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野菜探秘:兩大研究所歷時三載,全國六大區尋覓259種野蔬寶藏

2024-03-08科學

關於野菜你知道‬多少呢?在【中國野菜圖譜】這本著作中,我們得以一窺這些野菜的奧秘。該書的編撰並非一人之功,而是眾多專家學者的集體智慧結晶。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的陶桂全、郭誌成、李新如、李鳳珍、周洪飛、王煥瑣、曹維群、林春竹、謝振遠和周德勤等專家都為此書貢獻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見解。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傅國勛和李安仁兩位學者也參與了本書的編寫工作。他們共同的努力,為我們呈現了一本詳盡而豐富的野菜圖譜,讓我們對這些生長在大地上的自然饋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國野菜資源豐富,品種多,營養價值高,戰時尤為重要。1982年起,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學環境醫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歷經三年,在全國六大區調查,采集259種野菜標本,篩選出100個優質品種和57個參考品種,編繪【中國野菜圖譜】。1986年,該圖譜獲軍內外專家一致好評。1987年10月,總後勤部軍需部正式釋出該圖譜,洪學智部長親筆題書名。

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分布的就有25種。

它們分別是:蕨菜、蘋、萹蓄、酸模葉蓼、酸模、藜、地膚、野莧、馬齒莧、豆腐菜、牛繁縷、薺菜、龍牙草、地榆、水芹、荇菜、打碗花、野薄荷、枸杞、黃花龍牙、小白酒草、牡蒿、刺兒菜、蒲公英以及苦苣菜。

東北地區(遼、吉、黑)的57種野菜列舉如下:

分株紫萁、牛繁縷、變豆菜、牡蒿、東業唐松草、水芹、蔞蒿、帳菜、興安升麻、海乳草、關蒼朮、莢果蕨、諸葛菜、荇菜、刺兒菜、蘋、薺菜、打碗花、蒲公英、萹蓄、龍牙草、薄荷、苣蕒菜、水蓼、地榆、活血丹、山萵苣、酸模葉蓼、鵝絨委陵菜、枸杞、苦苣菜、酸模、天蘭苜蓿、返顧馬先蒿、小黃花菜、藜、歪頭菜、黃花龍牙、小根蒜、地膚、茫芒香豌豆、白花敗醬、山韭、綠莧、北錦葵、羊乳、玉竹、商陸、堇菜、桔梗、長萼雞服草、馬齒莧、雞腿堇菜、薺苨、落葵、刺五加、小白酒草、野莧菜、豆腐菜、地錦草、車前草、鴨跖草、灰灰菜、鴨舌草、酢漿草、山蕨菜、豬毛菜、青蒿、野蒜、青箱子等。

華北地區(京、津、冀、晉、內蒙)的67種野菜:

蕨菜、水蓼、藜、商陸、莢果蕨、酸模葉蓼、地膚、馬齒莧、蘋、何首烏、青葙、落葵、東亞唐松草、酸模、綠莧、牛繁縷、雞腿堇菜、堇菜、蒲公英、興安升麻、刺五加、大車前、苣蕒菜、諸葛菜、積雪草、黃花龍牙、山萵苣、薺菜、鴨兒芹、白花敗醬、鴨跖草、豆瓣菜、水芹、羊乳、鴨舌草、龍牙草、海乳草、桔梗、小黃花菜、地榆、荇菜、薺苨、小根蒜、鵝絨委陵菜、打碗花、小白酒草、山韭、天蘭苜蓿、薄荷、馬蘭、玉竹、歪頭菜、活血丹、鼠麹草、長萼雞眼草、茳芒香豌豆、枸杞、牡蒿、苦苣菜、決明、刺兒菜、蔞蒿、北錦葵、返顧馬先蒿、萹蓄、華北大黃、牛膝。

華東地區(滬、蘇、浙、皖、閩、贛、魯、台)的74種野菜:

紫萁、綠莧、朝天委陵菜、酸葉膠藤、蕨菜、牛膝、天蘭苜蓿、打碗花、菜蕨、蓮子草、歪頭菜、薄荷、蘋、商陸、茳芒香豌豆、活血丹、蕺菜、馬齒莧、決明、枸杞、波緣冷水花、落葵、堇菜、少花龍葵、萹蓄、牛繁縷、長萼堇菜、返顧馬先蒿、水蓼、諸葛菜、雞腿堇菜、半蒴苣苔、酸模葉蓼、薺菜、積雪草、大車前、何首烏、無瓣蔊菜、變豆菜、黃花龍牙、酸模、豆瓣菜、異葉回芹、白花敗醬、藜、龍牙草、鴨兒芹、木鱉、地膚、白鵑梅、水芹、羊乳、青葙、地榆、荇菜、桔梗、薺苨、牡蒿、山萵苣、小根蒜、馬蘭、蔞蒿、苦苣菜、玉竹、小白酒草、野茼蒿、鴨跖草、長萼雞眼草、鼠麯草、刺兒菜、鴨舌草、牛膝菊、蒲公英、小黃花菜。

中南地區(豫、鄂、湘、粵、桂)的74種野菜:

紫萁、綠莧、歪頭菜、大車前、蕨菜、牛膝、決明、黃花龍牙、菜蕨、蓮子草、堇菜、白花敗醬、莢果蕨、商陸、長尊堇菜、木鱉、蘋、馬齒莧、積雪草、紅瓜、蕺菜、落葵、變豆菜、羊乳、假蒟、牛繁縷、鴨兒芹、桔梗、大果榕、連蕊藤、異葉回芹、馬蘭、蘋果榕、薺菜、水芹、小白酒草、波緣冷水花、無瓣蔊菜、荇菜、鼠麯草、萹蓄、豆瓣菜、酸葉膠藤、牡蒿、水蓼、龍牙草、打碗花、野茼蒿、酸模葉蓼、地榆、薄荷、刺兒菜、何首烏、羽葉金合歡、活血丹、山萵苣、酸模、羊蹄甲、枸杞、苦苣菜、藜、羅晃子、少花龍葵、刺芋、地膚、臘腸樹、旋花茄、鴨跖草、青葙、鐵刀木、半蒴苣苔、鴨舌草、圓錐菝葜、小根蒜。

