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物理發展停滯,62種理論烏雲阻礙,末路是萬有理論

2024-10-27科學

現代物理學似乎陷入了發展瓶頸,物理學的極限被認為是終極理論,但它究竟是什麽?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考慮一下關於宇宙最大的疑問,例如:物質從何而來?時間是否有終點?什麽導致了宇宙的大爆炸?暗物質和暗能量到底是什麽?

對於這些問題,現代物理學提供了一些可能的答案,但這些答案都比較獨立。

例如,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可能解釋了宇宙為什麽會發生大爆炸。

根據標準模型的預測,惰性微中子可能是暗物質的成分之一。

然而,目前沒有任何單一理論能夠完整解釋所有這些問題。

這表明現代物理學尚未達到統一,科學天空中還遮擋著許多烏雲。

從本期開始,我將連續更新探討物理學未解之謎的系列文章。我個人不喜歡零散的學習方式,即使在自媒體時代,我也力求系統化地展現內容。"物理學烏雲"系列將系統地解讀物理學中的難題,目前總共有62個未解難題,包括真空災難、重力量子化和暗物質體子等。我將逐一講解這62個問題,這個系列會持續更新好幾年。

在這些烏雲中,有一朵特別巨大。這也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核心。在"物理學烏雲"系列中,我將首先從最大的烏雲講起,為大家提供一個整體的框架。接下來的內容都將在這個框架中展開,使得學習過程更加系統和高效。

現在回到正題,如果對所有物理現象持續追根溯源,最終我們會發現,問題的根本在於因果律的失效。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從這個終極問題著手,就能解釋任何物理現象。

在科學歷史上,物理學家幾乎一致遵循一個簡單且統一的信條:他們總是試圖將看似毫無關聯的自然現象統一起來,尋找它們之間更深層次的共同原因,逐漸接近終極問題。

終極問題對應的就是終極理論,也就是所謂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簡稱ToE)。

歷史上,正是對終極理論的追求推動了科學的進步。

在17世紀之前,人們認為天體運動和拋物線運動是由不同的物理機制控制的。

然而牛頓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看法,他將地面上的物體運動和天體運動統一在了一種力——萬有重力之下。

在1865年之前,雖然人們已經知道磁鐵和雷電的存在,但從未想到它們之間可能有聯系。麥克斯韋的方程式組的提出,最終將這兩種看似無關的現象統一起來,現在我們知道,光、電、磁和化學反應,這些完全不同的現象,實際上都是電磁作用的結果。

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發展統一了原子理論和經典力學。

1905年,狹義相對論將質素與能量、時間與空間統一起來。

1915年,廣義相對論將時空與重力統一起來。

20世紀40年代,物理學家們透過統一電磁理論、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提出了量子電動力學。

到了20世紀60年代,弱力與量子電動力學被統一,形成了電弱理論。

如今,物理學家一方面在嘗試統一強力與電弱理論,即大統一理論(GUT);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將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統一,即量子重力理論。

未來,量子重力理論和大統一理論的再次統一預計將形成期待中的萬有理論。從字面上理解,一個合格的萬有理論應能解釋宇宙中所有自然現象。

而宇宙本質上是由物質組成的,且物質是不斷變化的。

因此,萬有理論僅需解釋物質的構成及其變化規律這兩大問題。

基於這兩個問題,萬有理論構建了兩大框架:

第一個框架負責描述物質的構成,第二個框架負責描述物質變化的規律。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框架。宇宙中的一切都由物質、場和能量組成,而場和能量又可等價於物質。因此,我們只需研究物質是如何構成的,就可以完成第一個框架的構建。

目前我們知道,所有已知的物質可能都是由62種基本粒子構成的,這些基本粒子包括構成物質的費米子和傳遞力及賦予質素的玻色子。除了暗物質,我們目前認識到的所有物質,其基本成分都可在標準模型中找到。

對於第一個框架,雖然標準模型已經提供了良好的解釋,但它還未能實作統一。

第二個框架用於描述物質之間的各種變化規律。

宇宙中的變化包括木材的燃燒、海水的流動、原子彈的爆炸和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看似無窮無盡,但其實所有這些變化都是由四種最基礎的作用力引起的。

