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快寫人物|李德仁:送你一雙「慧眼」

2024-06-26科學
影片載入中...

6月24日,一走進姜堰溱潼古鎮,一股魚圓的香味撲鼻而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依托6000多畝溱湖水面,這裏商鋪林立,尤以賣溱湖八鮮為主。從古鎮老街往裏走100米,一棟青磚黛瓦的古宅映入眼簾,這裏是李家的老宅,從這所宅院裏走出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三名院士,當地人稱李家是「一門三院士」。

24日上午,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測繪遙感學家、85歲的李德仁院士獲得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在李德仁帶領下,中國人建起了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送你一雙‘慧眼’」,發射到太空中的衛星,將幫助人們對地球上的每個地方都看得快、看得清、看得準、看得全、看得懂。

從左到右為李德毅、李德仁、李德群三院士合影

祖上曾是狀元,80字家訓傳承百年

「這裏就是院士舊居,古有三科兩狀元,今有一門三院士。」6月24日下午4點多,無錫市民張先生一行6人前來參觀院士舊居,導遊黃素芳對這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古宅進行了介紹,言語中自豪之情溢於言表。「今天上午,李德仁院士摘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院士兄弟的六世祖李承霖,是清朝道光二十年的狀元,居官幾十年,清正廉潔,謙虛謹慎。

進入院士舊居,廳堂上至今懸掛著80字的李氏家訓:愛我中華、興我家邦、少小勤學、車胤孫康、弦歌雅樂、翰墨傳香、尊師益友、孝德永彰、和親睦鄰、扶幼尊長、敬德修業、發憤圖強、女紅針黹、嫻淑賢良、詩書共讀、蘭桂齊芳、扶貧濟困、造福一方、克勤克儉、家道隆昌。

溱潼的院士舊居

「家訓由李德仁曾祖父李貞發手書於1890年,告誡子女,要愛家愛國,勤學苦讀,修身養德,奉獻社會。」黃素芳說,李家子女可以說就是在這種良好氛圍中成長起來的。

這80字的家訓,可以說影響了李德仁的一生。

2018年3月26日,李德仁在武漢大學作題為【老師教我做人做學問】的報告,專門講到了李氏家訓。

傳承百年的【李氏家訓】

「家訓中有一句‘孝德永彰’比較重要,意思是在家庭裏面要孝敬父母,對外面要講究道德。」李德仁說,正是家訓教育讓他在幼年時期便懂得了愛國、勤奮、好學、孝悌、勤儉、經世致用等優良品質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家一共走出了三個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

大學時據理批駁國外權威的錯誤觀點

1951年,11歲的李德仁從溱潼小學畢業,考入了江蘇省泰州中學。

中學時期的李德仁,各門學科的成績都非常優秀。興趣廣泛的他,曾經利用課余時間,用平板測量儀測量出泰州中學背後「小泰山」的高度。而這也為他今後從事測繪工作埋下了伏筆。

1957年,李德仁被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測繪學院)錄取。

在這裏,李德仁遇到了自己的恩師王之卓先生,他是中國航空攝影測量和遙感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拓荒者。

李德仁與王之卓相識還有一段故事。

當時,大學學的是蘇聯的教材,李德仁和幾個本科學生發現教材有錯,結果就去批判蘇聯幾個作測繪遙感的權威,比如洛馬諾夫斯基等。

看到文章後,王之卓把李德仁叫到他家去。「王先生仔細看了我的文章後,就支持我們學生的觀點,說是蘇聯人的教材錯了。」

愛惜人才,王之卓讓李德仁跟著他做畢業設計,並給了英文的參考文獻。結果,李德仁做畢業設計時,又指出加拿大跟英國教授的公式裏面有毛病。畢業設計做完了以後,王之卓把李德仁的畢業設計壓縮成一篇文章,送到測繪學報去發表,這也是李德仁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在李德仁讀碩士的時候,王之卓告訴他:「我們中國人不能老是跟在外國人後面,我們要勇於提出新的研究方向,讓外國人跟著我們走。」

李德仁坦言,現在提這個觀點大家都比較理解,但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這個觀點,如果沒有高的眼界是難以理解的。

