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首科院關成華:創新是為了讓後代擁有更多機遇和資源

2024-02-09科學

近日,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3)釋出。該課題自2017年開始研究,選取全國288個地級市進行對標分析,以期全面刻畫中國城市創新地理圖譜,至今已連續釋出7年。

報告顯示,科技創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廣州、天津、武漢、合肥。

1月31日,課題組組長——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北師大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關成華作客搜狐城市會客廳, 暢談中國城市創新格局。

以下為直播訪談精編。

-01-

北深上穩居前三 未來十年難破局

搜狐城市: 周日首科院剛剛釋出的2023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報告顯示,科技創新排名前三名城市是北京、深圳、上海,這頭部格局已經維持多年,您覺得這十年內這個格局有沒有可能「創新」?

關成華: 這個格局已經形成了一段時間,未來十年內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搜狐城市: 為什麽?

關成華: 因為現在使用的這套測算指數,第四名的城市跟他們有很大差距,可以說是帶有鴻溝性質的,短期可能內部波動,但後面的城市躍居前三甲打破格局,基本不可能。

頭三名北京、上海、深圳屬於特大城市,無論是從經濟、人口等各個方面,規模是相當可觀的。

-02-

城市創新彎道超車危險 合肥抓住機遇

搜狐城市: 您是指城市能階是科創能力重要基礎,其它城市想彎道超車,有沒有捷徑可走?

關成華: 在創新這個問題上,彎道超車很難的,並且彎道超車很危險,弄不好就車毀人亡。我主張每個城市結合自己的優勢,逐漸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發展之路,不要喪失機遇就夠了。

搜狐城市: 合肥就是像您說的典型案列吧。

關成華: 合肥近些年已經變成了城市發展新模式,它過去的確是有段時間沒有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近些年,我覺得有賴於國家的布局,合肥在以上海為中心G60創新走廊裏,區位優勢逐漸顯現出來,過去積累的動能逐漸發揮出來。另外我認為它抓住了機遇,無論是科技驅動範式還是需求場景拉動範式,都表現不錯。

合肥以前積累了科技資源,以中科大為依托,國家有一些大裝置、大實驗室專案落到、落到合肥,合肥最近比較亮眼的還有場景套用,比較早成立了場景創新中心,各種新發明、新產品、新套用透過這個中心做展示、辦峰會、辦大賽,有利於創新成果迅速普及。

-03-

砸錢不一定成功 科創服務和環境更重要

搜狐城市: 您覺得合肥除了科創創新以外,在制度創新或者社會創新上,還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關成華: 合肥市縣兩級在科研成果轉化全鏈條覆蓋,先是建立中心推廣技術,然後設立種子基金投資。

搜狐城市: 對,我們都把合肥稱為政府投資最牛的城市。

關成華: 我認為政府投資並不一定長遠、都能成為成功經驗,但合肥卻是由此打造了城市科創品牌,創新的來了會得到很好的政策支持,從資金各個方面都有所幫助,在不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政策和服務,從而打造了良好的創新生態系。我覺得在未來它還會顯示出比較強的動力,會有更多企業或者研究者前來紮根。

搜狐城市: 我觀察到,現在很多城市在學合肥,比如西安、天津,建立了政府母基金進行科創投資。但您剛才提到了,其實政府持續去投入的話可能不一定長期有效,您怎麽評價這種現象?

關成華: 西安、武漢、天津、成都這些城市,創新實力並不弱,他們排名(備註:2023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在前20名甚至前十強,他們有創新資源,高校、科研院所眾多,他們包括大企業研發機構的投入也很多,我認為這些城市應該著力改善環境和服務。了解不同創新主體他們有什麽需求,服務做到貼心、暖人,讓這些主體能夠把活力迸發出來。金融服務是肯定的,但只是服務鏈條中的一環,切不可看成最重要的。有時候創新用錢也不一定能砸出來。我認為要學合肥經驗,最重要的是把服務和環境做好了。

訪談現場圖,左為搜狐城市主編賴顥寧,右為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北師大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關成華。

-04-

蘇州科創位列第四 得益於長期主義文化

搜狐城市: 蘇州在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第四名,它雖被稱為最牛地級市卻是科研院所窪地,為什麽能超越西安、南京、武漢這些高校林立的城市呢?完全是因為它的營商環境?

