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科學界:光學泰鬥王大珩說,真正高科技永遠不能用錢買到!

2024-02-03科學

兩彈一星的器材上都有他的身影,科學界有這麽一句話,缺少什麽東西就去找他。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大珩。

王大珩祖籍在江蘇蘇州,他1915年出生在日本東京,父親王應偉是中國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有感於國家的落後,他放棄了科舉,選擇去到日本學習,學成之後報效祖國,因此王大珩才會在日本出生。王大珩出生後不久,父親就選擇回到中國,為中國效力。當時他父親在日本東京氣象台工作,還做到過台長,在日本的這一領域很有名氣,但是,他父親一直有著包裹的理想,尤其是1915年日本提出21條的時候,他父親意識到日本的狼子野心,未來肯定會繼續對中國不利,於是他放棄了在日本的廣大前程,選擇回到中國,與日本劃清界限。

王應偉對日本提出的21條是十分憤怒的,因此王大珩剛出生的時候,王應偉給王大珩起的名字叫做膺東,義憤填膺的膺。回到中國後,他在北京觀象台工作,做到氣象科科長,還在北京師範大學講課,為中國培養人才。他的愛國精神也深深影響了王大珩,在王大珩的回憶中,他說到自己的父親時,總是滿懷敬意。

王應偉是知道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因此他很註重對孩子的教育,經常告訴王大珩,一定要認真學習,日後鉆研科技報效祖國。不過最開始對王大珩進行啟蒙的並不是他父親,而是他的母親周秀清。他的母親也是一位有文化的人,在王大珩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他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認1000多個字,並且一些簡單的算術問題一學就會。父親見到兒子如同小神童一般,立刻決定提前送他去上學,並給他起了新名字,王大珩。

王大珩入學的時候,年紀很小,只有五歲,但他的知識儲備已經遠超一年級的學生,剛進入小學就被安排讀二年級,在班上比其他學生都小很多,但王大珩的成績一點不比他們差,反而經常名列前茅,次次都能拿到全班第一。這個好成績也一直持續到後面,初中畢業的時候,他的科學和算學是全班第一,高中畢業的時候,甚至同時考上了三所學校,分別是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青島大學。

王大珩經過考慮之後,選擇進入清華大學學習,讀的是物理系,這與他父親的影響有關,因為他父親就是一個物理學家,經常給他講物理方面的知識,還給他講一些天文地理。在王大珩的回憶中,他小時候有一件記憶很深刻的事情,就是父親拿了一碗,讓他將筷子插進水中。王大珩照做了,然後驚訝的發現,筷子在水中竟然是彎的。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光學的知識,從此他就對光學有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長大後一生都在和光學打交道。

在清華大學中,王大珩學習依然優秀,1936年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值得一提的是,王大珩在清華大學中有一個好友叫做錢三強,兩人同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有趣的是兩人在大學剛見面時,還將彼此當做陌生人,結果熟悉以後,發現兩人竟然在同一所小學上學,而且還在同一個班。不得不說,優秀的人都是相互吸引的,兩個好友都在日後取得了大成就。

大學畢業後,王大珩在清華大學擔任助教,半年後因為頗有研究成果,獲得了獎學金,然後安排到一位教授的門下繼續讀研究生,學習的是核物理。如果他的學業能夠完成下來,那麽日後王大珩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核物理專家。但計劃趕不上變化,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王大珩的研究生學習並沒有進行多久就被迫停止了,跟隨周培源一起,離開清華大學,去到南京避難。周培源知道王大珩是有本事的,於是將他推薦到,南京的兵工署工作,從事彈道研究,後來跟隨著研究所去到了武漢。

日本人的侵略讓王大珩咬牙切齒,早在1935年的時候,北平的愛國學生發起的一二·九愛國運動,倡導者之一就是王大珩。日本全面侵華後,王大珩更是咬牙切齒,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幫助祖國強大起來,而他最擅長的事情是科研,於是決定前往國外去學習,掌握技術之後回來幫助祖國發展。

1938年,王大珩報考了公費留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英國的公費留學資格,前往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物理系學習,學習的就是光學,他對這方面感興趣,也知道這些技術在很多地方都用得上。很快他就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了碩士學位,在1941年進入英國錫菲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跟隨著有名的玻璃學家研究光學玻璃。