西南地區(川、黔、滇、藏)84種:

分株紫、蓮子、決明、大車、紫萁、商陸、守宮、黃花龍、蕨菜、馬齒、堇菜、白花敗、菜蕨、落葵、長萼堇、木鱉、莢果、牛繁縷、雞腿堇、紅瓜、蘋、東亞唐、積雪、桔梗、蕺菜、連蕊、變豆、馬蘭、假蒟、薺菜、鴨兒芹、小白酒、大果榕、無瓣蔊、異葉回、鼠麯、蘋果榕、豆瓣、水芹、牛膝菊、波緣冷、龍牙、海乳、萹蓄、地榆、荇菜、野檾、水蓼、鵝絨委、酸葉膠、刺兒、酸模葉、朝天委、打碗花、蒲公英、何首烏、羽葉金、薄荷、山萵苣、酸模、羊蹄、活血、苦苣、藜、羅晃、枸杞、刺芋、地膚、臘腸、少花龍、鴨跖、青箱、鐵刀、旋花茄、鴨舌、綠莧、天蘭苜、返顧馬、圓錐菝、牛膝、歪頭、半蒴苣、小根蒜。

西北地區(陜、甘、寧、青、新)的野菜62種:

紫萁、蕨菜、莢果、萹蓄、商陸、天蘭苜、桔梗、水蓼、馬齒、歪頭、馬蘭、酸模葉、牛繁縷、菜、小白酒、何首烏、東亞唐、茳芒香、鼠嫻、酸模、諸葛、北錦葵、牡蒿、華北黃、薺菜、雞腿堇、蒲公英、藜、豆瓣、積雪、鴨跖、地膚、龍牙、變豆、鴨舌、青箱、地榆、鴨兒芹、小根、綠莧、鵝絨委、水芹、山韭、牛膝、朝天委、海乳、玉竹、苣蕒、荇菜、返顧馬、長萼雞、小黃花、打碗花、大車、北蒼朮、刺兒、薄荷、蘺打碗、苦苣、枸杞、黃花龍。

關於野菜的食用方法:

生吃

一些無毒,味好或帶有酸甜味的野菜都可以生食,如苣蕒菜、酸模葉蓼、華北大黃和小根蒜等洗凈消毒後就可生食或調味拌食。這種吃法,維生素不會損失或損失很少。

炒食、煮湯或做餡

無毒和無不良異味的野菜,如地膚、野莧、薺菜、豆瓣菜、雞冠菜、車輪菜、槍頭菜、刺兒菜、革命菜、蕨菜和鴨跖草等,其嫩莖葉洗凈後即可炒食或煮食。也可做餡,味道都很好

煮、浸、去汁後炒食

某些有苦澀味的野菜,如龍牙草,鵝絨委陵菜、苦涼菜、黃花龍牙和蔞蒿等,將其可食部份,洗凈後,先用開水燙過或煮沸,再用清水浸泡,減除苦澀味後擠去汁水,炒食,這種吃法營養素損失較多。

做幹菜

大部份野菜都可先經開水燙煮後曬成幹菜或鹽腌,以備缺菜時食用。此法主要適宜一些季節性強,采摘期較短而又易於大量采集的種類,如白鵑梅、東方唐松草、黃花菜、蕨菜等。

分株紫萁 別名:牛毛廣

紫萁別名:水骨菜、老虎牙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狀莖粗壯,斜升。葉簇生,直立,柄長20~30厘米,幼時密被絨毛;營養葉紙質,淡綠色,葉片三角狀寬卵形,長30~50厘米,寬25~40厘米,頂部以下二回羽狀,羽片3~5對,對生,奇數羽狀;小羽片5~9對,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或短尖,基部圓形或圓楔形,邊緣有均勻細密的鈍鋸齒。孢子葉同營養葉等高或稍高,羽片和小羽片均短縮,小羽片變成條形,長1.5~2厘米,背面沿主脈兩側密生孢子囊,成熟後枯死。

產地: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西、湖北、江蘇、山東及陜西(秦嶺以南)。

生境:生於林下或溪邊的酸性土壤上。

食用方法:4~6月采拳卷狀幼葉,與肉炒食,味美,可晾幹成幹菜或鹽腌。

蕨別名:蕨菜、拳頭菜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左右。根狀莖長而橫走,有黑褐色茸毛。葉疏生,幼嫩時拳狀卷曲,分三義,葉柄肥厚·直立,淡綠色,被白色及棕色細鱗毛,易脫落,成長後葉片闊三角形或矩圓狀三角形,長30~60厘米,寬20~45厘米,三回羽狀;第一回羽片卵狀三角形,對生,有長柄;第二回羽片矩圓狀披針形,羽狀分裂,柄極短;末回小羽片互生,矩圓形,圓鈍頭.全緣或下部有1~3對淺裂片或呈波狀圓齒。葉近革質,兩面無毛或僅下面中脈上有疏毛。孢子囊群沿葉邊著生,連續成線形。

產地;廣布於全國各地,長江以北較多。

生境:山坡草地或疏林下,喜生於濕潤、肥沃而土層較厚的陰坡上。

食用方法:4~6月采拳卷狀幼葉,與肉炒食,味美,可晾幹成幹菜或鹽腌。

菜 蕨別名:水蕨菜、(蹄蓋聯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140厘米。根狀莖直立或斜升,有密鱗片,鱗片狹披針形,邊緣有細齒。葉簇生.厚草質,無毛或葉軸和羽軸下面有銹黃色絨毛,幼嫩時卷曲,不分叉,成長後伸直展開,淡綠色;葉柄長50~60厘米,基部有疏鱗片;葉片矩圓形,寬30~60厘米,二回(少有一回)羽狀;羽片互生·有柄;小羽片披針形,長4~6厘米,寬0.6~1厘米,漸尖頭,基部近截形,兩側稍呈耳狀,邊緣有齒或淺裂;裂片邊緣有小鋸齒。葉脈在裂片上為羽狀。孢子囊群生於裂片背面羽狀脈上,呈褐色隆起的條紋。