關成華: 蘇州用一句話總結,叫政府有為市場有效。我去蘇州調研,當地政府有長期主義的做法。比如說生物醫藥領域裏面有一個很細分的賽道,小核酸,蘇州10年、15年前就已經布局。地方政府主官會換,園區領導也會換,但是它一直做下來,快到收獲季節了。十幾年不停支持,不停的投入,能夠耐得住寂寞,不會說這項事業沒有立竿見影而減輕支持力度。

我認為蘇州已經形成了有利於創新的文化,在地方主官更叠的情況下,企業還能保持穩定發展,持續向著自己既定目標前進,我想這是城市經濟發展很重要的動力。

搜狐城市: 嗯,政策不穩定性會影響經濟發展。

關成華: 我認為地區發展現在可能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領導更叠的太快,思路不停在換,政策很難有這個延續性。領導不在地方長期奮鬥、長期工作,往往決策和施政行為非常短期。

我覺得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研究蘇州,為什麽它也在換,政策的延續性卻能保持得比較好,背後究竟是什麽制度、文化或是其他方面原因。

-05-

科創鐵律:離行政中心遠 創新更容易

搜狐城市: 我看過一些專家研究報告,表示北方有些地方計劃經濟痕跡重些,而南方市場經濟痕跡重些,所以出現南北經濟發展分化。

關成華: 創新發展趨勢呈現出從沿海到內地到西部弱化的態勢,北方可能還是相對進步要慢一點。在創新這個問題上,有一個鐵律,就是說如果離政治中心、行政中心遠一點,可能創新更容易做出來,因為這些地方大概率會更多元更包容,民間力量、社會力量、市場力量更容易發揮。創新的秩序是自發的,不需要幹預,不是強力幹預出來的。

搜狐城市: 關院長提出了一個概念——創新的包容性,您認為一個城市怎樣才能夠培養出或者散發出創新包容性?

關成華: 如果一個城市市場作用發揮的好,對市場對主體比較尊重,我認為這個城市就會更有前途,更有潛力,你有一個想法、成果或產品,你可以去試。另外一個考量因素是這座城市市場是否發達。你去創業創新,你錯了也沒關系,市場機制本身也是試錯機制,錯了之後你有機會重新開始。還有一種情況,你這條路走不通,還可以在別的領域選擇重新開始。

比如說我在美國波士頓遇到一個房屋中介,他原來在實驗室裏跟著老師一塊兒研究做藥的,後來徹底失敗,他後來考取資質轉行做房屋中介,現在過得也很好,孩子也培養起來了。

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執行首先是民生問題,我有時候給地方政府做建議,如果創業者失敗了,也不至於去流落街頭,也不至於破產,對他要有一個基本保障。

搜狐城市: 關院長,據您觀察,有沒有城市已經這麽做了?

關成華: 目前還沒有很明顯的看到。我現在在大灣區待的時間比較多,我覺得活力比較足,社會比較多元,(創新者)選擇的道路可能更多一些,他們有了挫折困難,甚至失敗,有一種社會氛圍在支持他們,但還沒看到更多的政策措施在支持。

-06-

希望北京更多分享創新資源 體現氣度

搜狐城市: 周日剛剛釋出2023年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顯示,這十年間北京科技創新發展從引領到卓越,但總指數增速在放緩,報告分析放緩緣於體量越來越大、基數越來越高,提出警惕陷入創新的資源詛咒。請關院長解釋。

關成華: 我們用詞可能重了一點,但確實是為了提醒北京要註意這個問題。資源詛咒是經濟學的理論,指自然資源很豐富的國家或者是地區,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導致發展產生障礙甚至衰落。北京的創新就是資源最豐富,全國甚至在世界也很難找到這個資源這麽集中、這麽豐富的城市。透過以往觀察發現,它的創新服務、環境方面的指數增長,並沒有像資源表現的那麽醒目。

我們希望北京千萬不要因為資源豐富而忽略了服務和環境等方面的建設,不能把資源把住。心態要開放,無論京津冀協同或首都輻射帶動作用,不要老想著把不用的東西輸出給別人。我一直在講,作為首都、作為北京,有時候應該把最寶貴的東西,尤其在京津冀協同上,拿出分享,共同把事情做得更好,體現北京的胸懷和氣度。

搜狐城市: 在科技輸出帶動區域發展方面,是不是上海做得比較好?

關成華: 之前我講過G60創新走廊,長三角城市群比較均衡整體發力,到底是市場起作用,還是各個政府共同起作用,還是上海輻射帶動作用發揮比較好呢,值得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長三角城市群,蘇州、無錫、常州、合肥,都進入到萬億俱樂部,還有蕪湖小機器人表現也很亮眼。這是上海主動的嗎?也可能是市場機制發揮的作用更好一些。上海行政壁壘沒有那麽森嚴,資源配置得更好,其他城市在上海發展過程中受益。

訪談現場圖。

-07-

很多模式創新是浪費社會資源

搜狐城市: 您在城市創新地理講稿上提到,進入到後工業時代,創新經濟成為城市繁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但我們也發現法律可能跟不上創新的發展。這個問題如何破解,如何防範?

