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2024-10-28科學

一、運動的定義及重要性:

1. 運動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物質是運動的擔當者,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內容和存在形式。

2. 對運動問題的思考是世界觀中的重要問題。

二、不同歷史時期對運動的認識:

1. 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多數哲學家認為事物處於運動中,如孔子、赫拉克利特等。

2. 西漢時期及歐洲中世紀:董仲舒提出 「天不變道亦不變」 的形而上學觀點;歐洲神學家否認物質自我運動,認為是上帝推動。

3. 資產階級興起時期:時代要求使人們承認運動的普遍性,但受機械論世界觀影響,對運動的了解狹隘,如狄德羅等人。

4. 19 世紀:自然科學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矛盾使機械論世界觀和形而上學思維方法動搖。黑格爾用唯心主義辯證法形式克服機械論運動觀,但因把運動看做 「絕對觀念」 自我運動,不能作為科學方法論基礎;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和運動不可分。

三、運動的絕對性與靜止的相對性:

1. 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是物質運動過程中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狀態,是暫時的、有條件的。

2. 物質的運動形式和每一事物的運動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的,靜止是相對特定運動形式而言,相對靜止是理解絕對運動、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運動著的物質的基礎。

3. 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離開相對靜止無法具體了解運動,相對靜止是事物過去運動的結果和將來運動的出發點,也是理解物質形態和運動形式多樣性的條件。

四、物質運動絕對性和靜止相對性的意義:

1. 認識論意義: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承認事物相對靜止才能對不同事物進行具體科學分析和研究。

2. 方法論意義: 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 相對主義 和詭辯論,如莊子、 克拉底魯 羅伊斯 柏格森 等的觀點;應在具體環境和發展中對事物進行分析,反對詭辯論。

五、運動與物質的不可分割性:

1. 物質是一切運動的擔當者,現代科學對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的研究進一步證明運動同物質不可分離。

2.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質能相關式、現代物理學核聚變現象都證實運動和物質不可分割,沒有物質的 「純粹」 運動不存在。

3. 掌握運動同物質不可分割的原理對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有重要意義,如批判柏格森和懷特海的生命哲學、過程哲學把運動和物質割裂的唯心主義觀點。

六、物質運動的規律性:

物質運動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一切實際的物質運動過程都合規律地進行,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