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萬億自動駕駛產業呼嘯而來:城市狂飆,誰領風騷?

2024-09-03科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劉學

自動駕駛,正呼嘯而來。

今年7月初,工信部等五部委聯合釋出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套用試點城市名單,20座城市(聯合體)入圍。這一舉措旨在推動網聯雲控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基於車、路、網、雲、圖等高效協同的自動駕駛技術多場景套用,加快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發展。

試點內容包括建設智能化路側基礎設施、提升車載終端裝配率、建立城市級服務管理平台、開展規模化示範套用、探索高精度地圖安全套用等9大方面。

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套用試點城市名單

所謂「車路雲一體化」,是指將人、車、路、雲的物理空間和資訊空間合為一體,實作智能網聯汽車交通系統的安全、節能、舒適及高效執行的資訊物理系統。通俗理解,「車路雲一體化」即是「聰明的車+智慧的路」。「車路雲一體化」是自動駕駛的技術保障基礎。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入圍毫不讓人意外。它們在經濟體量、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積累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鄂爾多斯、無錫、十堰等城市雖對比一線城市資源有所差距,但也早已下場布局,試圖透過試點專案推動本地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此外,杭州和桐鄉、德清聯合體、海口和三亞、瓊海聯合體,也透過跨區域的協同合作,實作自動駕駛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

自動駕駛上下遊產業鏈漫長,空間廣闊。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萬億元,「車路雲一體化」相關市場規模將超14萬億元。這自是地域經濟急待挖掘的增長空間。放諸綠色低碳轉型的當下,自動駕駛也必選項。

各大城市各顯其能,在自動駕駛賽道一路狂飆。

以北京為例,自動駕駛示範區從2020年開始建設至今,已完成從1.0階段到3.0階段的過渡,區域面積擴充套件至600平方公裏,累計部署車輛超過800台,為29家測試車企發放了道路測試號牌,自動駕駛測試裏程近3000萬公裏。

今年6月,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4.0階段建設正式啟動。此次4.0階段建設面積約2324平方公裏,是3.0階段的近4倍,將覆蓋北京四環到六環之間的大部份區域。這意味著自動駕駛已經從區域試點轉向規模化套用,進入常態化營運階段。

圖源:北京經濟開發區網站

武漢也在加快打造「自動駕駛第一城」。今年2月,「蘿蔔快跑」無人自動駕駛車輛首次駛過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及武漢白沙洲大橋。武漢成為全國首個實作智能網聯汽車橫跨長江貫通營運的城市。武漢市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武漢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累計裏程已突破3378.73公裏(單向裏程),輻射面積約3000平方公裏,觸達人口超770萬,累計裏程數和開放區域數保持全國領先。

各地政策頻頻出台,為自動駕駛加速落地、大規模推廣掃清障礙,提供助力。今年7月,深圳市釋出【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建設智能駕駛全國示範區,打造智能駕駛先鋒,其中包括拓展智慧交通場景,加快固定路線、封閉園區、無人出租車等套用的商業轉化。

8月,上海市釋出【交通領域大規模設施器材更新專項工作方案(2024~2027年)】,提出在具備條件的部份區域,積極試點智能網聯出租汽車,探索自動駕駛技術在出租汽車領域的套用。同月,廣州市工信局釋出【關於促進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稿)】,提出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車之城」。

這場以自動駕駛為核心的產業競逐,已轟轟烈烈在各地展開。

從初步探索到規模千億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飛速發展

中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探索發展自動駕駛汽車,至今已有四十余年。自動駕駛技術也經歷多個發展階段。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對自動駕駛汽車進行初步探索。很長一段時間內,自動駕駛技術主要集中在單車智能領域,是技術的初步探索與積累階段。業內認為,盡管單車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實作了自動駕駛的功能,但由於傳感器的探測範圍和精度有限,很難實作自動駕駛L2級到L3級的跨越,限制了單車智能技術在更復雜交通環境中的套用。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其中首次提出智能網聯汽車概念,並將智能網聯汽車列入未來十年國家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領域。2016年,工信部批準建設的國內首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範區」封閉測試區在上海國際帕蒂德馬斯哈德正式營運,開啟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驗證和智慧交通示範工作。

智能網聯汽車(Intelligent & Connected Vehicles,簡稱「ICV」)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並融合現代通訊與網絡技術,實作車與X(人、車、路、雲端等)智能資訊交換、共享,具備復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作「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並最終可實作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與「單車智能」不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更多元化、跨域化,涉及眾多參與者和技術領域。

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鏈是傳統汽車產業鏈的升級與延伸,上遊主要包括核心零部件和技術的研發與供應,如感知系統(車載網絡攝影機、激光雷達等)、控制系統、通訊系統等,這些零部件和技術是汽車智能化的基礎;中遊主要涉及整車制造、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等;下遊則包括營運服務、銷售、維修等環節,直接面向消費者和終端使用者。

相較於傳統汽車產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核心價值也由整車制造向兩端轉移,尤其是核心軟硬件提供商擁有更多話語權。反映在毛利水平上,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上遊環節毛利水平顯著高於中下遊環節。其中,激光系統、高精度定位、芯片等上遊核心零部件毛利率水平高達45%以上。

圖源:圖蟲創意

市場已經形成。2022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為1259億元,2023年約為1613億元。據機構預測,2024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將達2152億元,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的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相繼釋出,成為指導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發展的頂層設計檔,也標誌著「車路雲一體化」時代即將到來。