關成華: 創新實際是把雙刃劍,可能法律、政策存在漏洞的地方,反倒容易創新,如果從一開始管制比較多,創新就很難發展起來。美國、歐洲創新更有活力,可能就是管得少。創新還是試錯,如果管得很細、很具體,就很難開展。另外,創新成果出現了之後,一般而言會產生壟斷利潤,接著可能出現一些不平等現象。

我們對此要有區分。如果是在法律上有空白點,各個國家的政府也都在立法解決。我們要警惕的,實際上是要警惕有一些機構或者公司,假創新之名去做一些違法或者是對員工進行壓榨。還有一些是並不是靠創新資源,而是靠的其他的資源形成的壟斷,沒有知識密集,就是勞動密集,變得很卷, 996,讓大家苦不堪言。

還有一個是我們國家的創新,我認為很多是模式上的創新,因為市場這麽大,分割市場這塊大蛋糕,並不是認認真真做技術、做發明,在服務上改進。

搜狐城市: 嗯,不是把蛋糕做大。

關成華: 對,在占領市場的過程中,采取一些不好的手段,我覺得是值得警惕。我認為在模式創新上,更容易讓消費者很快得到一些廉價商品,看起來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但實際上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就是說社會上充斥了太多的廉價的假冒偽劣的不耐用的消費品,它是滿足了大家一下子購物的沖動,然後呢在物流一些環節也做得很好,但是從長遠來看,我認為這種商業模式的創新並不是高質素的。

我有一句非常理想化的口號,叫做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繁榮。它是幾個關鍵詞,到後工業時代講創新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本和資訊流通,接著就是可持續,解決代際公平,說遠一點,就是我們給後代留一個什麽樣的地球、什麽樣的世界,什麽樣的城市、什麽樣的地區。我們還要非常清醒的堅持一個理念,就是讓我們的後代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能夠面對的機遇和資源不能比我們少,只能比我們更多,這叫可持續。

搜狐城市: 關院長提到的創新,不只是關乎現在,更關乎未來。

關成華: 對,我們要求既是創新發展還要綠色發展。

-08-

第三次工業革命不是人工智能

搜狐城市: 您剛才提到了後工業革命,我留意到您去年在一場綠色發展峰會表示,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沒到來,您把革命的標誌定義為能源跟動力的革命性突破,為什麽不是現在備受推崇的人工智能?

關成華: 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我認為沒有那麽多革命,有人講工業革命已經搞到五次、六次了,你可以說有工業3.0、4.0,工業本身朝著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但是還不至於發生革命。人類歷史上的兩次工業革命都有很明顯的標誌,都是在能源和動力上有突破。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還沒有大的變化,可能就多了電腦、手機,它更多改變的是通訊方式、交流方式,對生產力並沒有突飛猛進的作用。

搜狐城市: 未來會不會出現工廠都是機器人操作,不需要人力呢?

關成華: 人類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才是又一次工業革命。比如現在馬斯克做的一些事情,將來有比超音速飛機更快的飛行器,我們可以去外星旅行,我認為我們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前夜或者是開端。

電腦、資訊科技,包括人工智能都是在這個領域裏的事情,但是還要在能源領域突破才可以。突破的標誌是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可持續發展的。

ChatGPT,柯曼(ChatGPT之父)最近在達沃斯論壇發表了一個觀點,他說靠人工智能是不行,必須得解決能源技術上的突破,所以他很早就去投資可控核聚變技術。

你剛才描繪的一些場景機器人可以替代人力,但是要消耗能量,耗能更高。柯曼就認為,人工智能耗能太高,所以必須得回過頭去解決能源問題。我們身體消耗能量最多是大腦,世界上算力也一樣,人工智能加能源技術上的突破,這才會是第三次工業革命。

搜狐城市: 關院長的觀點很前沿,如果說可控核聚變能源變革誕生,世界格局是不是重新調整?

關成華: 當然的。如果你認識到科技創新,看到人工智能、能源技術的突破給我們展現的場景之後,你認識世界也就會發生變化了。你不會想去發動一場戰爭,把別人的國土搶過來,爭奪石油天然氣,這些東西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人的知識、技術儲備、套用發揮,你的世界觀會有比較大的改變。當然,你最重要的問題是你在這個大變革時期,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能落伍。你一定在技術前沿產業有一席之地,一是你對人類對社會做的貢獻,另一個是走出一條新路。不是像傳統的考慮怎麽分配資源、機會和權利,而是放眼看到它可以創造出無限的東西,要參與這個創造,然後分享。

文 | 搜狐城市賴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