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長風破浪會有時——展望中國未來的深空探測和太空地理發現

2024-02-09科學

隨著中國嫦娥三號探測器月球探測任務的基本成功,以及明年即將展開長征五號與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首飛工作,中國已經具備了下一步開展深空探測的物質條件。2011年,搭載中國首個火星探測車「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星箭分離後未能啟動主發動機變軌,導致探測計劃失敗。2014年3月,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探索月球,中國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可以暢想,在21世紀剩下的八十余年時間裏,樂觀假設中國沒有遭受顛覆性挫折,經濟持續發展,是可以在太空大發現領域做出劃時代貢獻的,甚至引領人類外太空發展的行程!

困惑

人類在蒙昧時代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距離真理尚遠,但是由於文化的傳承,每個文明對於自己的宗教還是心存敬畏,包括已經失去信眾的希臘、羅馬神教、北歐神教在基督教世界裏仍然得到尊重,教義雖然已無人信奉,但其文化符號仍然存世,諸神的名號被一代代地命名在歐美的武器裝備中。

航母如:「百眼巨人/Argus」、「海神之子/阿爾比恩/Albion」、「赫爾墨斯」、「泰坦/武仙座/赫拉克里斯/Hercules」,等等;運載火箭及飛船如:「丘位元/Cupid」、「泰坦/泰坦/提坦/Titans/」、「阿波羅/Apollo」、「土星/克洛諾斯/Cronus」、「雷神-德爾塔/Thor-Delta/ Thor-δ」、「擎天神/阿特拉斯/亞特拉斯/Atlas」、「米諾陶/Minotaur」、「 戰神/阿瑞斯/Ares」,等等。

太陽系內更是一派神祇的世界,太陽又稱「阿波羅/Apollo(赫利俄斯/Helius/Helios的羅馬名)」;水星稱「Mercury(赫耳墨斯/海爾墨斯/墨丘利/Hermes的羅馬名)」,金星稱「維納斯/Venus(愛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的羅馬名)」,火星稱「瑪爾斯/Mars /戰神(阿瑞斯/Ares的羅馬名)」,木星稱「朱庇特/Jupiter(宙斯的羅馬名)」,土星稱「薩圖努斯/Saturnus/Saturn/農神(宙斯之父克洛諾斯/Cronus的羅馬名)」,天王星稱「烏拉諾斯/Uranus(宙斯之爺爺)」,海王星稱「尼普頓/Neptune(海神波塞冬的羅馬名)」;矮行星中冥王星稱「普路托/Pluto(古羅馬神話的冥王)」,鬩神星稱「厄裏斯/Eris(宙斯的女兒,專司糾紛與不和)」,谷神星稱「克瑞斯/克利俄斯/Ceres(12位元泰坦神中的老三,西西裏島的大地和谷類豐收女神))、」,鳥神星稱「馬克馬克/馬奇馬奇/Makemake(智利神話中創造了拉帕努伊/復活節文化的神)」,妊神星稱「哈烏美亞/Haumea(夏威夷的母親女神)」;較大的衛星如:木衛一稱「伊奧/Io(宙斯的情人)」,木衛二稱「歐羅巴/ Europa(宙斯的情人)」,木衛三稱「蓋尼米得/Ganymede(宙斯的男寵,司宴會上斟酒)」,木衛四稱「卡利斯托/卡裏斯托/Callisto(宙斯的情人)」,土衛六稱「泰坦/提坦/Titan(宙斯父親一輩的12位元兄妹,包含宙斯之父母)」;滿天星座亦處處是諸神的意誌與傑作。一時間,宇宙內成了希臘、羅馬神話的天下,哪裏還有其他文明的痕跡?

