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神秘「氣泡」包裹住了太陽系,直徑達1000光年?什麽時候開始的?

2024-04-28科學

我們身處的這個太陽系,其實並不是飄蕩在空蕩蕩的宇宙當中。相反,太陽系其實處於一個巨大的「氣泡」當中。

可以說,假如沒有這個「氣泡」的話,人類活不過3天。話說這個「氣泡」究竟是啥?假如「氣泡」消失,人類將會面臨什麽結局?

什麽叫「氣泡」?

開頭講到這個「氣泡」名為本地泡,是一種低密度、高溫度的等離子氣泡。由於「氣泡」內部含有1000顆恒星,所以它的溫度才這麽高。當然了,這個所謂的高溫,是相當於宇宙而言的。

畢竟在整個宇宙裏面,基本上全是空蕩蕩的存在,所以溫度接近於絕對零度,也就是-273攝氏度。而「氣泡」內部由於擁有1000顆恒星,所以溫度在-180度到-140度的範圍內徘徊。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氣泡」內的溫度就算是高溫了。

至於這個「氣泡」為何是低密度,主要也是跟恒星的構成有關。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恒星大多是由氣體構成的。比如咱們的太陽,就是由氫氣、氦氣和氮氣組成。

由於渾身上下都是氣體,所以恒星的密度自然而然就很小。以至於「氣泡」內部盡管擁有1000顆恒星大軍,但其狀態依舊是軟綿綿的樣子。

至於「氣泡」本身的組成成分,那就更加軟了。科學家透過分析得知,「氣泡」的最外層是中性氣體,裏面則是星際塵埃。像這些物質,根本不足以和行星的密度進行比較。正因如此,所以它才有了「氣泡」這個稱呼。

「氣泡」從何而來?

至於這個「氣泡」究竟是怎麽來的,就得追溯到1400萬前的超新星爆發了。

1970年,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和空間望遠鏡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首次發現「氣泡」是由1400萬年前的紅巨星爆炸產生。只不過那時候的「氣泡」還不夠大,直徑只有4光年左右。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銀河系裏的各類恒星發生多次爆炸。像白矮星、藍巨星等恒星,紛紛像踩了地雷一樣,將自己炸成一團星雲。到了這個時候,「氣泡」的物料就足夠豐富了。

總之,包裹太陽系的這個「氣泡」,前前後後經過了15次的恒星爆發,才終於形成如今的這個規模。後來這些爆發後的星雲逐漸融合,以至於現在的「氣泡」直徑足足達到了1000光年,簡直是巨無霸級別的存在。

當然了,一開始咱們的太陽系並不在這個「氣泡」裏面。畢竟這個「氣泡」是1400萬年前形成的,這個年紀比地球都小,所以「氣泡」出現的時候,太陽系早就已經長大成人了。那太陽系和「氣泡」是何時開始相遇的呢?

這就要提到太陽系的環繞之旅了。而這個環繞的中心,就是銀河系。咱們的太陽系每時每刻都會圍著銀河系轉,它以每秒220公裏的速度,在銀河系周圍撒丫子狂奔。

在此期間,「氣泡」也在不斷壯大,並且在銀河系裏四處飄蕩。於是乎,在500萬年前,太陽系和「氣泡」突然相遇了。就這樣,兩者幹柴遇到烈火,瞬間就碰撞出了愛的火花。

由於太陽系比「氣泡」的體系小,所以一不小心就融了進去。時至今日,咱們的太陽系依舊存在於「氣泡」當中,享受著「氣泡」無微不至的照顧。

氣泡和我們人類有什麽關系?

既然我們一直生活在「氣泡」裏,那「氣泡」會給我們帶來什麽影響呢?

其實關於「氣泡」的影響大了去了,甚至包括人類的起源,都和「氣泡」有關。根據科學家的分析,「氣泡」中包含著70多種化學元素,這些化學元素都是瀕死恒星爆炸後的產物。

正是因為有這些元素的存在,所以地球上才會湧現出各種各樣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透過不斷的前進演化,最終蛻變成如今的生命體。可以說,沒有「氣泡」的話,人類可能也就不復存在了。

除了提供化學元素以外,「氣泡」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保護恒星不會輕易爆炸。剛才也提到過,恒星都是由一堆氣體組成的,而氣體最大的特性就是不穩定。稍微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被打散。

恒星由於重力比較強,所以被打散的概率小一些,但這並不意味著恒星就會永遠穩定下去。假如沒有「氣泡」護體的話,恒星很大概率會突然解體爆炸。

開頭的紅巨星爆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畢竟在沒有形成「氣泡」之前,紅巨星的周圍都是空蕩蕩的。長此以往,可不就爆炸了?

