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到深夜對我來說是常態,每當我走出老科技樓,透過路邊梧桐樹婆娑的葉子看到月亮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夜空多麽浩瀚無垠,這顆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如此閃耀,而我能做的,就是更加清晰地‘看見’她。」李嬌嬌介紹自己的研究方向時,眼眸中仿佛閃爍著和月亮一樣的光輝。
作為通訊工程學院的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活中的李嬌嬌熱愛騎行運動、聊天談笑風生,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工作中的她對待研究一絲不茍、教學嚴格細致,主持、參與多項國家重大科研專案,成果套用於TH-3、天問二號、高分二號、資源三號、西電一號等衛星。她還擔任IEEE Senior Member,遙感領域二區期刊Remote Sensing的編委,中國CSIG遙感影像專委會、三維視覺專委會以及影像套用及系統整合專委會委員等。
「科研,是對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考驗」
李嬌嬌回憶與西電的第一次相遇,心中還是會有些命中註定的感覺。高考考出優異成績的她在家裏人的建議下,進入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進行學習,成為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2005級的一名學生。得益於西電的綜合素質教育,李嬌嬌學習了許多作業系統、電腦組成原理等知識,為她後來在通訊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的博士生導師是李雲松教授,他帶領我步入了遙感影像智能處理的領域,經過四年學習,我最終選擇留在了團隊進行任教,也繼續從事該方向的研究。」近五年,李嬌嬌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37篇發表在領域頂刊上,31篇發表在IEEE匯刊上,33篇發表在SCI一區刊物上,主編、參編英文學術特刊各1部。
右一為李嬌嬌,左一為李雲松教授
在遙感影像智能處理的大方向下,李嬌嬌更多的時間用在高光譜影像高精度重建與精準解譯上。基於計算光譜成像原理,協同前端傳感器設計原理,她和團隊一直致力於提升現有傳感器效能,在低成本低功耗情況下可高效獲取大範圍區域高效能的重建與解譯結果。這一過程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問題,因此如何保證重建出的資訊是高保真的是演算法研究的重點之一。
2020年,在電腦頂級會議IEEE CVPR 主辦的NTIRE比賽中,光譜重建賽道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高校,如清華大學、史丹佛、ETH等等,最終,李嬌嬌和她的學生團隊在該賽道獲得了世界冠軍的優秀成績。除此之外,李嬌嬌還曾帶領學生參加航天系統部主辦的「天智杯」人工智能挑戰賽,獲全國冠軍,還獲得過國際冠軍1項、國際季軍2項等各種競賽榮譽。「在業界,我們認為這個技術套用範圍很廣,比如可以裝載在華為手機上,或是進一步在現有星載傳感器的基礎上提升其效能,等等。」
憑借著出色的科研能力,李嬌嬌得以開始參加國家重點專案。「科技部重大2030專案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專案,它由楊孟飛院士牽頭,李雲松教授是其中一個課題的主要負責人,而我則作為技術負責人積極投入相關研究。」在了解到專案可能有關深空探測的智能化處理時,李嬌嬌和學生們非常激動,同時也感到了肩上的責任,能深入國家的先進科學研究是榮譽,但也是挑戰。對於這些記憶,李嬌嬌仍然印象深刻,疫情期間突破重重阻礙線上線下交流,工作到深夜甚至淩晨成為生活常態。
模擬月球外場實驗中的李嬌嬌(上圖右3、下圖左1)
在探月專案中,她見到了許多厲害的前輩,包括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嫦娥八號任務副總師薛長斌,中國科學院復雜航天系統電子資訊科技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嫦娥八號有效載荷總師徐海濤等。這些優秀又謙遜的科學家激勵著她在科研這條道路上付出更多努力。「我雖然已經成為老師,但我依然會經常做回學生,提醒自己要不斷進步,至少在前人打好的基礎上,我們作為後輩,理所當然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繼往開來。這些做重大專案的經驗,無論是對於我們這些年輕老師,還是參與工程的同學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李嬌嬌(後排站立左15)參加重大專案研討會