榮光

姑且不論其他大文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自遠古以來,人口眾多的中國一直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和自豪的文明,這一文明在所有方面都是極為先進的」,其中對天空的持續觀測歷時之久無與倫比!中國古人認為君權神授,皇帝乃天子,重視天象。為觀測天文及制定歷法,自古就設有專門機構:周朝有太史,秦漢時有太史令。隋代設太史監,唐代設太史局,後又改司天台,宋元時有司天監,元代又設太史院,明初置司天監、回回司天監,後改稱欽天監,清沿明制。正是由於中國設有觀測天象的專門機構,中國的天文觀測才得以長期領先於歐洲。【史記】中專門列出「八書·天官」一章,其後官修史書中「天文誌」綿綿不絕,為人類留下了詳盡寶貴的古代天文記錄。

在【詩經】中,有火、箕、鬥、牛、室、昴、畢等星宿名稱,如【詩經·豳風·七月】中所吟哦:「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為一顆恒星,指「心宿二/大火/天蠍座α」,為天蠍座最亮的一顆星,它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夏歷五月間黃昏時心宿在中天,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六月以後,就漸漸偏西,故稱「流火」。

華夏古代人把天空中可見的恒星分成二十八組,稱二十八宿。湖北省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首次記錄了完整的二十八星宿的名稱。同一時期,公元前150年,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在【天文學大成】中列出48個星座,其中位於太陽系行星執行軌域面上,恰好有12座星座以30度為一組平均分布,這就是著名的「黃道十二宮」。今天,中國的青年人對於自己屬於哪一個星座就像本人屬於哪一個屬相一樣清楚,還有熱衷於其中的「運勢」的分析,不亦樂乎,二十八宿卻成了旁門。

中國史書上對哈雷彗星的出現有最早、最詳細的記載。西漢【淮南子·兵略訓】載:「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時有彗星,柄在東方,可以掃西人也。」據天文學家張鈺哲推算,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歸的最早記錄。世界公認的最早記錄來自【春秋】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於北鬥。」【史記·本紀·秦始皇帝】載:「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 哈雷彗星每76.1年回歸一次,從公元前613年起至今全部31次出現,中國次次都有記載,其次數之多和記錄之詳,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20世紀初,英國人克羅密林和科威耳曾經利用中國古代哈雷彗星記錄,與計算所得的每次過近日點時間和周期相比較;最古記錄上推到公元前240年。對照結果都比較符合,足證古代記錄的可靠。上世紀五十年代法國人巴耳代在完成研究1428顆彗星的【彗星軌域總集】之後稱贊說:「彗星記載最好的當推中國的記載。」1955年,蘇聯什克洛夫斯基贊揚:「在中國近2000年的史誌記載中,毫無遺漏地記載哈雷彗星的出現。」

中國史料中稱「新星」、「超新星」為「新大星」、「客星」,從殷商甲骨文「七日已巳夕(有)新大星並火」,到17世紀末,有90顆新星記載,其中大約12顆是超新星,是古代時期全世界最全的史料!如今所能見到的太空最亮的星雲是金牛座蟹狀星雲,它是7000多年前一個超新星爆發後的遺跡,由於它距離地球有6500多光年,可見光及其它射線直到公元1054年(北宋仁宗至和元年)才抵達地球,【宋史】中載:「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辛未,司天監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東方守天關,至是沒。」現代天文學家談到這次事件首先會想起中國史料中的記載,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的伊恩·列特帕著【恒星與行星】一書提到金牛座M1蟹狀星雲時,首先註明是「中國在公元1054年7月4日觀測並記錄的超新星。」

其它如日食、月食的記錄、預報和原理闡述,太陽黑子、彗星、隕石記錄,大地球形說,渾天儀,等等均大幅領先於全世界,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失機

既然中國古代天文學如此發達,為何中國對天體的命名被國際認可的如此之少?地理大發現之前,各大文明區各自對同一個天體有不同的命名可以理解。現在全球已成為地球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仍然把新發現的天體用希臘、羅馬神化和其他西方神化中的神祗命名,是文明的傲慢嗎?倒也不是,發現者有權決定它的名字,只要獲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AU認可(IAU於1919年成立,在此之前的天體命名由歐洲天文學界公認即可)。而天體的發現者總是西方人,他們按照歐洲文明對天體命名的慣例命名,一脈相承(凡事總有例外,赫歇爾在1781年發現天王星,一開始被稱為喬治之星以尊崇當時的英王喬治三世,但是法國的天文學家使用早先由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波德預先取好的羅馬神話中名稱,稱之為天王星。而直到1850年左右,天王星的名稱才被普遍接受)。