這四種最基本的作用力都涉及到信使粒子的交換。物理法則認為沒有超距作用,任何作用力的傳遞都需要透過信使粒子。

電磁力是物質之間透過交換光子產生的。無論是木材燃燒的本質,還是海水流動和摩擦生熱的過程,其本質都是由電磁力引起的,都涉及到光子的交換。

弱力涉及物質之間交換W和Z玻色子。原子核中的質子與中子的相互轉換,其本質就是透過交換W和Z玻色子實作的。

強力是透過誇克之間交換膠子產生的,這種交換形成了強力,導致了誇克禁閉效應。

重力理論上是透過交換重力子產生的,雖然這還未被實證,但天體間的重力互動是透過重力子維持的。

這些基本力的交換不斷推動著宇宙中的各種變化,從超新星爆發到黑洞合並的重力波,再到地球自轉形成的磁場,宇宙中的變化豐富多彩。

再來分析萬有理論的兩大框架,第一個框架負責解釋物質的構成,第二個框架負責解釋物質在四種基本力的作用下的變化。

盡管標準模型列出了62種基本粒子,但要統一物質的構成理論,需要找到這些基本粒子之間更深層次的一致性,這樣就可以透過一種理論推匯出這些基本粒子。

目前,物理學界正在透過超弦理論嘗試統一這些基本粒子,認為最基本的物質是普朗克尺度上的弦,不同形式的弦震動衍生出不同的基本粒子。

至於第二個框架,四種基本作用力也必須統一。這意味著四種基本力必然存在一種更深層的一致性,從而衍生出四種基本作用力。

目前,物理學已經統一了弱力和電磁力,在低能量狀態下,這兩種力表現得不同,但能量足夠高(100GeV)時,它們會表現為同一種電弱作用力,即電弱理論。

因此,我們可以設想,在合適的外部條件下,強力和電弱作用力是否也能統一表現為同一種力?如果電弱理論能夠統一強力,那麽它就會成為大統一理論。

如果大統一理論完成,那麽剩下的就只有重力了。

大統一理論之所以不包括重力,是因為重力非常特殊。至少強力、弱力和電磁力的信使粒子已經確定,但目前我們甚至還沒有找到重力的信使粒子(重力子)。為了不讓重力成為大統一理論的絆腳石,物理學家選擇讓電弱理論先統一強力。至於重力,則嘗試用全新的理論進行單獨統一,即量子重力理論。

兩個分支任務同時進行:電弱理論統一強力後,升級為大統一理論;量子力學統一重力後,成為量子重力理論。

完成這兩個任務後,接下來的任務是統一量子重力理論和大統一理論,屆時四種基本作用力將被徹底統一,萬有理論的目標也將實作。

但回顧物理學的歷史,這樣的路徑似乎總是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參考以太理論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物理學的發展方向往往與預期相悖。

事實上,萬有理論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

我想先討論兩個主要的問題,一個是理論上的問題,另一個是哲學上的問題。

從理論角度看,在物理學的統一過程中,似乎一直忽視了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問題。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是因為大尺度的天文現象與現有的重力理論不符。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無非有兩種:

第一種可能是暗物質和暗能量並不存在,重力理論需要被修改。

第二種可能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確實存在,這表明物理學中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這兩種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種都極大地阻礙了萬有理論的統一行程。

除了理論上的困難,還有哲學上的困難。

首先,我們需要思考物理理論的本質是什麽?物理理論本質上是對自然現象的歸納和總結,但它並不能解釋自然現象為什麽會這樣發生。

我們並不是現象的創造者,我們只是現象的記錄者。

如果自然現象本身是獨立存在的,而沒有一個能夠延伸出各種自然現象的最基本現象,那麽萬有理論就無法成功。

因為萬有理論的意義在於將所有自然現象納入一個理論中,從這個最基本的理論出發,就可以解釋任何自然現象。

物理理論只能基於現象。如果現象本身不是這樣的,那麽理論也應當不是這樣的。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萬有理論可能永遠不會實作,因為如果一個理論就足以解釋宇宙中的所有現象,那將意味著物理學的停滯,這是非常遺憾的。

自然的規律並不會因為人類幾百年的努力而完全被揭示。

追求物理學的統一應該是我們探索宇宙的動力,而非終點。我始終相信這樣一句話:我們知道的越多,未知的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