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科學無國界?錢學森侄子錢永健獲諾貝爾獎,卻直言不是中國科學家

2024-08-05科學

說起美籍華裔科學家,很多人腦海裏的第一反應是鄧稼先、錢學森等老一輩毅然放棄美國優越的生活環境和科研條件的共和國脊梁,但是我們也都知道,這些共和國的功勛科學家並沒有加入到美國國籍,在他們學成時,看到祖國百廢待興還是堅定的踏上了回鄉建設國家的征程,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那些加入美國國籍的華裔科學家們。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人種融合性極高的國家,美國人建國後,就不斷地在全世界範圍內大量吸收人才用以國家建設,但是對於人才的接納,美國是有著極高的門檻, 主要是兩點:第一,高凈值人士,轉譯過來就是特別有錢,能夠對美國國內的建設和發展起到投資的作用;二是專業技術人才,在某一領域有絕對的話語權,對科研專案有主導能力。

舉個例子, 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制定了一項浩大的工程,命名為「曼哈頓工程」, 這項工程是為了核武器的研究而存在為了這項工程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美國政府將3000多名納粹德國的火箭專家吸納進來,成為了美國國籍,這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

在二戰後,美國人在全世界範圍做著同樣的事,來自德國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來自印度的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來自俄羅斯的谷歌CEO謝爾蓋·布林還有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1500名科學家,這些通已經成為了美國人。

在中國方面,有3.2萬名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先後加入到了美國國籍,這一數值甚至占全美科學家總數的15%左右,有重大科研成果的華裔科學家基本均是透過技術移民從中國走出去得到,在這其中, 有7位還以美國人的身份獲得了諾貝爾獎。 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琨、陳省身、丘成桐,吳健雄像這些頂尖科學家已經全部加入到了美國國籍。

除了要求加入國籍之外,對於不想放棄原有國籍的高精尖人才,美國政府也有綠卡制度,也就是不需要加入美國國籍,也可以享受到自由出入美國的待遇。

像如今在科學技術領域有著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他們都會有個共同特點,基本都是美籍華裔,比如楊振寧、李政道等,在那個時代中還有一位值得一提,他是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

他的科研成果是關於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 ,而他本人也是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在大家向錢永健的堂兄錢永剛詢問與他的關系和交情時,錢永剛表示對錢永健獲得的科研成就表示祝賀,同時他也坦承與錢永健並沒有什麽其他來往,兩人父親在年輕的時候相互來往較多,當時兄弟兩從上海交大畢業後,一起去了美國留學,同時還都是在航空研究。

在上世紀50年代,錢學森毅然回國,但是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榘考慮再三,還是決定留在美國。就此一別,這兩位頂尖的科學家便各為其主。

在改革開放後的中美蜜月期,錢學榘曾帶著家人回國探親,但當時錢永剛只是知道並沒有前去相聚。當得知錢永健獲得了諾貝爾獎時,在中國家中休養的錢學森非常的高興,也表示了祝賀。

在錢永健的童年中,始終貫穿著中美的敵對關系,當錢學森回國時,他才3歲左右,可能是由於家族遺傳基因的強大,又或者是他本人天賦異人, 16歲時,他便以一篇關於「金屬與硫氰酸鹽結合」的論文獲得了「西屋科學天才獎」。 20歲時就獲得了哈佛大學物理和化學雙學士學位,而他也前往英國繼續深造。

畢業後,他也成為了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藥理學及化學與生物化學兩系的「雙系教授」。 在21世紀,他便參與到了對「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並取得了重大突破,最終憑借這項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於類似這些有著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學家的流逝,可以說是非常心痛的,而現如今依然有大多數的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選擇留在了國外,據統計, 清華大學每年在內地的本科招生大約4000人,每年選擇出國留學的人數高達1000多人, 而在這其中有八成選擇了留在國外,而這只是中國頂尖學府的一個縮影。

所謂國家層面來說,我們希望的是這些天之驕子能夠透過學習擴充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水平,之後回國建設祖國,但是現實往往事與願違。

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每年流失到美國的人才是最多的,靠著在原來國家學習打下的基礎,他們加入到美國之後,成為了各個領域的新鮮血液,再經過各種科研專案的學習,未來成為其所在領域的中流砥柱也只是時間問題。

有數據指出,在公認的63名著名的美籍華裔科學家裏,有60位元是從中國透過移民前往美國的,在這之前有45人在中國完成本科學業。而這些華裔科學家們大多數都是書香門第,換句話說,都是中國舊社會中的精英家庭,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這種家庭背景的的人,在當時的美國其實也是頂尖的。

所以僅從這一點看,取得當前的學術地位其實與他們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些科學家們加入到美國國籍後,對美國在各個科研領域的貢獻是巨大的,而美國得益於其移民政策,也逐步發展成為了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

在中國,透過數十年來的高速發展,我們也認識到了人才流失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有多麽重要,而我們也開始逐步的在這方面的政策中進行摸索。

前段時間,中國政府釋出了【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公開征求意見】,這一條例的釋出,迅速引發了全社會的激烈討論,縱觀網絡,支持和反對的人各占一半,反對者大多認為經過幾代人的發展,中國人民的創造能力已經不是當年的新中國了,而近年來國外的治安環境以及公民素質又是引發他們擔憂的主要因素,對於破壞整體社會治安的不安定因素,他們是堅決排斥的,甚至有激進的網友喊出了「不要洋垃圾」的口號;

而條例的支持者們則持反對觀念,他們相信政府會在這一問題上嚴格把關,對外國人永久留居的門檻進行細致的研究,允許外國人留居並不是泛指,這一條例的頒布更是對那些長期對中國科研、經濟、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人的認可,按照邏輯來說,能夠在以上領域取得成果的外國人,想必個人素質不會太差,而在這一方面整體對社會治安帶來的影響可以降至最低。

最重要的是,支持者們還表示,中國自鴉片戰爭後就逐漸沒落成了一個虛弱的國家,在那段歷史時期,國家沒有尊嚴,人民沒有希望,長期受到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當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人將人民凝聚在了一起,讓我們有了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但是由於新中國的起步較晚,我們與當今世界的已開發國家在科研領域還有著較大差距,透過對專業性人才的吸收,是使中國在各個領域上能夠實作「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畢竟一百多年前中國就已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當今的我們更不應該固步自封,復興中華是一件艱巨又緊迫的任務,歷史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所以在當今我多的發展中確實是需要借鑒世界各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和教訓。

原浙江大學高分子領域的著名教授鄭強就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在當今社會,中國的老百姓把那些高校學生培養成了人才,結果那些人才都去了美國,對於這一點他在演講中痛心疾首,隨後他說出了至今流傳網絡的一段話,「 特別是科學,當它在為誰服務的時候,是有很深的民族烙印,在中國讀的書,首先就是站在中國的土地上,讀了書,成了才,整整要報答的是中國的人民」。

所以不存在科學無國界這樣的說法,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們希望在國外求學和即將踏上求學之路的學子們,在學成之後,可以回來在祖國的建設中添磚加瓦,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還是那句話,可以追夢,但是一定要有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