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聞聯播點名表演之後,蔚來能面對理想、小鵬們,保持智能進步的優勢。面對華為能保持,有一戰之力的。而為什麽要燒錢做手機,官方回復是基於使用者思考,基於喜歡蔚來品牌的人思考。不論這些是否正確,但無疑,深層原因必有一點,華為小米吉利都有,如果它沒有,就缺乏競爭力。
從最早改變消費者認知的榮威RX5(2016年推出)到現在,已經過去8年時間,在經歷了能用嘴說話替代實體按鍵至今,智能汽車經歷了卷PPT、卷大屏數量、卷冰箱彩電大沙發,都沒有卷出個結果。直到華為智選車模式在2021年,內部賽馬贏過了Hi模式,再到賽力斯的SF5銷量折戟,最終華為拿下了產品、行銷、利潤定義權的AITO問界誕生。汽車的智能才卷出來了一個初步結果,華為會的,別人不會,別人會的,華為都會,先不管具體的體驗結果是不是好,總之是有。
銷量暴漲,分別拿下25-30萬元區別SUV銷量第一,40萬元以上SUV銷量第一。簡單說,在消費者眼裏,能跟得上華為的,就是潛力股或者知名品牌,跟不上的,則是認知變化中的,傳統or落後品牌。
而蔚來,是前者,還是後者?
智能的結構上,蔚來和華為的差異在5年?
2023年,第一屆NIO IN蔚來科技日時,李斌是被噴的。企業的銷量遲遲搞不上去,從NT1到NT2的技術密集切換,上半年單月銷量最低時一度跌至6開頭。再結合彼時此起彼伏的價格戰勢態,蔚來的競爭力有明顯的下降。比如看著其他同期的車企銷量暴漲,但蔚來跟不上,所以就有了蔚一萬這個外號。而財報上,蔚來汽車全年營收556.18億元,同比增長12.9%,凈虧損207.2億元,同比擴大43.5%。
而持續虧虧虧的時候,李斌繼續搞出了一個對銷量增長沒有意義的手機,且手機的價格不低,再加上整個NIO IN上大談12項關鍵技術的全棧自研,還要燒掉更多的錢。投資者的信心不足,消費者沒有感覺到像華為或理想那樣明顯的現實利好。
2024年的第二屆NIO IN,情況有所好轉,而對消費者來說,永遠避不開的第一性則是,它和華為相比怎麽樣,它和華為相比誰更好,這些科技日上所說的,又能帶來什麽。
回答這幾個問題,省流版,如下:
- 2024的蔚來NIO IN釋出的,是把2023年看不懂的,用新成果的形式拆出來,慢慢看懂。從股價上看,美股自7月26日開始向上漲,資本的情緒比2023年樂觀不少。釋出內容一共是7項,包括神璣芯片的流片成功,包括整個智能作業系統SKY OS的落地,包括SKY OS之下智能底盤、智能座艙套用、NOMI的情感智能、智能駕駛,以及第二代NIO PHONE。其實,李斌全文沒使勁講AI,但講的內容全都是AI;
轉譯一下效果就是,有了這個芯片,蔚來可以看的更遠更清楚,智能駕駛或者其他周邊功能能力都能提升,而華為之所以能在2023年AEB之戰到現在持續從技術和輿論上壓制小鵬,原因也在於此,底層的數據更好,價值更高,早看清10米,車輛就能提前做出動作;
智能底盤,基於後續要推播的Banyan 3智能系統,因為蔚來有群體智能,所以每一輛開過相同路段的車型都會帶來有價值數據,比如顛簸、溝坎等,這些數據會被收集到雲端,讓其他車輛透過此處時,底盤提前調整到演算法認為最舒服的狀態;
智能駕駛的最大亮點是NWM(NIO WORLD MODEL),是基於現有自動駕駛路面感知後建模系統的系統演進,車輛目前能在感知到外界之後,建模出給車輛大模型最長時長2分鐘的真實影片。技術體感似於SORA,可以類比理解為,給一個駕駛員看1000個車禍影片,駕駛員在駕駛安全的理論經驗就更豐富。
而具體的實操案例則是,在當今中國汽車圈「忽如一夜春風來,千家萬戶端到端」的局面裏,蔚來餵給大模型的數據質素更好,比如面對某一個交通場景時,它每0.1秒生成216個平行的可能軌跡,選出最優解,然後智能駕駛系統開始執行;
那麽,2個小時,講了2萬多字之後,多數汽車媒體或者科技媒體其實聽了個一知半解,消費者自然也是一知半解。不過,這些都不算重要,因為搞清楚底層邏輯和第一性,蔚來所講的整套話術就能被一下子全部理解。
第一性和底層邏輯是,蔚來打通了OS作業系統,不過是廣義OS,而非特斯拉或者鴻蒙的狹義OS。透過對通訊系統、執行演算法等方面的大量最佳化,匹配了AI所需要的大算力、高頻寬等。再加上關鍵節點上的自研和創新等,把全部子系統進行了打通,就比如李斌在采訪時說,蔚來研發裏的微內核團隊,是全球車企裏最頂級的,對,帶著最字。
智能效果上,蔚來和華為的差異在1年?
