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癌細胞為何能「啃」硬骨頭?浙大學者有新發現

2024-03-21科學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葉筱筠 李文芳

骨骼是癌癥早期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之一,也是癌細胞惡化的「溫床」。為什麽癌細胞偏偏先找堅硬的骨頭下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範順武、林賢豐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它們是沖著破骨細胞來的——人體中唯一具有泌酸溶骨功能的細胞。透過貼身「投餵」,癌細胞會「催熟」破骨前體細胞,並使之融合成體積更大、破壞力更強的腫瘤偶聯破骨細胞(Tumasteoclast),它就像一台瘋狂的「破冰機」,在堅硬的骨頭上開辟宜居地帶。

基於這一發現,研究團隊提出新穎的骨轉移「熔斷」策略:在骨骼表面布放納米級的「反破骨地雷」,一旦癌細胞與破骨細胞偶聯起來,「地雷」就會即刻觸發,物理性殺傷腫瘤偶聯破骨細胞,將骨轉移遏制於「搖籃」之中。

2024年3月18日,相關論文「靶向初始腫瘤-破骨時空互作以預防腫瘤骨轉移」(Targeting initial tumour-osteoclast spatiotemporal interaction to prevent bone metastasis)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

石頭何以變「溫床」?

腫瘤轉移是癌癥發展過程中最為兇險的一環。一部份癌細胞會進入血液,隨血液迴圈全身「遊走」,然後在遠離原發竈的部位「定居」下來。臨床統計顯示,骨骼是癌癥最早發生的部位之一;癌細胞還常以骨骼為「彈板」,二次擴散到肝、肺、腦等其他臟器。

令人困惑的是,堅硬骨骼似乎並不「宜居」。骨組織中大量鈣鹽組成了堅固的「銅墻鐵壁」,顯然會大大妨礙癌細胞的增殖和生長。但事實上,由於骨髓中含有豐富的細胞生長因子,相對於其他部位的轉移,骨轉移竈的發展速度反而更快。這讓範順武非常疑惑:既然「軟化」骨基質是腫瘤轉移的前提條件,癌細胞是怎麽「啃」下硬骨頭的呢?「癌細胞要擴散到骨頭,就像要在石頭上種花。」範順武認為,找到其中的答案,就有可能找出早期預防骨轉移的方法。

在一次觀察轉移竈的切片時,博士生顧辰輝註意到轉移竈周圍環繞了許多破骨細胞。雖說這一幕作為經典現象早已被前人所觀察,但研究團隊認為,以往的研究還不能完全解釋如此近距離、高密度的原因。「癌細胞和破骨細胞貼得這麽近,是在做什麽呢?」這個關鍵問題把他們引向了一個全新發現。

貼身「投餵」破骨細胞

破骨細胞是人體中唯一具有泌酸溶骨功能的細胞,它們平時以「預備役」狀態待在骨組織中,在一定條件下,它們能被激發並「合體」成巨大的多核的成熟破骨細胞。少量成熟的破骨細胞負責吸收骨質,然後由成骨細胞分泌鈣鹽重新生成骨質,從而維持一定的骨更新水平。「這一過程類似於修補破損的路面,破骨細胞負責鏟平破損的‘路面’,再由成骨細胞重新鋪設路面」。顧辰輝說。在臨床上,破骨細胞的過度活躍是導致骨質疏松的直接原因之一。

研究團隊首先發現了癌細胞的「作案工具」。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顧辰輝發現腫瘤偶聯的破骨細胞的邊緣非常毛糙,原來那是許多1微米左右的帶柄囊泡。研究團隊判斷,這是清華大學的俞立教授最新發現的一種新的胞器——遷移體。「我們觀察到的囊泡與遷移體無論是在形成過程、外形、尺寸上都十分相似」。顧辰輝說。