若要問中國古代天文學為何落後於歐洲至今,答案的求解十分宏大。簡而言之,可以歷數燦若星辰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布魯諾、第谷、開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牛頓、哈雷、康德、拉普拉斯、赫歇耳、勒威耶、羅素、愛因斯坦、霍金,入明朝後可有一個中國人的名字?

元朝時郭守敬編制【授時歷】,與實際回歸年僅差26秒,精度與伽利略時代的格裏高利歷(公歷)相當!及至清朝,以歐洲傳教士又是欽天監監正的湯若望制定訂歷法,編制【時憲歷】,就是沿用至今的農歷。而中國本土的欽天監官員在與歐洲傳教士南懷仁的日食預報比賽中敗北,欽天監監正這個位置讓歐洲傳教士一坐兩百多年。至今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上的清代銅質天文儀器,就是南懷仁所設計、監制。

1608年荷蘭眼鏡商人漢斯·利伯希發明了第一具望遠鏡。1609年,伽利略用一片凸透鏡、一片凹透鏡及風琴管制成一具望遠鏡,伽利略改進望遠鏡設計,使得放大倍率由3倍提高到32倍。1610年初,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觀測夜空,這是天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伽利略發現月球表面有山谷平地、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黑子(中國【漢書】中就有記載,古跡中記錄一百余次)以及銀河由無數恒星組成,鐵證顛覆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回到同時期的中國明朝,湯若望於1619年來到中國,在欽天監任職期間,用中文寫了一本介紹伽利略望遠鏡的【遠鏡說】,將歐洲的最新發明介紹給中國。清朝建立後,1644年7月,湯若望向朝廷進獻望遠鏡一具,應該說清朝統治階層對望遠鏡還是了解的。清初順治帝尊稱湯若望為「瑪法」,即「爺爺」。康熙帝更是學習歐洲天文學,親自用儀器測定經緯和天象,巡視遼東時於夜間取出星座圖表,依據星的位置說出時刻!雍正帝也在賜宴歐洲傳教士時問詢「行星聯珠」之事。事情似乎正向好的方面發展,然而儒家文明強大的慣性使他沒法給這些「奇技淫巧」登堂入室的任何機會。君王的眸子裏不再充滿對未知的好奇,天朝上國「德威遠被,萬國來王,梯航畢集,無所不有」,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帶到乾隆面前的天體執行儀、地球儀、望遠鏡,被乾隆一笑置之,並回賜英王敕書:「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從此中艾榮明之間此消彼長,已成陌路。「有史以來,從未有過一個民族面對未來竟如此自信,卻又對即將到來的風暴如此缺乏了解。」1799年,嘉慶帝還在上諭中說:「向聞西洋載貨遠來,一船之貨,所值百千萬,皆在內地銷售,是以中國之銀因此虛耗者不少……玻璃一項,不過土中取液煎熬,而成一窗一屏,亦有數千數百之值,此其明驗也。以有用易無用,舍本逐末,暗損中國元氣,所關甚大!」 在嘉慶帝的眼中,玻璃根本就是無用之物,玩物而已!談何光學儀器的引進與仿制,又遑論用望遠鏡觀測什麽浩渺星辰!文明停滯,老大帝國,勢成魚肉!

及至鴉片戰爭,大炮聲中來說理,可嘆沒有神功聖德碑的道光皇帝!國門洞開,國勢風雨飄搖,圓明園一把火,燒的士大夫心中固守的傲慢蕩然無存,蠻夷成了洋大人!猛回頭,才發現天朝已不再是世界第一!這一跤跌得夠重,跌得文化人失去了起碼的自信,魯迅甚至說過:「漢字終將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在此時代,已無幸運之道!」神州陸沈……斯可痛哉!