產地: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

生境:山谷林下濕地或路旁溝邊。

食用方法:4~6月采拳卷狀幼葉,與肉炒食,味美,可晾幹成幹菜或鹽腌。

莢果蕨別名:黃瓜喬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90厘米。根狀生直立,葉簇生,型,有柄;營養葉幼嫩時脊卷.鮮綠色·輛有深槽。成長後葉片伸展,草質,矩圓狀倒披針形.長15~90厘米寬|1~25片米,葉軸和羽軸偶有棕色將毛.二回羽狀深裂;羽片40~60對,互生,下部10多對向下逐漸縮短成小耳形,中部羽片最大,長10~15厘米,寬1.2~2厘米;裂片矩圓形,圓頭·邊緣有波狀圓齒或兩側基部全緣;葉脈羽狀,側脈不分枝。他子葉較短,由葉簇中間抽出,挺立,有長輛,·川羽狀.羽片向下反卷成有節的英果狀,包被孢子曩群.老熟時深褐色。

產地:東北,華北、陜西、湖北,四川、雲南、西藏。

生境:林下或山谷蔭濕之處。

食用方法:4~6月采拳卷狀幼葉,與肉炒食,味美,可晾幹成幹菜或鹽腌。

蘋別名:四葉菜、田字草

形態: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狀莖細長而橫走,分枝.頂端有淡棕色毛,莖節遠離,向上發出至數葉。葉柄細、長5--20厘米;葉片由1枚倒三角形的小葉組成,呈十字形,綠色,草質.無毛。葉脈由小葉基部輻射狀分叉.伸向葉邊。孢子果卵圓形,被毛,長2~4毫米,通常2~3枚簇生於葉柄基部的短梗上,短梗單一或分叉。

產地:廣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北達華北、陜西和遼寧。

生境:水稻田和溝塘邊。

食用方法:春、夏、秋均可采食,采鮮嫩莖葉洗凈,炒食或做湯。

蕺菜別名:魚腥草、臭菜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有腥臭味;莖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葉互生,心形或寬卵形.長3~8厘米.寬4-6厘米.有細腺點。綠色.有時下而帶紫色;葉柄長1-3厘米,常有疏毛;托葉膜質,條形,長1~2厘米,下部常與葉柄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生於莖上端,與葉對生,長約1~1.5厘米,基部有1片白色花瓣狀值片;化小,無花被,只有極小的1枚苞片。蒴果頂端開裂。

產地;長匯以南各省區。

生境:田埂、水溝等陰濕處。

食用方法:夏、秋季節采摘嫩莖葉,開水燙過·清水漂洗,炒食或做湯,也可涼拌吃。冬、喬季可挖嫩根莖洗凈腌吃。

假蒟別名:畢撥菜、鴿蒟、蛤蒟、豬撥菜

形態:多年生草本,基部匍匐,逐節生根;小枝近直立,幼嫩時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片近膜質,有細小腺點.嫩時黃綠色.上面光亮,寬卵形或近圓形,長6~12厘米,寬6~10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淺心形或截平,兩側近相等,上面無毛,下面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脈7條,下面凸起,最上,對離基7~20毫米,從中脈發出,彎拱上升至葉片頂部與中脈匯合;上部的葉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葉柄長2~5厘米;葉鞘長約為葉柄之半。花單性,雌雄異株,聚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1.5~2厘米,直徑2~3宅米;雌花序長6~8毫米。

產地: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及西藏東南部。

生境:疏林或竹林下。

食用方法:3~6月采嫩莖葉,開水燙後炒食或做湯。

大果榕別名:牛奶果、木瓜果

形態:喬木,高5~10米,樹冠寬闊,樹皮灰色,有乳汁。幼枝略被柔毛。葉互生,紙質,倒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0~25厘米,寬6~13厘米,先端漸尖至急尖,基部淺心形至寬楔形,邊緣在1/3以上有幾對不規則粗鋸齒,表面無毛,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密生小瘤體,幼葉中脈和側脈疏生白色細毛,基生卟脈三出,側脈4~5對,在下面隆起,近基部一對與其他側脈相距較遠;葉柄長4~6厘米;托葉卵狀披針形,長1~1.5厘米,早落。榕果簇生於老莖發出的短枝上,梨形或近球形,直徑3~6厘米,熟時深紅色,味甜可食,頂部壓扁,蓮座狀頂生苞片稍凸起,基部收狹為短柄。

產地: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東南部(原脫)。

生境:山谷疏林中。

食用方法:全年可采嫩尖和嫩葉炒食;夏秋采果,可生食,味甜,未成熟的果可煮食。

波緣冷水花別名:石油菜

形態:多年生肉質草本,卷葉無毛·光亮。蒼高8-15厘米;葉對生,葉片寬卵形或菱狀寬卵形,長寬各約0.6~1.8厘米.先端鈍或近圓形,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稍呈波狀或全緣,鐘乳體密生,具不明顯的基出脈3條,葉柄長0.2-1.7厘米。雌雄同株;花極小,白色,雄花序梗長達1.8厘米.雌花序無梗或梗極短。瘦果扁卵形,長約0.8毫米,光滑。

產地:福建、廣爾、廣西、貴州、四川、湖南、湖北西部及河南西南部。

生境:林中石上、巖縫,陰濕的墻壁上也有生長。

食用方法:夏秋季節,全株采回洗凈,即可炒食或做湯。

萹 蓄別名:扁竹、豬牙草、鳥蓼、地蓼扁竹

形態:·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蒼自基部份枝,平臥或上升,有棱角。葉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1.5~3厘米,寬5~10毫米.頂端稍尖,基部楔形,全緣;托葉鞘膜質·下部褐色,上部無色透明,有不明顯脈紋.易破裂。花單生或數朵簇生於葉腋;花梗細而短,頂部有關節;花被5深裂,裂片綠色.邊緣白色或淡紅色。瘦果卵形,有3棱,長2.5~3.5毫米,黑褐色.密生小點.無光澤。