「教學,不僅僅是上好課這麽簡單」
2016年左右,國外的許多著名高校開始把人工智能作為學校的必修課程。與此同時,李嬌嬌在2017年正式開始教學任務,成為通訊工程學院人工智能課程的主講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她深深地明白自己的任務,光講解課本的知識是不夠的,她需要讓同學們了解和學習現在的先進技術,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是如果投入足夠的精力和時間,還是很有機會追趕甚至超越。所以她嘗試把課程和實際的套用結合起來,讓大家產生興趣,比如人工智能或者深度學習技術可以在深空探測中去做哪些類別的任務;三維點雲語意分割或者一些典型高風險目標的辨識如何保障探測車的行徑安全等等。憑借出色的能力,李嬌嬌參與教育部教改專案1項,主持和參與校級研究生教改專案2項,獲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優秀創新創業導師。
李嬌嬌(右4)帶領團隊獲得「天智杯」人工智能挑戰賽全國冠軍
除了上課、科研的一絲不茍,在日常相處中,李嬌嬌也會及時和學生溝通。「包括我的父母在內,我們家裏有許多教育工作者,所以我從小就在教育方面受到許多耳濡目染,我理解教育的辛苦,也很珍惜收獲的溫暖。」李嬌嬌覺得自己是一個「i人」,學生們大多是「e人」,待在一起時,她很少做談話的主導,樂意傾聽同學們對於研究方向的看法。在工作不忙碌時,她也會和同學們一起吃飯,周末一起玩耍、騎車、爬山等等,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李嬌嬌的博士學生冷奕泓激動地說,「有一次我們一起騎車去秦嶺,遇到一個大斜坡,我們都騎不動只能把單車推上去,只有李老師一鼓作氣上去了,當時我們都很震驚!」在這個過程中,李嬌嬌和同學們也更容易敞開心扉交流彼此心中的想法,明確共同的目標。「不僅能鍛煉身體,這也是促進溝通、互相進步的好機會。我在和學生們的溝通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學生則去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李嬌嬌笑著回答。
憑借著對學生的真誠與耐心,李嬌嬌指導的同學們也收獲頗豐,其中指導的本科生獲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主賽道全國金獎、國家獎學金4項、省級優秀畢業生1項等;指導的研究生獲國家獎學金10余項、陜西省優秀畢業生1項、校長獎學金1項以及社會獎學金多項。
李嬌嬌(上圖第1排左4,下圖左2)和學生們在戶外團建
思政教育也是李嬌嬌的重點教學內容之一。尤其是本科生的教授中,她經常將國外在深空探測或者深海探索等領域的發展進度分享給同學們,讓大家更好地理解到技術的發展方向,幫助他們對未來進行規劃的同時,鼓勵他們認真學習,投身到祖國相關行業的發展中去。「科技強國建設是需要每一個西電人深入參與的,不管是青年教師還是尚在讀書的同學們。」李嬌嬌動容地說。
「生活,需要用希望與信念鑄造」
對於青年學者或者博士、博士後,李嬌嬌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科研的道路是始終艱辛的,尤其面對一些世界公認的難題時。在攻堅克難的過程中,首先要沈下自己的心,不能浮躁,必須投入足夠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看到回報,另外,對自己的科研方向要堅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研究可以給國家的重大需求或者任務提供可靠技術,不能輕易放棄,最後,要註重和團隊成員和學生們的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別忘了給自己適當的放松,比如跑跑步騎騎車出出汗,在未來如果想成為更優秀的人,健康的身體和堅定的內心都是必不可少的。」
李嬌嬌作為優秀教師代表上台領獎
對於未來,李嬌嬌充滿信心,她計劃進一步把影像處理的演算法與前端的傳感器材結合起來,做成基於計算成像和智能處理的一體化系統,這樣可以更好地完成深空探測任務等等。對於團隊,她會繼續堅持學習、堅持和老師們溝通,努力起到帶頭作用。在學生、年輕老師的發展遇到困惑時,她也希望可以作為一個前輩或者是「知心大姐姐」,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整個團隊良性發展。「我的身體沒辦法翻越群山或是順著洋流暢遊海底,但我的研究可以,也許某一天,它還能承載更多人的希望,飛出大氣層,幫我們看見廣闊宇宙中其他靜靜等待著被探索的星球。」李嬌嬌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