【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英國李約瑟博士曾說中國只有「經驗法則的累積」,一直沒能實作由經驗到真理的躍變。「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麽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李約瑟博士提出的這一問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對這個難題的筆者解釋是中國文明在成熟後達到高度穩定,士子寒窗苦讀,為的是「學成文武藝,售予帝王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萬進士就是明證!進士科出身尚且恥於和明經科同僚來往,更沒留有自然科學登堂入殿的位置。說著詰屈聱牙文言文的士子們,心裏還在追慕禮崩樂壞之前的時代,又如何能夠理解牛頓的微積分公式呢?大量的名詞、概念找不到對應的漢語詞來表達!英語句子轉譯成現代漢語,往往要拆分成幾個句子不可,可見漢語介詞、連詞的匱乏!試用文言文來表述現代科學,不敢想象……筆者不妨大膽假設:如果歐洲文明一直與中華文明隔絕,老死不相往來,現在的中國是個什麽樣呢……

奮起

隨著現代科技傳入中國古老的大地, 1922年中國天文學會成立,1928年建立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4年始建總部觀測站於紫金山,紫金山天文台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但無奈的是中國天文學長期處於不受重視的「清水衙門」狀態。上世紀國家多難,天文學研究一直處於科普的範圍內掙紮求存,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其問題的核心就是缺少大口徑天文望遠鏡。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1972年開始研制2.16米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坐落於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於1989年投入使用,曾是亞洲最大的光學望遠鏡。而美國在1917年即建成一台2.54米反射式天文望遠鏡,位於加利福尼亞州韋遜山天文台。

進入本世紀,國家天文台於2001年動工建造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巡天反射式施密特望遠鏡(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亦坐落於興隆觀測站,於2009年透過驗收,2012年9月28日正式啟用。球面主鏡口徑達到4.9米,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的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天文望遠鏡(視場達5°)。

在大型射電望遠鏡領域,由中國科學院與貴州省政府合作共建的500米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坐落於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大窩氹的一個喀斯特天坑。於2011年開工,2013年12月31日,完成鋼結構主動反射面環形支撐圈梁的安裝,預計2016年建成。建成後將取代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位於波多黎各境內的美國阿雷西博(Arecibo)30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一躍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天眼」!

目前世界最大的光學天文望遠鏡是位於美國夏威夷冒納克亞山頂上的「凱克Ⅰ」和「凱克Ⅱ」反射式望遠鏡,口徑達10米,於1993年到1996年分別建成。到2020年,光學天文望遠鏡將迎來30米極大口徑的新時代。如歐洲南方天文台正在預研的歐洲超大望遠鏡,是一架光學、紅外望遠鏡,口徑達42m,預計於2017年建成。美國正在計劃建造30米巨型光學、紅外望遠鏡(TMT),其靈敏度要比哈伯空間望遠鏡高100多倍,中國正在申請參與這項國際合作計劃。有理由期待中國自己的30米口徑級別光學天文望遠鏡專案早日浮出水面!

在空間望遠鏡領域,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攜帶的月基天文望遠鏡和極紫外相機成功采集到數據。隨著更大載荷的運載火箭投入使用,筆者更期待中國自己的哈伯反射式空間望遠鏡、紅外空間望遠鏡和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遨遊太空的一天!