產地:全國各省區均產。

生境:田野、荒地,路旁及水濕地,為習見的野草。

食用方法:2~7月采摘嫩莖葉,炒食或切碎後與面粉混合蒸食,味道很好。也可做下菜。

酸模葉蓼別名:大馬蓼、馬蓼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有分枝,節部膨大。葉披針形或寬披針形.大小變化很大,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常有人字形黑褐色色斑,下面淡綠,沿主脈及葉緣有粗硬毛,側脈顯著;托葉鞘筒狀,膜質,淡褐色,頂端截形,無緣毛或有短緣毛。花序由數個花穗構成總狀;花穗頂生或腋生,緊密;花被通常4深裂,淡綠色或粉紅色;雄蕊6枚;花柱2枚,向外彎曲。瘦果卵形,扁平,兩面微凹,長2-~3毫米,黑褐色,光亮,全部包於宿存花被內。

產地:中國南北各省。

生境:路旁濕地或溝渠水邊。

食用方法:春季采嫩苗或嫩芽,洗凈切碎可拌面蒸食,也可開水燙後炒食。

何首烏別名:夜交藤、紫烏滕、首烏、交藤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細長.先端具膨大的塊根,皮黑紫色,斷面紫紅色。莖纏繞,長3~4米,中空,多分枝,基部木質化。葉片卵形,長5~7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兩面無毛;葉柄細長,通常比葉片短;托葉鞘短筒狀,膜質,褐色。花序圓錐狀,大而開展,頂生或腋生;花小.多數,白色或黃白色;苞片小,膜質,內有1~3朵花;花被5深裂,裂片不等大,外輪3片肥厚,長約2毫米,背部具翅,並下延至花梗節部,結果時增大,形成果實外面的3片縱翅,長約6毫米;雄蕊8枚,短於花被;花柱3。瘦果橢圓形,有3銳棱,兩端尖,黑褐色,有光澤,全為擴大的花被所包;果梗細,下垂。

產地: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等省區。

生境:河邊、灌木叢巾或山腳陰處。

食用方法:春秋季節采摘嫩葉,開水燙後炒食,塊根即為中藥何肖烏,又可制粉或釀酒。

華北大黃別名:大黃、山大黃、波葉大黃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肥厚。莖粗壯,直匯,表面有縱溝紋,無毛,通常不分枝。基生葉有長柄,柄下部帶紅紫色;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15~25厘米,寬7~18厘米,頂端圓鈍,基部近心形,邊緣波狀,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稍有短毛;葉脈3~5條,由基部發出,在上面帶紫紅色;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或近無柄;托葉鞘膜質,暗褐色。花序圓錐狀,頂生;花梗纖細,中下部有關節;花多數,小形,白色;花被片6,成2輪,宿存;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頂端略下凹,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

產地;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等省區。

生境:山坡、路旁,常見於草原。有時蛇盤據其下.采時註意。

食用方法:春木和夏初采嫩苗,燙後炒食或做湯,嫩葉用開水燙過,清水漂洗,炒食或摻入面粉蒸食;基生葉柄嫩時可去皮生食、酸甜可口,有奶味,也可加白糖溜炒。

酸模別名:酸溜溜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莖直立,細弱,通常不分枝,中空,表面有溝槽。基生葉有長柄;葉片矩圓形,長3~11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鈍或尖,基部箭形,全緣;莖上部的葉較小,披針形,無柄;托葉鞘膜質,斜形。花序圓錐狀,頂生;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橢圓形,2輪;雄花內輪花被片長約3毫米,外輪的較小,雄蕊6;雌花內輪花被片在果時增大,包被果實,圓形,全緣,基部心形,外輪的不久即反折向下緊貼花梗;柱頭3,畫筆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色,有光澤。

產地;中國南北各省區。

生境:山坡、溝谷、水邊、路旁等潮濕肥沃的土壤。

食用方法:3~5月間采嫩苗,6~9月間采嫩葉,開水燙過漂洗後炒食或做湯,或摻入面粉蒸食。莖味酸,可生食。

藜別名:灰菜、灰條菜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莖直立,有綠色或紫色的條紋,多分枝。葉片菱狀卵形至披針形,長3~6厘米,寬2~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常有不整齊的牙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被臼粉粒,幼時更多.葉質柔嫩;葉柄與葉片近等長。花小,數朵簇生於枝條的葉腋內;花被片5,離生,卵形,背部有綠色隆脊,被白粉.通常包圍小胞果;雄蕊5,突出花被外,柱頭2;種子橫生,扁圓形,黑色,光亮,胚環形。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生境:為極常見的雜草,多生於路邊、荒地、田間、宅旁等地。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莖葉,先用開水燙過再用清水泡數小時後,炒食或做湯。大量或長期食用時有人會發生光過敏、浮腫或皮膚癢感。一般認為莖端有紅色粉粒的紅心紅葉更易引起反應,應避免采食。

地膚別名:掃帚菜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分枝斜上,淡綠色或淺紅色,幼時有白色柔毛。葉互生,無柄,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3~7毫米,全緣,多數無毛,幼葉或邊緣常有白色長柔毛,逐漸脫落。花兩性或間有雌性,通常!~3個生於葉腋,整合稀疏的穗狀花序;花黃綠色,無柄;花被5裂,裂片三角形,向內彎曲包裹子房,果期背部生三角狀橫突起或翅;雄蕊5,伸出花被外;花柱極短,柱頭2,絲狀。胞果扁圓形,包於花被內;種子橫生,黑褐色,稍有光澤。