然而令王大珩失望的是,在這裏的博士學習中,王大珩一直接觸不到光學玻璃的制造,即使博士畢業,也只能在現成的光學玻璃上做文章。因為在當時,光學的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領域都會運用到,尤其是在軍事方面,各個地方都能見到他的身影。王大珩不希望自己不是畢業後,連光學的關鍵材料光學玻璃都不知道怎麽制造,於是他果斷停止了博士學業,進入英國的一家玻璃公司成為一名實驗員,利用工作的便利學習光學玻璃的制造技術。這一學習就是五年時間,他終於掌握了完整的技術。

王大珩的科研本事是毋庸置疑的,在英國錫菲大學學習的時候,剛進去沒多久,就在國際著名的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論文,去到玻璃公司後,研發出優秀的測定儀器,被英國科學儀器協會授予了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這就是國際社會對他的認可。英國方面為了留住他,給他開出了很豐厚的條件,玻璃公司也對他有優待,但是王大珩心中一直掛念的都是祖國,因此在技術學成之後,他辭去了公司的職務,踏上了回國的旅途。

1948年5月,王大珩回到香港,一個月後乘船到達上海,在物理研究所進行光學的研究。當時擺在他眼前的有兩條路,第一條是在國民黨的研究所中工作,第二條路是幫助中國共產黨進行工作,中國共產黨向王大珩發出了邀請,讓他前往大連建立大連理工大學,並負責套用物理系的成立。沒有過多的思考,王大珩就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他知道國民黨是腐朽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走向光明的未來。

前往大連的路上是波折的,因為國民黨是不會允許這些高端人才到中國共產黨這邊來的,在路上設下重重關卡,所以王大珩只能繞路,先從上海到香港去,然後從香港坐船去北韓,再從北韓進入遼寧。這一路的波折是非常多的,王大珩克服了艱難險阻,最終投入了中國共產黨的懷抱。多年以後,王大珩回想起當年的事情,覺得自己選擇了最正確的道路,這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新中國成立後,王大珩被安排去建設中國的儀器研發制造機構,1952年,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在長春正式建立,王大珩擔任館長,負責進行光學的研究以及相關儀器的制造。王大珩將他在英國學習到的各項技術都無私的奉獻出來,培養了許多人才。儀器館成立一年多的時間,研究員們在王大珩的領導下,生產出了新中國第一批光學玻璃。要知道當時儀器館的器材是十分落後的,仍然能夠生產出符合條件的光學玻璃,這是一件多麽不容易的事情,王大珩在英國學到的知識在這裏居功至偉。

隨後,王大珩和研究員們再接再厲,在極短的時間內,讓中國的光學領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1958年時,六年的時間,就生產出八種精密的光學儀器,比如中型電子顯微鏡、紅外夜視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等等,創下了轟動全國科學界的功績。一年後,儀器館研制出中國第一台光柵刻劃機,三年後,儀器館又研制出中國的第一台激光器,震驚了全世界。

中國科學院儀器館生產的東西,被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比如說,中國進行原子彈爆炸實驗時,需要對原子彈的爆炸過程進行記錄,但是人當然不可能站在這麽近的地方去拍攝,而且拍攝的器材也很容易受到核輻射的影響,普通的器材拍攝起來也難以詳細記錄。那些可以用的上的器材都被國外嚴格封鎖著,根本不可能賣給我們。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王大珩挺身而出,將攝影機進行了改裝,讓它在各個方面都符合記錄核爆的要求,為中國收集到了寶貴的影像資料。再比如說,中國發射返回式衛星時,安裝在衛星上的相機,需要有很高的清晰度和防震動技術,這些技術也是被國外嚴格封鎖的,而王大珩和研究員們克服了層層困難,最終將符合要求的相機給制造出來,讓中國首次成功獲得清楚的衛星影像。

除了這些,還有諸如生產中國第一台大型光測器材、改進靶場光測器材等等事跡,數不勝數,每次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王大珩都能完美地完成任務,所以中國科學界才會流傳這麽一句話,「缺什麽東西就去找王大珩」,這是一個多麽頂級的稱贊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