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駿峰(左一)與同事們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人物小傳
姚駿峰,中國船舶集團海舟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營運交付部副部長(主持工作),負責公司營運交付管理及數碼化轉型相關工作,搭建軟件研發運維協同平台,完善整合式產品開發體系,帶領團隊「從0到1」構建海舟資訊化能力,建立商務供應鏈制度流程數碼化樣板工程,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城市數碼化轉型「智慧工匠」、入選上海市啟明星計劃等。
作為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工業軟件旗艦公司,中國船舶集團海舟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的員工們有著一股特別的幹勁,希望用最高效率、最短時間,補齊中國在工業軟件方面的短板,使中國船舶工業的數碼化水平能匹配全球造船「老大」的地位。身處這樣一個團隊,姚駿峰同樣深感使命在肩。
姚駿峰曾在機器人技術領域專攻10多年,取得不少亮眼成果。而今,進入中船海舟擔任營運交付部負責人,他在公司的支持下,帶領團隊嘗試跨界創新,將機器人的技術和創新理念引入企業數碼化轉型,以系統工程方式持續打造「數碼海舟」,加速工業軟件創新步伐。
心結
2022年成立的中船海舟是中國船舶集團工業軟件工程的牽頭單位,負責架構設計、軟件研發、標準制定、技術測評等工作。簡而言之,中船海舟就是要背靠集團,著力打造自己的船舶工業軟件。
身為中船海舟最早的員工之一,姚駿峰加入公司的背後,有著一個「10年心結」。大學畢業時,他差點應聘進入一家外資工業軟件公司,但實習時他發現,這家公司的核心技術全留在境外,中國員工完全接觸不到。這讓從小胸懷技術夢、強國夢的姚駿峰一下就感受到強烈沖擊:「憑什麽?」
的確,在工業軟件領域,中國與已開發國家存在明顯差距,產品自主化率不高,關鍵技術儲備不足。中國船舶集團雖已連續多年坐穩全球最大船企寶座,但他們意識到,必須抓緊時機,補上這方面的短板。近年來,國家對於產業的數碼化轉型越來越重視,船舶產業鏈上下遊在發展,使用國產工業軟件方面的共識越來越強,加上船企在數碼化領域的積累越來越厚,發展自主工業軟件機遇前所未有。
跨界
對中船海舟來說,既要在技術上加速奔跑、急起直追,盡快用高質素的國產軟件支撐船舶工業發展,也要兼顧企業發展,基於市場規律,用合理的團隊規模和研發投入做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
姚駿峰的職責,是和同事們一道為公司的數碼化轉型搭建軟硬件底座,從而支撐企業數碼化營運,形成敏捷、高效的產品開發平台。
在加盟中船海舟之前,姚駿峰曾專註於機器人和自動控制領域10多年。他說,機器人的研發思路可以歸結為「感知-決策-執行」,也就是利用各種傳感器采集數據,讓機器人能「看」「聽」「感覺」,隨後基於這些感知,形成決策,最終執行任務。
如果將機器人看成單個智能體,那麽,企業就是群體智能的集合,其數碼化營運完全可以近似按照機器人的邏輯,充分匯集、分析內外部數據,驅動決策,最終轉化為執行力和產品。要形成這樣一條前後貫通的「感知-決策-執行」鏈路,就需要用數智化技術和理念,打破企業內部的「資訊孤島」,讓各個部門能協同,讓各種數據能流動,讓業務運轉更透明,從而使數據全面賦能企業。
高效
作為重要的數碼化工具,工業軟件通常擁有數千萬行程式碼,需要一支三四百人的團隊花上3到5年時間才能完成開發。在中船海舟,這個極富挑戰性的過程被大大壓縮了。
去年12月,中船海舟完成首次產品釋出,國產三維設計軟件珊瑚Marine1.0和產品數據管理系統虎魄PLM1.0一亮相,就成為中國船舶工業軟件領域的標桿。這也意味著,中船海舟僅靠200多人的精簡團隊和一年左右時間就拿出了產品。
姚駿峰說,基於「數碼底座」,中船海舟在上海和武漢的研發團隊雖然遠隔千裏,仍可緊密連線、在一個平台上開發。公司內部構建了一個全程「無斷點」的數據采集和流轉體系,支持各部門高質素協同,管理層高效率決策。
姚駿峰說,預計到今年底,他們有望釋出全新2.0版系列軟件產品。實際上,由於末端(使用者)和前端(開發)之間協同不足,全球工業軟件領域迄今都沒能很好滿足船舶行業的需求。中船海舟過往的實踐已初步證明,透過打造「數碼原生企業」,開發數碼化工具,他們完全有可能將「後發」變成優勢,在數碼時代為船舶行業的遠航註入新動能。
作者:張懿
文:張懿圖:采訪物件提供編輯:唐瑋婕責任編輯:戎兵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