產地:廣布於全國各地。生境:山野荒地、田園路邊、村舍旁或栽培。

食用方法:3~7月采嫩莖葉,炒食或做餡,味道很好。亦可燙後曬成幹菜。

牛膝別名:山莧菜、懷牛膝、白牛膝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細長,叢生,圓柱形。莖直立,方形,有條紋,節部膝狀膨大,節上有對生的分枝。葉對生,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全緣,兩面被柔毛;葉柄長5~20毫米。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梗和總花梗密生絨毛,花後總花梗伸長,花向下折而貼近總花梗;每花有1枚苞片和2枚小苞片;苞片卵形,先端尖銳;小苞片針刺狀,基部兩側各有1卵狀膜質的小裂片;花被片5,披針形,長3~5毫米,綠色,具1脈,邊緣膜質;雄蕊5,基部合生,退化雄蕊頂端平圓,波狀。胞果矩圓形,長約2毫米。

產地:除東北、新疆外,各省區都有分布。

生境:山坡林下、溝邊。也有栽培。

食用方法:4~8月采嫩莖葉炒食,味美,助消化。

蓮子草別名:蝦鉗菜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莖上升或匍匐,多分枝,有縱溝,溝內有柔毛,在節處有柔毛。葉對生,近肉質,條狀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1~8厘米,寬0.2~2厘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漸狹成柄,全緣或有不明顯鋸齒。頭狀花序腋生,無柄;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白色,於膜質,宿存;能育雄蕊通常3,花絲基部合生成環狀。胞果倒心形、邊緣常有狹翅,包於花被內。

產地:長江以南各省區。

生境:多生於水溝邊,潮濕處。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莖葉,開水燙後炒食或煮食。

綠莧別名:野莧、皺果莧、野鹹菜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全體無毛。莖直立,少分枝。葉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9厘米,寬2.5~6厘米,頂端微缺,稀圓鈍,具小芒尖,基部近截形;葉柄細弱葉片近等長。花單性或雜性,成腋生穗狀花序,或再整合大型頂生圓錐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幹膜質,披針形;花被片3,矩圓形或倒披針形,膜質,背面有綠色隆脊;雄蕊3枚。胞果扁球形,極皺縮,不開裂,超出宿存花被片。

產地:中國南北各地。生境:多生於田野、路旁和曠地。

食用方法:3~5月采摘嫩莖葉,炒食,其味比栽培的莧菜更美。可晾幹做成幹菜。

青 葙別名:雞冠菜、野雞冠、花白雞冠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體無毛。莖直立,具條紋,通常分枝。葉互生,薄紙質,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9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而下延,全緣。穗狀花序單生於莖頂或分枝末端,圓柱形或圓錐狀,長3~10厘米;苞片、小包片和花被片幹膜質,幼時淡紅色,後變為銀白色;雄蕊5,花藥粉紅色,丁字狀著生,花絲下部合生成杯狀。胞果球形,蓋裂;種子數粒,腎狀圓形,黑色有光澤。

產地:雲南、貴州、四川、河北、陜西、甘肅和華東、中南等省區。

生境:喜生於荒野、路旁、山溝、河灘、沙丘等疏松土壤。為旱田雜草,也有栽培。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苗或嫩葉,開水燙後漂去苦水,加調料拌食或炒食。種子可代芝麻做糕點用。

商陸別名:山蘿蔔、大莧菜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全株無毛。主根肥大,肉質,圓錐形,外皮淡黃色,內面白色或淡白色。莖直立,肉質多汁。葉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1~30厘米,寬5~11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楔形而下延,側脈羽狀,全緣,質柔嫩;葉柄長2~3厘米。總狀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直立,圓柱狀,長10~20厘米;花兩性,直徑約8毫米;花被片5,白色,後變淡紅色;雄蕊8(-10)枚,花藥淡粉紅色;雌蕊(一5)8(-10),離生,花柱向內彎曲,柱頭不明顯。漿果,由分果組成,扁球形,熟時黑紫色。

產地: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陜西、華東、中南和西南各省區。

生境:喜陰濕,生於林下、路旁及宅旁,也有栽培。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莖葉,開水燙後,再用清水浸泡數小時炒食或煮食。

馬齒莧別名:馬齒菜、馬蛇子菜、螞、蚱菜

形態:一年生肉質草本。莖平臥或斜向上,自基部多分枝,無毛,淡綠色或帶紫紅色。葉互生,倒卵形,長1~3厘米,寬5~14毫米,先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淡綠或帶紫紅色,葉柄極短。花黃色,通常3~5朵簇生於枝端葉腋,無梗;尊片2,對生,卵形,基部與了房連合;花瓣5,倒卵狀矩圓形,午時盛開;雄蕊通常8枚或更多;子房半下位,1室,柱頭4~6裂。蒴果圓錐形,蓋裂;種子多數,黑色,表面有小疣狀突起。

產地:遍布全國。

生境:常生於田間、路旁、菜園、荒地,為主要田間雜草之一。

食用方法:5~9月采嫩莖葉,開水燙後,輕輕擠出汁水,加調料拌食或炒食,滑軟可口,也可做幹菜。

落 葵別名;胭脂菜、豆腐菜、藤菜

形態:一年生肉質草本。莖長達數米.分枝,綠色或淡紫色,全體光滑無毛。葉互生,卵形或近圓形,長3~12厘米,寬3~11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全緣;葉柄長1--3厘米。穗狀花序腋生,長5~20厘米,小苞片2,萼狀.宿存;尊片5,粉紅色或淡紫色,基部白色,連合成管;無花瓣;雄蕊5枚,生於萼管口,與萼片對生;花柱3。果實卵形或球形,包於宿存的肉質萼內。