簡言之,有無作業系統,二者的產品與技術效果,理論差距至少在一代車型產品周期起步,即5-7年。原因也很簡單,就好比孩子和成年人的差距,傳統架構-無作業系統等於無法很好的控制手腳,而有作業系統則等於向指哪兒打哪兒而進步。
但,就和固態電池的故事一樣,SOA人人都可以做,但絕大多數的人都做不好。目前,也並不是說蔚來有了SKY OS之後,就能直接給它一個全球第幾的位置結論,只能有中國首個相關作業系統的概念。因為,一切系統、程式碼、軟件的好壞,都要最終看使用者體驗、實作結果。
舉一個更淺顯的案例,市面上的智能電話除了蘋果之外,其余都是android。但,不同企業的軟件和程式碼能力,以及產品定義差異,讓不同的手機廠口碑和銷量參差不齊。例如,安卓裏,只有三星能在銷量和口碑上與蘋果在全球掰手腕。
技術底層的本質上,汽車領域目前頭部車企全部使用相同做法,底層框架都是安卓+Linux+QNX,後續陸續引入Chipset+AI演算法。而目前在整個中國的消費級領域,唯一有能力給出狹義OS的,就只有華為鴻蒙。所有的程式碼,全部重寫,全部重新適配。
人員儲備、技術經驗、研發判斷、財力物力、政策支持等全部因素相加之後,只有華為。當然,也並不怪蔚來做不出狹義OS,因為這幾乎是代表國家級的技術能力。而對比華為和蔚來,狹義OS和廣義OS的技術能力差異,則在於,狹義OS能改能調,且如果再配備全自研的核心硬件,就能事半功倍。
譬如,以特斯拉為案例,它的算力不高,且沒有激光雷達,但全世界能在智能駕駛和它掰手腕的,只有接下來要上的華為乾崑ADS3.0智駕。再比如,早在上市之初,特斯拉的很多車就埋下了續航進一步釋放的彩蛋,之前的龍卷風等惡劣天氣時,馬斯克為了方便車主離開危險,直接放開了相關的隱藏板塊。
而廣義OS,則是能調,只能小改,尤其是發現了某處有核心錯誤時,更多只能修。
總之,頭部程式設計師的圈子裏觀點很統一,中國只有華為有狹義OS能力。不過,目前在汽車相關方面,它的相關系統級能力,更多只在智駕上體現,沒能像蔚來這樣,把底盤、座艙、主動機器人、智能駕駛和手機一次性說個清清楚楚。
「每家的出發點不一樣,基因不太一樣,這就是實質性區別」。這是李斌在被問起,目前同時有手機+作業系統+汽車三家企業(華為、小米、蔚來)時給到的答案。他的回答角度,和本文的立意角度不太相同,但鑒於說的確實有道理,所以可以進一步延展到智能效果和體驗上。
小米和華為的消費者業務主業是手機,所以更多聚焦把手機做好,相應能力和汽車進行打通、泛化等,直到汽車成長為與手機體量持平或接近的狀態時,體系的研發思路等等會變。而蔚來的主業是汽車,手機比專業選手自然還是差一截,但這也意味著,它的汽車產品定義等等能力,會相對更有優勢。
寫在最後:
總之,這一切對於蔚來而言是好事,畢竟它所對比的是行業的第一,華為。能夠在全球相應細分領域都排進TOP5的公司。而有了相應的OS能力之後,還是要看接下來的團隊效率。
當下的中國車市競爭過於激烈,很多未成型的功能,會被試水性的投入市場。就比如新勢力基本已經標配了高速NOA,嘴上一直不太服氣的智己,卻在最近來了一場撞欄桿。好在它的銷量很低,影響力也很低,否則這會又一次引發消費者對智駕的擔憂。
另外,蔚來在智能方面的表述,出發點也是不算激進的。有了全棧的OS之後,按李斌的性格,也不會特別激進的放出,落點還將是長期主義。
所以,這套OS能帶來的能力究竟如何,是否會類似小米機主評價澎湃OS是「精裝UI」的模式,1年左右時間,就能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