隨著中國世界一流天文望遠鏡的陸續建成,天文理論研究人才中,當期待出現中國的伽利略!他們定能成為科技史上的耀眼明星,激勵更多的高分考生投身天文學研究,為人類的自然科學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航天領域,新中國建立後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落實150項),其中航天工業2個:即今天的航天科技一院211廠和航天科工三院111廠,為中國航天事業打下了第一塊奠基石。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歸國;正好一周年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57年12月,蘇聯對華交付P-2導彈樣品,從此中國的航天事業開始了偉大的長征!從「長征」一號到「長征」四號,40年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域(LEO)運載能力從0.3噸逐步提高9.5噸。

中國航天人正緊鑼密鼓地孕育新一代運載火箭。其中最大的「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近地軌域的運載能力將達到25噸,整流罩長20.5米,直徑5.2米,足以發射20噸級、13米長、直徑4.35米的蘇聯和平號空間站艙段。預計到2020年之前中國將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成包括「天和」核心艙、「巡天」實驗艙、「問天」實驗艙、「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組合而成的中國空間站。「長征」五號E運載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域(GTO)的運載能力將達到14噸,可望為深空探測器的發射打下良好的基礎。

據報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於2006年10月立項,2009年2月轉入初樣研制階段;2013年6月29日,成功進行助推器動力系統試車;8月轉入試樣階段;2014年將完成以全箭模態試驗、芯一級動力系統試車、整流罩分離試驗為代表的大型地面試驗,開展火箭生產、總裝和測試。2013年5月6日,新一代運載火箭運輸船「遠望」21號正式交付;2014年2月,「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平台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了上下台體結構的吊裝、定位、連線與組裝,標誌著「長五」、「長七」發射平台主體結構安裝完成。兩型火箭有望於2015年實作首飛。

展望

根據近期國內公開發行的期刊與報紙報道,「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三型運載火箭被劃分為第4代運載火箭。據龍樂豪院士透漏,建議中國實施載人登月一期工程,於2025年前後發射3枚「長征」五號DY型登月運載火箭在近地軌域交會對接後飛向月球,人貨分運,登月飛行器載2~3人,奔月變軌級一子級和二子級各重50噸,「CZ-5DY超大型火箭技術指標為:5 米芯級捆6個3.35 米助推器;芯級4台、助推各2台YF-100發動機;二子級4台YF-77發動機;5 米直徑整流罩;起飛質素約1600噸,全箭長約72 米;近地軌域(LEO)運載能力約50噸。」

第5代運載火箭要突破可重復使用技術,根據業內期刊的報道:「第4代運載火箭型譜中,缺少近地軌域(LEO)運載能力百噸級的重型火箭。因此,需要盡快開展CZ-8、CZ-9等火箭的立項研制工作……中國的載人登月任務提出了月球轉移軌域(LTO)運載能力不低於35噸的需求……近地軌域運載能力為百噸級,除滿足載人登月任務外,也可用於深空探測工程規劃的火星采樣返回任務。」 載人登月「二期工程目標是要在21世紀30年代使4~6人較長時間停留月面並安全返回,以滿足未來建立月球基地和載人登火星的需求。采用重型、大型火箭,近地軌域交會、人貨分別運輸的技術途徑。助推器直徑:液體3.35 米,固體≤3.5 米。兩種不同助推器火箭的起飛質素與推力分別為4000 噸和5000 噸級,其奔月軌域、地球同步轉移軌域、地球靜止軌域運載能力分別為:52噸、66噸、36 噸。」近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透漏:「中國在2011年制定了重型運載火箭的方案,近地軌域的運載能力為100噸,透過現有模組的重組可以達到125噸~130噸。」

第6代運載火箭亦浮出水面,以先進推進技術、核推進技術為標誌。

展望未來,20年內深空探測領域計劃對火星、太陽、小行星、金星、木星展開9次任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火星定點取樣返回任務,進入地火轉移軌域的探測器質素達到20噸以上,只能使用重型運載火箭發射。在這之後,載人登火星、空間太陽能電站等任務也將有望實施!

本世紀中國的航天事業定會有一個激動人心、光明燦爛的未來!