產地: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或在南方逸為野生。

生境:山坡、田埂或村寨旁。

食用方法:2~12月采摘嫩葉或嫩莖尖,洗凈炒食,或與豆腐一起煮湯吃,鮮美可口。

牛繁縷別名:鵝腸菜(石竹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高20~60厘米,多分枝、枝細弱,鋪散。葉卵形或寬卵形,長2~7厘米,寬1~3.5厘米,葉端銳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全緣,無毛,質薄,上部葉無柄.下部葉有柄,柄長5~10毫米。花頂生枝端或單生葉腋,多數整合聚傘花序;花梗細,長0.5~2厘米,被短柔毛,花後下垂;尊片5,卵形,基部連合,外面有短柔毛;花瓣5,白色,長於萼片,頂端2深裂至基部;雄蕊10,稍短於花瓣;子房矩圓形,花柱5,短線形。蒴果卵形,5瓣裂,每瓣頂端再2裂;種子多數,扁圓形,褐色,表面具瘤狀突起。

產地:中國南北各省區均產。

生境:山坡、路旁、田間,草地等較陰濕處。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苗或嫩葉,開水燙後炒食或煮食。

興安升麻別名:升麻、苦力芽、北升麻、苦龍芽菜

形態:1~2米,無毛或疏生柔毛。葉為2~3回三出復葉;小葉橢圓形,披針狀卵形或斜卵形,長6~12厘米,寬2~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形至近圓形,稀為寬楔形或微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的缺刻狀牙齒,上面深綠色,下面色較淡,沿脈稍有短毛;頂生小葉較寬大,3深裂或3淺裂。雌雄異株,復總狀花序。雄花序長達30厘米,雌花序稍短,花序軸和花梗密被短柔毛和腺毛;萼片5,花瓣狀,白色,寬橢圓形或寬倒卵形,早落;退化雄蕊2~3(4)枚,二叉狀分裂;雄蕊多數;心皮3~7,疏生短柔毛或無毛,有短柄或無柄。菁葖果倒卵狀橢圓形,長7~8毫米。

產地:東北和華北。

生境:林下、林緣灌叢和林邊草甸。

食用方法:4~6月采嫩苗,用開水燙,再用清水浸泡,減除苦味後炒食或做湯。

東亞唐松草別名:貓爪子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高1米,無毛,葉為3~1回三出羽(毛茛科)狀復葉,有柄,輪廓卵狀二角形,長8~26厘米,最基部羽片常為3~4回羽狀,上部的羽片通常為二回羽狀;小葉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3.5厘米,寬1~3厘米,基部圓形或圓楔形.有時歪斜、3淺裂,中裂片具3個大圓齒,稀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葉脈隆起,兩面無毛。花序圓錐狀,長10~35厘米,具多數花;花小,淡黃色,花梗下垂;萼片4,綠白色,狹卵形;無花瓣;雄蕊多數,花絲細絲狀,花藥狹矩圓形;心皮4~7,稀更多。瘦果無梗.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2~4毫米,縱肋明顯,宿存,柱頭具寬翼。

產地:東北、華北、陜西、甘肅、四川、湖北、貴州等省區。

生境;灌叢、林緣、山坡草地和山谷溝邊。

食用方法:春季采未展開葉的嫩莖,開水燙後炒食。

連蕊藤別名:滑板菜

形態:草質藤本。莖長3~5米,有溝紋,被柔毛,有時變無毛。葉片矩圓形.橢圓狀矩圓形,稀卵形,長12~22厘米,寬8~14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心形或箭形,邊緣近全緣,或具淺波狀至深波狀牙齒;基出脈5~7條,中脈上的側脈每邊2~3條,彎拱上升,在下面突起;葉柄長7~12厘米,基部彎拐;葉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較蒼白,被灰黃色柔毛。聚傘花序腋生,常成對,分枝極叉開。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花梗長1.5毫米;萼片6,長2~2.5毫米,寬約0.8毫米,外面3枚較大,矩圓形,外面被毛;花瓣6,小於尊片。雌花有退化雄蕊6;核果卵形,長約6毫米,寬約4毫米,外果皮薄,內果皮密生短刺。

產地:雲南、西藏東南部、貴州南部和廣西。

生境:山坡林緣及灌叢中。

食用方法:3~6月采嫩尖或嫩葉,炒食或煮食。

薺菜別名:薺、薺菜花、菱角菜、護生草

形態:一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20~40厘米,有分枝,被單的或分岐的白色柔毛。基生葉蓮座狀叢生.長可達10厘米,大頭羽狀分裂,頂生裂片三角狀或卵狀披針形,兩側的裂片淺裂或為不規則的機鋸齒狀,具長葉柄;莖生葉互生,矩圓形或披針形,長1~2厘米,寬2~6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抱莖,邊緣有缺刻或鋸齒,兩面綠色,有細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直徑2毫米,有長梗,後仲長約達1厘米;哲片4,綠色,具白色邊;花瓣4。短角果倒三角形,扁平.頂端微凹;種子2行,橢圓形,細小,淡棕色。

產地;全國各省區。

生境:常生於田邊、路旁、溝邊、荒地,偶有栽培供作蔬菜。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莖葉,炒食或做湯,風味清香;與肉做餡,味道更美。

豆瓣菜別名:西洋菜

形態: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0~50厘米,全體無毛。莖匍匐且漂浮,節節生根,多分枝。葉為奇數羽狀復葉;小葉1~4對,矩圓形或近圓形,頂端·枚較大,有少數波狀齒或全緣。總狀花序頂生;花小,直徑3毫米,白色,具柄、花瓣長於花萼。長角果具柄,圓柱形,長1~2毫米,直徑1.5~2毫米,有短喙;種子多數,成兩行,卵形,褐紅色。

產地:華北、陜西、河南、湖北、江蘇、西南和華南等省區。

生境:溪畔、塘邊和山溝流動的淺水中。珠江流域常栽培作冬春季蔬菜。

食用方法:春夏秋都可采摘,采回嫩莖葉開水燙過,加調料拌食或炒食;也可做餡,都很好吃。

諸葛菜別名:二月藍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有霜粉,無毛。莖圓柱形,直立,不分枝或莖部份枝,基生葉和下部葉有柄,大頭羽狀分裂,長3~8厘米,寬1.5~4厘米;頂裂片大,圓形或卵圓形,基部心形,邊緣有波狀鈍齒;側生裂片小,2~4對,歪卵形;蒼上部葉狹卵形或矩圓形,不裂,基部兩側耳狀.抱葦。總狀花序頂生;花淡紫紅色,直徑2~3厘米;瓣片倒卵形或近圓形,向基部逐漸狹細成絲狀爪。長角果線形.長7~10厘米,具4棱,先端有1.5~2.5厘米長的果喙;種子排成1列,卵狀矩圓形,長約2毫米.黑褐色。