留學時解決了測量學的百年難題

1982年,李德仁進入德國波恩大學進修,短短半年時間,他就在國際學術期刊連發兩篇高質素論文,針對西方學者發現和消除粗差的傾向性方法,推匯出比丹麥法更具優勢的新方法,被國際測量學界稱為「李德仁方法」。

第二年,李德仁進入德國史特加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攝影測量領域世界著名領軍學者弗裏茲·阿克曼。為了將更多知識早日帶回祖國,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常常最後一個鎖門,又在清晨第一個開啟實驗室的大門。

1985年,李德仁以全校有史以來最高分獲得史特加大學博士學位。

留學期間,李德仁首次創立了誤差可區分性理論和系統誤差與粗差探測方法,為現代測量學奠定了數據處理的理論基礎。德國洪堡基金評委Grafarend認為,「它解決了一個測量學的百年難題。」

李德仁也因此獲得1988年「漢莎航空測量獎」,圍繞該理論編寫的【空間資料探勘理論與套用】英文專著被選為2016年業內最具影響力著作之首。

建起「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

博士畢業,德國多家機構向李德仁伸出了橄欖枝,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國。

1985年2月,他回到武漢測繪學院(2000年並入武漢大學)任教,次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1年、1994年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由於衛星系統的高精度位置姿態測量核心器件被禁運,很長一段時間裏,國產遙感衛星套用範圍受到嚴重制約。為扭轉這一局面,本世紀初,李德仁主持設計論證了中國第一顆民用測繪衛星「資源三號」的系統參數,大幅提高了衛星遙感影像的自主定位精度。

從衛星數據85%依賴國外進口,到實作85%的自給率,再到向其他國家出口,李德仁讓中國測繪遙感技術一步步從落後走到了世界前列,建立起真正的「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

在李德仁看來,科學的進步要靠各個國家共同推動,科學家之間要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這個精神是永恒的。」但他也表示,科學家是有國家的,「要熱愛祖國,為國家的富強作貢獻,為學科作貢獻。」

如今,已85歲高齡的李德仁帶領團隊提出一個極為宏大的計劃——200多顆衛星組網的「東方慧眼」智能遙感衛星星座計劃。 該計劃預計到2030年發射252顆衛星,包括高分辨率光學和雷達衛星、高光譜衛星和熱紅外衛星,形成「星網」。這些衛星將幫助人們對地球上的每個地方都看得快、看得清、看得準、看得全、看得懂。

回報桑梓,在家鄉建起院士工作站

雖已離鄉數十年,但李德仁對於家鄉的感情卻與日俱增,他也用各種實際行動回報家鄉。

李惠芳是李德仁的姑媽,已經104歲的她和丈夫依然住在溱潼老家。

104歲姑媽李惠芳和丈夫

24日下午,當社區工作人員拿著手機,將李德仁獲獎的訊息播放給老人看時,她激動地指著螢幕:「這是德仁,好好好!」

讓老人感動的是,2020年她100歲時,李德仁號召在外的李家人都回到古鎮,來給老人祝壽。「他人很平糊沒有一點架子,聚餐時,一桌桌給家鄉人敬酒。」老人兒媳朱考雲說。

姑媽100歲時,李德仁和李德群兩家回鄉祝壽

每年,李德仁都會抽空回鄉,一是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二是看望姑媽。「今年4月他剛回來,參加了創新發展大會,並做了主旨演講。」

2019年,李德仁在姜堰成立院士工作站。發揮測繪、遙感所長,李德仁為溱湖「鋪」上一張生態環境監測網,即時監測植物、水質、生物等各項生態指標,助力姜堰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的建設。

2022年10月,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在溱潼院士舊居揭牌。每年,近萬名中小學生前來參觀學習。

2022年,李德仁為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在溱潼院士舊居揭牌

在院士舊居內,專門有一個展館,裏面是李德仁兄弟三人的介紹以及他們捐贈的珍貴物品。其中,「珞珈一號」衛星模型尤為珍貴。

2018年6月2日,由李德仁帶隊研發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他將模型捐贈給了家鄉。

如今,院子裏李德仁當年親手種植的葡萄樹枝繁葉茂,成熟時,那些葡萄猶如顆顆衛星。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毛曉華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