進時,戈爾格稱暫時不打算主動維護,除非能找到一些贊助商,「現在DL(深度學習)太貴了。」

▲戈爾格回應是否會維護專案(圖源:GitHub)

3、DataDistillr:創始人總結12條失敗原因,缺乏變現手段居首位

DataDistillr成立於2020年8月,主要業務是面向企業的AI數據分析平台,其創始人卓思·吉夫爾(Charles Givre)是一位在網絡安全領域有超過18年經驗的數據工程師,曾擔任摩根大通數據與分析副總裁、美國中央情報局分析師。

在成立同時以及2021年4月,DataDistillr分別獲得160萬美元、5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即便如此仍然走向了滅亡。2023年12月5日,吉夫爾在領英宣布DataDistillr關閉,並總結了12條失敗的原因。

▲吉夫爾宣布DataDistillr將關閉(圖源:領英)

總的來說,吉夫爾認為DataDistillr的失敗是由於未能實作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吉夫爾作為CEO沒能帶領團隊構建正確的產品、有效地銷售已有的產品。

吉夫爾總結的12條失敗原因分別是:缺乏商業化變現計劃、構建太多沒有必要的功能、構建了錯誤的產品、缺乏行銷計劃、僱用了錯誤的人、招聘太快/燒錢太多、沒有合理利用外包、關註了錯誤的企業客戶目標、沒有采用構建-測量-學習迴圈(Build-Measure-Learn Loop)方法論、與投資者溝通不足、在潛在客戶未付錢時就開始執行、非薪金費用支出較多。

4、Olive:估值最高達到40億美元,因增長過快分崩離析

Olive成立於2012年6月,是一家面向醫療保健行業的AI獨角獸。2023年11月,新媒體網站Axios援引一份內部備忘錄,報道了Olive即將把部份解決方案出售給兩家公司,並關閉其他所有業務。

▲Olive轉發部份業務被收購的訊息(圖源:領英)

十年間,Olive共獲得9輪融資,共計約8.56億美元。其中最後一筆也是金額最高的一筆融資發生在2021年7月,使Olive估值達到40億美元。

但一年之後,Olive逐漸分崩離析。2022年7月和2023年2月,Olive裁員450人、215人,給出的原因分別是公司的快速增長和缺乏重點使產品和工程資源緊張、持續的經濟狀況低迷以及對客戶持續財務緊張的預期。

三、賽道選擇、商業模式、「護城河」,AI創企生存路上的攔路虎

在AI創企的冰火兩重天中,那些成功突圍的企業往往具備一些共同的特質,而那些走向衰敗的企業則在某些關鍵點上出現了失誤。結合這些創企的失敗教訓和現階段成功的經驗來看,AI創企在生存路上至少需要克服這些難關:

首先,賽道的選擇很重要。

「AI」是一個非常寬廣的領域,每一個細分賽道的技術難度、市場規模等方面都有區別,並非所有賽道都適合一個新建立的團隊。初創企業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定位,結合市場需求,選擇有潛力的、適合自己團隊的細分市場。

如Artifact所選的「AI+新聞」賽道,雖然有一定的使用者需求,但整體市場規模不夠大。在外媒The Verge報道其關停服務的文章評論區,有不少使用者扼腕嘆息,表達自己對這個個人化新聞套用產品的喜愛。此外,它還曾獲得蘋果App Store的年度生成式AI趨勢獎。可以看出,Artifact的失敗不是由於產品做的不好。但與此同時,雖然背靠Instagram聯創這樣優秀的創始人,Artifact成立一年並未獲得融資,這也反映了市場和投資者對其有所疑慮。

隨著ChatGPT、Sora等生成式AI產品或模型越來越多地走入大眾視野,現如今,相較於傳統的決策式AI,搭上生成式AI順風車的AI創企更容易起飛。

第二,建立自己的技術「護城河」。

在AI領域,技術創新是企業生存的關鍵。擁有核心技術和專利可以為企業構建強大的競爭壁壘,保護企業免受競爭對手的擠壓。同時,持續的技術創新也是吸引投資和市場關註的重要因素。

OpenAI為自己建立了堅硬的「護城河」,Mistral AI、零一萬物等也在試圖建立自己的技術壁壘。放眼未來,AI創企需要不斷加固叠代技術「護城河」,才能夠持續發展。

▲零一萬物、Mistral AI模型在Hugging Face預訓練開源大模型榜單名列前茅(圖源:Hugging Face)

其次,從初期就要構建具體的商業模式。

「護城河」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一家創企也很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

出於使用者增長等方面的考慮,一些企業在成立初期對商業模式的構建不夠重視。但「燒錢」只能帶來短期的增長,無法支撐一家公司長遠地走下去。創業公司從初期就應構建清晰的商業模式,不僅包括產品或服務的設計,還包括如何盈利、如何吸引和保留客戶。

在DataDistillr的關停公告中,吉夫爾將沒有制定收費計劃列在了首位,「我們知道自己的產品需要收費,但具體如何收費以及收費內容決定得太晚了。」他提到,公司經常為客戶提供免費試用,這涉及到大量客戶成功工作。

ElevenLabs和Coqui同為AI語音合成賽道,發展卻背道而馳。在Coqui宣布停運的貼文評論區中,很多使用者感到遺憾,還有不少聲音稱Coqui的XTTS模型是自己用過最好的AI語音模型,這表明Coqui在技術層面並不弱。

表面來看,Coqui很可能是因為資金短缺而倒閉,但從更深層次去分析,一方面,Coqui成立3年僅獲得330萬美元融資,這表明它可能缺乏宣傳和行銷;另一方面,其社交平台X的「畫風」比較偏向「技術流」,不時甩幾個新模型的連結,而不是推出新的功能或產品改良,這表明它可能專註於技術研發而忽略了產品的設計與商業化營運。

第四,前期專註一小部份核心業務。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創企應該專註於發展自己的核心業務,避免資源分散。透過在某一核心領域深耕細作,公司可以快速地建立起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地位。

據外媒TechCrunch報道,Olive CEO萊恩在2022年6月的一次活動上透露,公司在尋找適合當前產品市場的戰略方向時,前後進行了27次調整。同時,它試圖擴充套件到醫療保健的不同領域,失去了對核心產品和客戶的關註。在裁員時,萊恩公開承認公司在戰略上的「失誤」。

最後,避免過快的增長和擴張。

過快的增長往往伴隨著風險。企業需要合理規劃發展步伐,確保在擴張的同時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支持,包括資金管理、團隊建設、市場策略等方面,都需要有條不紊地進行。

Olive的倒閉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在2020年和2021年,Olive發展迅速,估值一度飆至40億美元,公司也迅速擴張。但這帶來的是產品和工程資源緊張,使得公司在關鍵計劃的執行上變得困難。

結語:AI創業,機遇與挑戰並存

AI創企的境遇兩極分化,一方面反映了市場的殘酷競爭,另一方面也展示了AI技術的無限潛力。對於那些能夠在挑戰中找到出路的創企來說,AI不僅是技術的前沿,更是商業的新藍海。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成熟,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更多AI創企走進人們的視野。創始人們需要吸收過來人的經驗教訓,在實踐中開辟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