當它爆炸以後,形成的塵埃就能以「氣泡」的形式來保護其他恒星。從這個層面上來講,紅巨星頗有一種「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意味。可以說,「氣泡」就相當於雞蛋清,而恒星就相當於雞蛋黃。假如沒有雞蛋清的話,雞蛋黃早就坍塌流失了。

當然了,除了以上兩個作用以外,「氣泡」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充當一個保護罩,來抵抗外來物的襲擊。

像宇宙中的各種高能粒子輻射、Gamma射線暴等,都會對地球乃至其他行星產生一定的破壞。而「氣泡」的存在,恰好可以阻擋這些高能粒子的輻射,讓人類處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裏面。

假如沒有「氣泡」的話,光是憑借地球磁場那點力量,根本不足以抵抗高能粒子的爆裂沖擊。到時候一旦「氣泡」消失,人類立馬就會被Gamma射線打成篩子。

除了防輻射以外,「氣泡」還能防黑洞。這時候可能很多人會感到奇怪了,黑洞又不是射線?防它幹啥?其實如果真正了解了黑洞的工作原理,你會發現它比射線還要恐怖。

如果是射線的話,它僅僅只會以一種高能量的方式打在你身上。但黑洞恰恰相反,它采取一種吸收的方式,將眼前的一切全部吞噬。也就是說,射線講究輸出,黑洞講究輸入。

如此看來,黑洞的威力更為強大。畢竟輸出僅僅把你打殘,輸入完全是把你給湮滅掉,一點渣子都不剩。最關鍵的是,黑洞還是四處移動的,相當於一台行走的吸塵器,可以將過路的一切東西都給吞噬掉。

如果想要對抗黑洞的吞噬力,唯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營造一個比它還要巨大的物體,讓它吞也吞不掉。而「氣泡」就是這麽一個完美的物體。

剛才也提到過,「氣泡」裏面擁有1000多顆恒星,這些恒星和「氣泡」組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雞蛋。當規模做起來後,黑洞再想吞噬就比較難了。

畢竟老話說的好:「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就折不斷了」,黑洞是懂這個道理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黑洞只能站在旁邊望洋興嘆。感嘆自己的嘴巴不夠大,吸力不夠強,無法將1000顆恒星全部給吞噬掉。

可以說,「氣泡」作為一個家族母體的角色,將黑洞牢牢擋在外面。除非能夠遇到比「氣泡」更大的黑洞,否則就憑銀河系中這些小黑洞,根本無法動「氣泡」一根汗毛。

「氣泡」終將離去

只不過,雖然「氣泡」對太陽系如此重要,但終有一天它也會離去。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氣泡」本身就不屬於太陽系。

剛才也講了,「氣泡」是500萬年前和太陽系的偶然相遇,才走到一起的。這也就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泡」在某一天也會離太陽系而去,追逐更遙遠的未知世界。

至於這個離去的時間,可能跟太陽系的環繞時間有關。當太陽系環繞銀河系到一定位置的時候,這時候可能就偏離「氣泡」了。不管雙方願不願意,都得分手。畢竟緣分已經走到盡頭了,想回去是不可能的了。

當然了,說到這裏的時候大家也不要擔心。雖然太陽系會離開目前的「氣泡」,但過一段時間後,它又會找到新的「氣泡」。就像500萬年前的那次偶遇一樣,重新續一段新的緣分。

而那個離開後的「氣泡」,也會繼續尋找自己新的「太陽系」,然後重復之前的那些操作。雙方就像分手後的男女朋友一樣,在茫茫人海中繼續尋找自己的真愛。

當然了,關於這一切的一切,都跟我們人類沒什麽關系。畢竟宇宙間的計量都是萬年為單位,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說不定早就銷聲匿跡了。

所以說,針對宇宙中的這些奇觀,大家聽聽就好,千萬不要杞人憂天。畢竟從整個宇宙的緯度來看,人類僅僅只是滄海之一粟,根本不值一提。

總的來說,這個所謂的「氣泡」,其實就是恒星爆炸後的產物。這些東西就像雞蛋清一樣,包裹著太陽等一系列恒星。正是有了「氣泡」的存在,我們人類才得以安然無恙。假如沒有「氣泡」的話,說不定地球早就被黑洞給撕成碎片了。

在此也不得不感嘆宇宙之浩渺,能夠以厚德載物的方式來承載一切。如此看來,地球上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又算得了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