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愛因斯坦的另一面:至今還深陷論文抄襲風波

2024-01-11科學

2003年,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播出了一部名為【愛因斯坦的妻子】的紀錄片,指出狹義相對論並非完全由愛因斯坦獨立完成,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瑪麗克也參與了其中一部份的研究。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有傳聞米列娃是這對情侶中的真正的智者,甚至有人認為狹義相對論的大部份工作都是由米列娃完成的。

在【愛因斯坦文集】中,揭示了愛因斯坦在學生時代,一直與米列娃透過信件討論研究工作。在他們1903年結婚之前,米列娃一直在資助愛因斯坦尋找工作。

那麽,動搖經典物理學理論基礎的狹義相對論,究竟是不是完全由愛因斯坦獨自完成的呢?除了米列娃之外,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是否有可能借鑒了其他科學家的論文呢?

米列娃·瑪麗克,1875年出生於塞爾維亞蒂泰爾,是一位天賦異稟的女科學家。在瑞士蘇黎世大學攻讀醫科後,她轉到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專註於數學和物理的學習。

在1897級學習理論物理的五位學生中,她是唯一的女性。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期間,米列娃與愛因斯坦相識,並迅速陷入愛河。

從愛因斯坦的情書可以看出他對米列娃深深的愛意,如他寫道:「我是多麽幸運,找到了你,一個和我平等又和我一樣堅強而獨立的生靈!

除了你,我和任何人待在一起都會感到孤獨........在這裏,想你是唯一讓我覺得生命是真正有意義的事,要是思維也能有一點生命,有血有肉,那該有多好!

」兩人之後形影不離,共同學習和探討科學。在這一過程中,米列娃經常幫助愛因斯坦核對計算和查詢數據。雖然是否在狹義相對論中做出了貢獻仍有爭議,但從愛因斯坦留下的文獻和兩人的通訊記錄中,可以發現一些暗示米列娃有所貢獻的線索。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一對科學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 1901年,愛因斯坦寫給米列娃的一封信中表達了對她的深深依賴和感激之情:「如果我要完成相對運動課題,只有你能幫助我。

我是多麽地幸福和自豪!」隨後,1903年兩人結婚時,愛因斯坦在寫博士論文時也承認:「我需要我的妻子,她能為我解開數學上的難題。

」盡管後人有「米列娃完成了狹義相對論部份工作」的猜測,但波士頓大學愛因斯坦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愛因斯坦文集】的編輯約翰·施塔赫爾認為,在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過程中,米列娃從未扮演過重要的或是具創造性的角色。

從他們的通訊中,我們看到米列娃對愛因斯坦的許多想法表示了傾聽和理解,但並沒有對相對論的實質貢獻。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愛情故事就平淡無奇。

他們是一對科學才子佳人,他們的愛情與科學共同成長,共同成就了一段傳奇。

對於米列娃是否真對狹義相對論有貢獻以及愛因斯坦是否對此進行了署名的問題,可能存在一些家務事的因素。但在1904年,荷蘭科學家勞侖茲提出了「勞侖茲變換」,而在同年,法國科學家亨利·龐加萊在愛因斯坦之前發表了相關論文【論電子動力學】,並認識到勞侖茲變換構成群。

然而,在1905年,愛因斯坦在創立狹義相對論的論文中得出了與龐加萊論文一樣的結果。這表明,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文章觀點,與勞侖茲文章的一部份以及龐加萊的文章非常相似。

然而,更大的問題是愛因斯坦的文章在後,而勞侖茲和龐加萊的文章在前,且愛因斯坦在文章中沒有註明任何參考文獻。

因此,有人指責愛因斯坦抄襲了勞侖茲和龐加萊的物理想法,並懷疑他沒有註明參考文獻是為了隱瞞相關物理想法的來源。

對此,愛因斯坦表示他讀過這兩人在1904年之前的文章,但在完成狹義相對論第一篇文章時,沒有讀過他們1904年之後的文章。

盡管廣義相對論在1915年由愛因斯坦提出,但在他送出最終定稿前,天才數學家戴維·希爾伯特已經完成了相似的理論。

由於兩人的工作相似,他們互相指責對方抄襲。然而,實際情況是廣義相對論是一個當時前沿的課題,許多人都在進行研究。

愛因斯坦之所以被授予榮譽,主要是因為他在文章中引入了一個新的時空幾何模型,這在廣義相對論中是至關重要的場方程式。

希爾伯特的文章中並未包含這一部份。總的來說,對於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是否抄襲仍存在爭議;而對於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研究更深入,理論更紮實,說他抄襲證據不足。

愛因斯坦的學術成就備受贊譽,但在情感上的表現卻令人唏噓。他曾與米列娃有過一段如膠似漆的愛情,但卻在關鍵時刻對她的事業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當年,米列娃為了愛情不惜放棄學業,懷孕後不得不回到父母身邊產子,之後愛因斯坦卻從未見過他們的第一個女兒麗莎。

米列娃在愛因斯坦的壓力下,最終將麗莎送養。這段婚姻雖然育有兩個兒子,但終究無法維持。

愛因斯坦在去德國柏林的路上,愛上了表姐艾爾莎·洛文塔爾。然而,他的婚姻卻因此遭遇了困境。當米列娃阻止他去德國皇家普魯士科學院工作時,他非常生氣,提出了四點要求以保持婚姻完整。

最終,兩人的婚姻名存實亡,於1919年離婚。離婚後,愛因斯坦很少見到他的兩個孩子,而米列娃為了給小兒子愛德華治病,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後來只能靠教鋼琴為生。

然而,她的命運並沒有得到改善,她在瑞士孤獨地度過了余生,並於1948年因中風去世,最後被埋在沒有記號的墳墓中。

在此期間,愛因斯坦一直生活在美國普林斯頓。

愛因斯坦曾與艾爾莎結婚,但對這段婚姻並不滿意,評價為「偶然維持的失敗婚姻」。艾爾莎對物理學毫無了解,前妻米列娃能在學術上幫助他。

艾爾莎的「寬容大度」使得愛因斯坦能夠保持風流韻事,而她容忍了愛因斯坦的桃色緋聞,使得婚姻得以維持。盡管愛因斯坦在柏林和美國都有情人,但因為艾爾莎的容忍,他們的婚姻最終得以維持。

1936年艾爾莎去世後,愛因斯坦沒有再婚,但與多名女性有染。愛因斯坦喜歡有女性陪伴,但每一次戀情都很短暫,激情來得快去得也快。

有人認為,愛因斯坦需要熱戀來刺激自己的事業,但同時也避免了感情的束縛,以保持事業的獨立和自由。總的來說,愛因斯坦在家庭和情感上確實不負責任,曾拋妻棄女棄子。

盡管愛因斯坦是否抄襲的真相難以確定,但以他的才華而言,他不應該屑於模仿他人。然而,愛因斯坦在情感和家庭問題上確實沒有展現出負責任的一面。

也許,正如那句老話所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愛因斯坦並不是神,而只是一個智商頗高的人。如果我們以看待普通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反而更能看到一個真實,既有偉大之處也有渺小之處的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