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美科學家擔心核聚變領域被中國趕超:他們正把我們的長期規劃付諸實施

2024-07-11科學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美國和中國都在追求一種難以捉摸的能源:核聚變。」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8日發文渲染中美在核聚變領域正上演一場高科技競爭。文章稱,隨著中國在核聚變領域的投入超過美國,中國工作人員夜以繼日推進相關專案,美方官員和科學家愈發擔心,美國將逐漸喪失在該領域的早期領先優勢。

美國能源部聚變能源科學辦公室負責人讓·保羅·阿蘭(JP Allain)坦承,中國人「正把我們的長期規劃付諸實施,這種感覺有多麽令人沮喪」。

2023年5月29日,在安徽合肥「科學島」,「高質素發展調研行」采訪團參觀被外界稱為「小太陽」的核聚變實驗裝置——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裝置。IC Photo

文章指出,核聚變作為一種清潔能源一直是人類追逐的一個夢想,其過程與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類似,科學家們希望利用這種聚變來獲取幾乎取之不盡的能量。然而,這項技術卻面臨科學和工程方面的巨大挑戰,一些專家甚至認為,核聚變是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

盡管如此,中美仍在追逐這種「捉摸不定的能源」。文章註意到,中國對核聚變的投入超過了美國,建成了一個龐大的核聚變技術園區,並已啟動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其中包括一些行業巨頭。為了完成核聚變專案,中國的科研團隊三班倒地工作,幾乎晝夜不停。這個亞洲大國在相關科學和工程領域擁有的博士數量遠超美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官員和科學家們越來越擔心,美國正在逐漸喪失早期的領先優勢。

去年8月,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宣布復現核聚變點火實驗。視覺中國

阿蘭表示,中國每年在核聚變上的開支幾乎是美國政府核聚變預算的兩倍。同時,中國似乎正在推動核聚變能源的商業化。文章援引熟悉中國核聚變設施的科學家的話說,中國如果繼續保持目前的支出和發展速度,將在三到四年內超過美國和歐洲的磁約束核聚變能力。

「他們(中國)正把我們的長期規劃付諸實施。可以想象,這種感覺有多令人沮喪。」阿蘭說。

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教授、曾在中國核聚變咨詢委員會任職多年的丹尼斯·懷特(Dennis Whyte)說,中國曾經幾乎沒有核聚變專案,但僅花了大約10年時間就建立起世界一流的核聚變科學專案和國家實驗室。

「他們幾乎是‘一瞬間’就做到了這一點。」 懷特說,「不要低估他們追趕的能力。」

文章還說,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在投資對低碳轉型至關重要的原材料和技術,其中許多也被核聚變技術研究人員和相關企業使用,包括強磁鐵和鋰等技術。強磁鐵可以約束等離子體,鋰可以用作核聚變反應堆周圍的包層,以吸收等離子體中產生的中子。

自20世紀50年代末各國開始解密核聚變能源研究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交換和共享資訊。中國、俄羅斯和美國都參與了在法國進行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表示,中國科學家參加了國際核聚變會議,而且似乎最願意透過直接對話分享資訊。

中國、俄羅斯和美國是參與了位於法國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堆(ITER)專案的35個國家之一。華爾街日報

「與中國競爭迫在眉睫,西方核聚變企業在華盛頓尋求研究資金。」路透社此前報道稱,美國聚變產業協會(FIA)3月曾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會議,尋求從美國政府獲得更多投資,從而在商業核聚變反應堆的開發和建造上與中國展開競爭。

聚變產業協會行政總裁安德魯·霍蘭德(Andrew Holland)稱,西方核聚變企業擔心,西方在核聚變領域可能「重蹈光伏產業的覆轍」,讓中國在制造方面占據主導地位,「很明顯,中國在供應鏈和研發方面都雄心勃勃,現在是美國應對挑戰的時候了。」

近年來,中國可控核聚變領域捷報頻傳。去年4月,中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實作403秒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執行,創造新的世界紀錄。去年8月,「中國環流三號」成功實作了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執行模式,標誌著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裝置執行水平邁入國際前列。

今年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與中核集團中核工程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正式簽署真空室模組組裝合約。這是中國在成功安裝其心臟器材之後,再次承擔其核心器材的安裝任務。

「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還有一定時間的路要走。」在中核集團上月舉行的第二屆上市公司集中投資者交流季活動中,中核集團科技質素與資訊化部主任尹衛平表示,「需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取得的進展仍是簡單地實作了聚變反應而已,還沒有向工程化轉化。這僅僅是科技和技術的探索。目前中國和歐美在核聚變領域的研究均處於國際第一方陣。」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