暢想

親歷改革開放30年來的輝煌成就,目睹中國巨龍迎著冷眼與嘲笑默默地將一個又一個列強甩到身後!從2002年有10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到2013年有220種工業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去年中國又將「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的桂冠摘取,強大的綜合國力已是今非昔比。讓我們展開暢想,在本世紀余下的八十多年裏,中國會有怎樣的改變……

中國的航天事業如能像航天人所暢想的那樣逐步實作,中國的「先鋒」、「旅行者」、「麥哲倫」、「伽利略」、「卡西尼—惠更斯」號深空探測器將會遍布太陽系的每一個角落!去發現人類從未知道、從未看到、從未到達的地方。屆時,將會有大量的未知地域需要由中國人來命名。

遺憾的是,太陽系的主要天體自伽利略時代以來被歐洲文明命名殆盡,留下金星與土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和海王星以外的凱伯帶。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70萬顆小行星,推測數目應該有數百萬。早期發現的較大的小行星還能夠以神話人物命名,如谷神星(已升級為矮行星)、智神星、婚神星、竈神星、愛神星,等等。很快,天神的名號便不敷使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是規定由發現者在發現十年內命名(前提是遵守一定規則)。全世界已命名的小行星共有1.2萬顆,只有一百多顆小行星是由中國人名、地名和著名單位來命名的,個頭不大,又是滄海一粟,難以激起中華兒女的自豪之情。

月球表面山脈被命名為阿爾卑斯山、亞平寧山、阿爾泰山、高加索山,已經沒有昆侖、太行、長白的位置,用中國人命名的環形山,基本在我們擡頭看不到的月球背面,正面只有一座;蔡倫、畢昇這樣對人類歷史做出革命性貢獻的科技偉人屈居在月球撞擊坑裏!月球上的中國符號處於邊緣化的位置,我們覺悟得晚了!

水星上有兩座環形山,1987年分別命名為「蔡文姬」山和「李清照」山,顯示了國際天文界對中華文明的善意——可這是我們發現的嗎?除地球外七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上有固體表面的地名還剩多少沒有命名?應該還有很多,筆者暢想中國的探測器潛入木衛二(歐羅巴)的冰層之下,在液態水海洋中探索,忽然——探照燈下閃現巨大的峽谷……

凱伯帶的未知矮行星如能被中國的幾台巨型天文望遠鏡首先發現,將為中國帶來巨大的榮譽。須知矮行星目前只發現5顆(卡戎星不算),其中的3顆還是2003年~2005年才被發現。

遙望更遠的河漢,還有無數天體等待被人類命名。在銀河系中,太陽系只不過處於一條比較小的旋臂上,位於人馬座旋臂和英仙座旋臂之間,被稱為獵戶座旋臂。銀河系包括一千二百億顆恒星,我們太陽系比起銀河系中光明燦爛的內圍恒星集群就像是一個農村!而我們駕駛星際飛船的人類勇士在銀河漫遊就像鄉下人逛京城一樣!所以筆者斷言:天體的命名,中國人不是來晚了,而是大有可為!

夢想

在此,於21世紀初葉——請允許筆者的思緒帶領讀者去天馬行空的夢想:如果中國的深空探測器和載人星際飛船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太空中發現大量未知地域需要命名,如何起名呢?

筆者建言:建議首先用中國神話名詞和古代科學文化名人命名中國深空探測器和太空地理發現,優點是國際接受度高,沒有現實的蘊意,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過時。

一.優先使用華夏上古神話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如:盤古、誇父、女媧、嫦娥、後羿、吳剛、牛郎、織女、共工、祝融、後土、刑天、羲和、少昊,等等。看眾神位列天庭……

二.使用通俗文化中,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神仙名字命名,如:孫悟空(齊天大聖、孫行者)、唐僧、豬八戒(天蓬元帥)、沙和尚、白龍馬、玉皇大帝、西王母、太上老君、太白金星、李天王、哪咤、二郎神、四大天王、四海龍王、媽祖、八仙、福祿壽、月老、財神爺、城隍爺、竈王爺、土地爺、門神,等等。還有未成仙的白娘子、許仙。夜空變得好熱鬧!