產地: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江蘇。

生境:山地、平原、路旁、地邊或雜木林林緣。

食用方法:春夏和初秋采摘嫩莖葉,開水燙後,漂去苦水,即叮炒食

無瓣蔊菜 別名:蔊菜、南蔊菜、野雪裏蕻

形態:一年生草本。莖高10~15厘米,直立或鋪散,柔弱,近基部份枝。下部葉有柄,提琴狀羽狀分裂,長2~10厘米,頂生裂片寬卵形,側生裂片小;上部葉無柄,卵形或寬披針形,兩端漸狹,邊緣具不整齊的牙齒狀鋸齒,稍有毛。總狀花序頂生;花極小,無花瓣;尊片4,矩圓形,淡綠色。角果線狀圓柱形,長2~2.5厘米,寬1~1.5毫米,直伸;果梗纖細,長4~5毫米;種子每室1列,多數,細小,卵形,褐色。

產地:長江以南各省區。

生境:生於草地、路旁、田間及山野較陰濕的地方,為一種常見雜草。

食用方法:3~6月采嫩莖葉,洗凈切碎,加調料拌食或炒食,也可與主糧摻合煮食,味似油菜。

鵝絨委陵菜別名:人參果、蕨麻、鴨子巴掌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肉質,常膨大呈紡錘形。莖匍匐細長,節上生根,微有長柔毛。基生葉多數,為羽狀復葉;小葉3~12對,卵狀矩圓形或橢圓形,長1~3厘米,寬0.6~1.5厘米,先端圓鈍,邊緣有重鋸齒,下面密生白色棉毛;葉柄長;托葉大,有耳;莖生葉有少數小葉。花單生於長匍莖的葉腋,黃色,直徑1~1.8厘米,花梗長1~7厘米。瘦果卵形,具窪點,背部有槽。

產地: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

生境:山坡、河谷或濕潤草地。

食用方法:3~6月采摘嫩莖葉,先用開水燙過,冷水浸泡去澀味然後炒食;秋季或早春采挖塊根,煮稀飯,味香甜。

朝天委陵菜別名:老鸛筋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高10~50厘米,平鋪或傾斜伸展,多分枝,疏生柔毛。羽狀復葉;基生葉有小葉7~13枚,小葉倒卵形或矩圓形,長0.6~3厘米,寬4~15毫米,先端圓鈍,邊緣有缺刻狀鋸齒,下面近無毛或徽生柔毛;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有時為三出復葉;托葉寬卵形,3淺裂。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8~15毫米,有時可達30毫米;花黃色,直徑6~8毫米。瘦果卵形,黃褐色,有縱皺紋。

產地:東北、華北、西南、西北及河南、山東、江西等省區。

生境:田邊、路旁、溝邊或沙灘等濕潤草地。

食用方法:3~6月采摘嫩莖葉,先用開水燙過,冷水浸泡去澀味然後炒食;秋季或早春采挖塊根,煮稀飯,味香甜。

地榆別名:黃香瓜、小紫草、山紅棗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莖直立,有溝棱,無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基生葉有長柄,莖生葉近於無柄,兩側膨大展開,附有半圓環抱狀的托葉;小葉5~11(~19),矩圓狀卵形至矩圓形,長2~6厘米,寬1~3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近心形或近截形,邊緣有圓而尖的鋸齒,兩面無毛;小葉有短柄,柄基部具有一對有齒的小托葉。花小,密整合頂生的矩圓形的穗狀花序,總花梗細長;尊片4,花瓣狀,紫紅色;無花瓣;雄蕊4。瘦果褐色,包於宿存的萼內。

產地:中國南北各省區。

生境:山坡、草地及高山草甸灌叢中。

食用方法:3、4月摘嫩苗,夏秋季采嫩葉,開水燙過,清水漂洗去苦水,然後炒食,花穗也可食用。

羽葉金合歡別名:臭菜、南蛇簕藤

形態:攀扱多刺藤本;小枝和葉軸都有銹色短柔毛。葉柄基部及葉軸上羽片著生處各有一凸起的腺體;二回羽狀復葉,羽片22~30對;小葉密集,30~45(50)對,無柄,條狀,長8~10毫米,寬約1毫米,先端稍鈍,基部截形,有緣毛,中脈靠近上邊緣。頭狀花序直徑約1厘米,單生或2~4組成頂生或腋生的圓錐花序;總花梗長1~2厘米,被淡黃褐色柔毛;花汙白色;萼鐘狀,微有毛,花冠長約2毫米,長於尊。莢果薄帶狀,直,長15~20厘米,寬2~3厘米,有柄,邊緣稍增厚,呈淺波狀;種子8~12 顆。

產地:雲南、廣東。

生境:山坡疏林邊緣或水旁小樹叢中,傣族寨中時見栽培。

食用方法:4~6月采嫩梢,長約25厘米,炒食或燙後涼拌,切碎炒蛋,風味勝過香椿。

羊蹄甲別名:白花樹、白花羊蹄甲

形態:喬木,高3~15米。葉形變化較大,圓形至寬卵形,長7~9厘米,寬9~11厘米,先端2裂至葉片的1/4-1/2,裂片鈍頭,基部心形至截形,有脈9~11條,下面被帶灰色的短柔毛;葉柄長2.5~3.5厘米。花大,先葉開放,排列成少花的短總狀花序;萼佛焰苞狀,頂端全緣,被短柔毛,有明顯的腺體;花瓣5,倒披針形或倒卵形,淡粉紅色或白色,具紫色及黃色線紋,邊緣卷曲;能育雄蕊5枚;子房有長柄,被短柔毛。莢果條形,長15~25厘米,寬1.5~2厘米,扁平,有種子10-15顆。