機遇挑戰並存 「車路雲一體化」開啟發展新藍圖

「聰明車+智慧路」是「車路雲一體化」簡單表述,「強大雲」可透過即時數據互動和協同控制,推動車、路融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克強認為,「車路雲一體化」是實作智能駕駛汽車產業化落地的關鍵。這一系統的發展思路是充分融合智能化與網聯化發展特征,透過建立車路雲一體化系統架構,實作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化。這種方式不僅有助於提升智能駕駛的安全性和能效,還能在不顯著增加基礎設施成本的情況下,有效推動自動駕駛的規模商業化套用。

「車路雲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時間並不長,但「萬億賽道」已然形成。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研究顯示,預計2025年、2030年「車路雲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為7295億元、25825億元,增長勢頭強勁。

自動駕駛不等同於自動駕駛汽車,也不只局限於汽車產業。「過去我們認為車路雲是汽車智能化的一個路線,所以將其歸入汽車產業範疇,這個定位讓‘車路雲’的建設在探索投資模式和商業模式的時候存在種種制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如何跑通「車路雲一體化」之路】主旨報告中指出,它不應該專屬於汽車,應該和不同的領域進行連結,支持不同領域形成有車路雲支撐的解決方案。

「車路雲一體化」套用場景廣泛,包括但不限於自動駕駛、智慧交通等。同時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共同努力協作才能實作。

圖源:【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規模建設與套用參考指南】

據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等聯合釋出的【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規模建設與套用參考指南】,「車路雲一體化」的建設內容確實涵蓋了車載終端、路側基礎設施、雲控平台三大部份。這一系統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是車端,「整車企業參與度仍然有待提升。」李克強院士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聰明車」需要具備C-V2X和4G/5G通訊技術,而目前市場上具備該技術的車型鳳毛麟角。佐思汽研數據顯示:2022年1-6月,搭載C-V2X技術的量產乘用車約4.6萬輛,裝配率約0.5%。2024年,C-V2X的搭載率預計在3%左右,而到2026年,C-V2X搭載率可增長至10%以上。

路側設施建設主要由各地方政府主導,北京正加速向前推進。2024年5月,北京市釋出「車路雲一體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招標公告,專案總投資高達99.39億元,資金構成包括政府投資的70%與國有企業自籌的30%。該專案聚焦於通州區等13個區域,覆蓋2324平方公裏內的約6050個道路交叉口。據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路側設施改造成本依然很高,一個路口的器材改造費用或超過100萬元。如此看來,為道路插上「智慧的翅膀」似乎並不輕松。

運控平台建設同樣面臨挑戰。在「車路雲一體化」系統中,雲控平台更像大腦,負責接入全量路側智能基礎設施和智能網聯汽車數據,並與交管、氣象等第三方平台進行互聯互通,從更宏觀維度提升車輛感知、決策與協同控制能力,同時具備基礎數據分析與數據增值功能。這就意味著需要關於數據標準和數據安全法規的建立。

圖源:【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規模建設與套用參考指南】

「聯網數據缺乏匯聚標準和路徑,缺乏全國性的標準,缺乏區域的和全國性的主體進行數據的統籌協調,給跨行業、跨區域的互聯互通帶來障礙」,李克強院士曾談到。

實作「車路雲一體化」離不開通訊網絡的支持。【2024全球數碼經濟白皮書】指出: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5G已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74個,大型工業企業滲透率達37%,建成超2.9萬個5G行業虛擬專網,覆蓋工業、港口、能源、醫療等領域。

車端方面,車載5G模組的裝車率顯著提升。據佐思汽研釋出的【2024年汽車無線通訊模組和5G行業研究報告】,2023年中國乘用車5G模組裝車數量大幅增長,裝車率約為7.5%,預計2027年將達35.6%。

自動駕駛因所涉領域眾多,這不僅要求打通垂直上下遊產業鏈,也要橫向拓展相關產業,由此形成產業集群。各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也漸漸呈現多元化、區域化特點。

深圳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體系完備,上遊有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零部件的產業優勢,中遊亦有頭部整車制造企業支撐,下遊測試服務、出行服務體系也日臻完善。深圳工信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增加值763.1億元,同比增長38.2%。目前,中國有自動駕駛相關企業12000余家,深圳以超1300家的數量排名第一。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是深圳市「20+8」產業集群之一。深圳各區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定位也有所不同,如下轄的坪山區在「20+8」產業布局中被賦予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制造」定位,是深圳智能聯汽車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地,有是唯一一個兼具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功能的行政區。

上海擁有8家整車企業、超600家零部件企業,以及近6萬名高層次汽車研發類人才。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形成了嘉定乘用車、臨港商用車、奉賢停車庫、金橋車聯網的差異化發展布局。在嘉定區,自動駕駛測試總裏程超1600萬公裏,支持從L2到L4級別的多種車型的自動駕駛測試場景。

長沙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已聚集近400家相關企業,產業發展綜合競爭力排全國第5名。除了上述地區外,廣州、重慶、武漢等城市也在積極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這些城市透過制定產業發展政策、建設測試示範區、吸引企業入駐等方式,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初,中國智能網聯汽車代表企業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南、華北等地,其中廣東、北京、上海分布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代表企業數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