原來,癌細胞一「著陸」骨表面就向破骨細胞大獻「殷勤」。它們透過遷移體向破骨細胞傳遞RNA、蛋白質等胞質成分,大批次「催熟」破骨細胞。 開啟癌細胞呈遞的這份「菜譜」,其中含有非經典破骨分化轉錄復合體相關mRNA。「癌細胞來源的mRNA能讓破骨前體細胞在非正常狀態下分化為破骨細胞。」博士生田洪森說。「癌細胞是一種代謝旺盛的細胞,它特殊的RNA和蛋白質可以加速普通細胞的代謝」,陳鵬飛博士解釋,「它讓破骨前體細胞融合成了‘彪形大漢’」。

研究團隊認為,這種腫瘤轉移竈中的腫瘤偶聯破骨細胞在誘導方式、誘導媒介和轉錄模式上均具有和以往發現的破骨細胞的不同,因此是一種破骨細胞的新亞型。「我們將它命名為Tumasteoclast(TAOC),來定義它是一種和腫瘤(Tumor)偶聯的破骨細胞(Osteoclast)」,林賢豐研究員說。經過「催熟」與融合,新的癌細胞偶聯破骨細胞一台瘋狂分泌酸性物質的機器,幫助癌細胞吸收骨質,鏟除障礙。

本進展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合影 受訪者供圖

巧設「地雷」 遏制轉移

在臨床上,癌細胞骨轉移十分常見,從醫40多年的範順武接觸過許多患者,他們經受著關節疼痛、行動不便的痛苦,原因就可能與癌細胞的骨轉移有關。據介紹,目前關於骨轉移的診療仍存在局限性:病竈一般要達到毫米級尺度才能被X光和CT等影像學手段檢測到。「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在癌細胞早期誘導破骨細胞時就‘殲滅’它們。」範順武說,只有實作細胞級別的腫瘤殺傷,才有可能將骨轉移扼殺於「搖籃」之中,達到預防骨轉移的效果。

基於新的研究發現,研究團隊提出:把癌細胞與破骨細胞的「偶聯」行為作為藥物靶向的目標。「癌細胞是很狡猾的,常規使用的癌細胞靶中,經常以特定的分子來作為靶標,但癌細胞可能采取‘易容’等手段逃避辨識。」林賢豐介紹,他們提出思路是以癌細胞與破骨細胞的偶聯「行為」作為靶標。

研究概念圖:腫瘤細胞(左下)透過遷移體向腫瘤偶聯破骨細胞(TAOC,右上)進行「貼身投餵」

研究團隊曾經研發可以在破骨細胞的酸性封閉區特異性釋放「小蘇打」(碳酸氫鈉)脂質體,用於骨質疏松中破骨細胞的抑制,相關研究發表在JACS雜誌。受這一策略的啟發,他們研發了一種新型「反破骨地雷」。陳鵬飛介紹,在這枚納米尺度的脂質體「地雷」中有兩種物質:一種是碳酸氫鈉,能和破骨細胞分泌的酸反應產生氣體,從而引爆「地雷」;另一種是磷酸氫二鈉,在「地雷」引爆後磷酸氫根離子會與原位的鈣離子形成「鋒利」的鈣磷結晶,「刺」入癌細胞的細胞膜,對癌細胞造成物理破壞。

團隊還在「反破骨地雷」表面嵌入了一些四環素分子,它們能讓「地雷」定向地布放到骨骼表面。一旦癌細胞偶聯破骨細胞「勾結」,它們分泌的酸性物質馬上會引爆「地雷」。「這時癌細胞就踩到‘地雷’,變成‘顯眼包’了。」林賢豐介紹,「地雷」引爆後形成大量鈣磷結晶能有效殺傷癌細胞。由於碳酸氫鈉和磷酸氫鈉都是體內已有物質,具有生物安全性。這一方案已經在骨轉移小鼠模型中得到驗證。研究團隊稱,經過納米脂質體治療的小鼠,「清掃」效果令人驚喜。動物實驗證明,團隊研發的材料和PD-1單抗聯合治療的骨轉移竈抑制率可以達到90%左右。

目前,團隊完成了多種動物腫瘤骨轉移模型效果的驗證,並且同步遞交發明專利,著手進行臨床轉化。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