三.使用中國古代科學、文化名人命名,科學名人如:劉歆、蔡倫、張衡、祖沖之、一行、沈括、畢昇、郭守敬、李時珍,等等;文化名人有: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孫子、孫臏、屈原、司馬遷、竹林七賢、三曹、蔡文姬、陶淵明、初唐四傑、李白、杜甫、白居易、高適、岑參、李商隱、唐宋八大家、陸遊、辛棄疾、四大名著作者,等等。寧靜的夜晚,我要對孩子們講故事……

其次,對於天體內部的地理發現,除以上三項外,還可使用中國神話中為中國人民所熟悉的地名命名,如:不周山、花果山、瑤池、蟠桃園。亦可使用中國地理名詞命名,如:五嶽、黃山、昆侖山、長白山、珠穆朗瑪等,湖海名能否用要看有沒有類似地貌。如果建立居民點可以用城市名,歡迎到「新北京」來定居!

再次,建議用中國古代政治家命名,要在國內外基本沒有爭議,公認做出巨大貢獻,白璧微瑕的人來命名,如:有巢氏、燧人氏、三皇五帝(有重復)、堯舜禹、商湯周武、周公召公、蕭何張良、文景二帝、漢武帝、張騫、蘇武、唐太宗、魏征、寇準、於謙,等等。還可以考慮古代傑出將領,如:廉頗、樂毅、田單、蒙恬、項羽、韓信、李廣、衛青、霍去病、蜀漢五虎上將、楊家將、嶽飛、戚繼光,等等。請外國朋友們惡補中國歷史!

最後,使用中國現代名人命名的事還是交給後人來做,如果用,要優先用自然科學家,尤其是天文學家,誰知道中國就出不了個「伽利略」呢?

祝福

仰望蒼穹,我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只有滿天的繁星在眨眼睛;遙遙河漢,牛郎織女年年七夕鵲橋一相逢……

龍的傳人,歷經磨難,百轉千回,終於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此,請允許我深深地祝福你,祝你生生不息,榮耀傳於天下!

在此,請允許我展開想象的翅膀——繪著龍紋的太空艦隊載著華夏兒女翺翔在銀河系的星辰大海,帶著地球古老的重托,為了全人類,也為了回報生命的奇跡,向著「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前進!!!

永不沈沒的定遠

2014.3.1~3.17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 史記[O]

[2] 詩經[O] . 北京:中華書局, [2009-1]

[3] 左丘明.春秋左氏傳[O] . 北京:中華書局, [2009-1]

[4] 班固. 漢書[O] . 北京:中華書局, [2007-8]

[5] 範曄. 後漢書[O] . 北京:中華書局, [2007-8]

[6] 脫脫. 宋史[O]

[7] 辭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79]

[8]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7]

[9] 伊恩·列特帕. 恒星與行星[M].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99-8]

[10] 皮特森·布蘭特. 宇宙新視野[M]. 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6]

[11] 阿諾·湯因比. 歷史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9]

[12] 斯塔夫裏阿諾斯. 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10]

[13] 布熱津斯基. 大棋局 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2]

[14] 張敞. 千年悖論[M]. 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0-2]

[15] 余秋雨. 山居筆記[M]. 上海:文匯出版社, [2002-1]

[16] 龍樂豪. 關於中國載人登月工程若幹問題的思考[J].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2010(6)[2014-02-13]

[17] 秦旭東. 航天科技一院一部啟動運載火箭劃代研究[N]. 中國航天報, [2012-04-16]

[18] 秦旭東. 中國運載火箭劃代技術研究[N]. 中國航天報, [2013-10-18]

[19] 秦旭東. 基於劃代研究的中國運載火箭未來發展趨勢分析[J].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2014(1) [2014-02-10]

[20] 周明. 蘇聯軍事航天[M]. 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11]

[21] 韓鴻碩. 21世紀國外深空探測發展計劃及進展[J]. 航天器工程, 2008(5)

[22] 韓鴻碩. 21世紀國外深空探測的關鍵技術[J]. 中國航天,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