產地:產於福建、廣東、廣西和雲南。

生境:生於叢林中,或栽培作行道樹及庭園樹。

食用方法:1~5月采花,摘取花瓣直接炒食,花後采嫩葉和嫩豆莢,用開水燙後炒食。

臘腸樹別名:黃花、阿勃勒

形態:喬木,高可達15米。偶數羽狀復葉,長30~40厘米;小葉對生,4~8對,卵形至長卵形,長8~13厘米,寬3.5~7厘米,先端漸尖而鈍,基部楔形,全緣,初時兩面都有微細柔毛,後變無毛;葉脈纖細,在兩面均明顯。總狀花序大,松散下垂,長可達30厘米以上;花與葉同時開放,淡黃色,直徑達4厘米;花梗細瘦,長6~8厘米;尊片5,長卵形,開花時向後反折;花瓣倒卵形,近等大,具明顯的脈;雄蕊10,下面3枚花藥較大。莢果圓柱形,長30~60厘米,直徑約2厘米,黑褐色,不開裂,有3條槽紋,常於冬季懸掛於裸枝上;種子藏於深色果肉內為橫隔膜所分開。

產地:中國南部各省區。

生境:村寨附近常見栽培,作觀賞樹木。

食用方法:4、5月間采嫩葉,5、6月間采花開水燙後,漂洗,炒食或做湯。英果瓤味甜可食,也入藥作緩瀉劑。

鐵刀木別名:挨刀樹、黑心樹

形態:喬木,高5~12米。偶數羽狀復葉,長20~30厘米,葉軸頂端常有針狀長尖頭;小葉6~10對,對生,革質,橢圓形,長3.5~7厘米,寬1.5~2厘米,先端微凹.具小尖頭,基部圓形,僅下面疏生短毛;托葉早落。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排成圓錐狀,花序軸密生黃色柔毛;花大,黃色;萼片5,外面的較小,裏面的較大,圓形;花瓣5,寬倒卵形,有短爪;雄蕊10枚,上面3個不發育,下面2個花藥較大;子房被白色細毛。莢果扁,條形,長15~30厘米,寬1~1.5厘米.向基部漸狹,邊緣加厚,熟時帶紫褐色,有種子10~20粒。

產地:廣東、海南、雲南南部。

生境;多栽培作薪炭林和行道樹或作庭園觀賞樹木。

食用方法:4、5月問采嫩葉和花,開水燙後炒食或做湯。

天藍苜蓿別名:天藍、黑莢苜蓿

形態:一年生草本。莖高20~60厘米,伏臥或斜問上,有疏毛。葉具3小葉;小葉倒卵形、圓形、廣橢圓形,長寬0.7~2厘米,先端鈍圓,微缺,上部有鋸齒,基部寬楔形,兩面均有白色柔毛;托葉大,斜卵形,有柔毛。花10~15朵密整合頭狀花序;花尊鐘狀,尊筒短,尊齒長;花冠黃色,稍長於花萼。莢果彎,略呈腎形,成熟時黑色,具縱紋,內含種子1顆;種子黃褐色。

產地:東北、華北、西北、華中和四川、雲南等省。

生境:荒坡、路旁、河岸較潮濕的草地,也適應於幹燥地區。

食用方法:春季和夏初采摘嫩莖葉,炒食、作湯或作餡。還可腌成鹹菜吃。

羅晃子 別名:酸角、酸豆酸梅(豆科)

形態:常綠喬木,高6~20米。偶數羽狀復葉,長5~10厘米;小葉8~20對、矩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2厘米,寬5一8毫米,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花序為側生的總狀花序或頂生的圓錐花序;花梗在萼下有節;萼筒陀螺形,裂片4,披針形;花瓣儀上面3片發達,黃色,具紫紅色條紋,長1厘米左右·邊緣有皺褶,下面2片退化呈鱗片狀;雄蕊僅3枚發育,中部以下合生呈上彎的管狀,其余雄蕊退化呈刺毛狀。莢果圓柱形,直或微彎,長3~4厘米,寬4~15毫米,外皮薄脆,褐色。

產地: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和雲南。

生境:村寨屋旁常見栽培,或為野生。

食用方法:3~6月采帶紅色的嫩葉,開水燙過,清水漂洗後炒食,成熟的果可生吃,味酸甜,可作清涼飲料。種子可磨粉,摻入面粉蒸食。

守宮木別名:越南菜(大戟科)

形態:灌木,高1~1.5米,全體無毛。小枝綠色,略有棱角。葉互生,二列,卵形、披針狀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3~10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鈍或急尖,有短尖頭,基部鈍或圓形,稀楔形,全緣,薄紙質,背面蒼白;葉柄長2~4毫米;托葉微小,錐狀,宿存。花單性,雌雄同株,無花瓣,數朵簇生於葉腋;雄花花萼盤狀,6淺裂,淡紫紅色,直徑5~10毫米,有雄蕊3枚,無退化子房;雌花花萼6深裂,果期增大;子房3室,每室2胚珠;花柱3,2裂。蒴果扁球形,直徑達1.7厘米;種子三棱形,長約7毫米。

產地:雲南南部和四川(峨眉、洪雅)。

生境:林下、路旁及山腳草叢中,也常見村寨中零星栽植,以嫩葉作蔬菜。

食用方法.全年均可采摘嫩葉,炒食或煮湯,味道鮮美。

北錦葵別名:馬蹄菜山榆皮(錦葵科)

形態:一年生草本。莖高40~100厘米,直立或上升。葉具長柄,下部及中部葉葉柄比葉片長2~3倍,上部葉葉柄與葉片等長或稍長;葉片近圓形,基部深心形,上部5~7淺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頂端鈍圓或銳尖,邊緣具圓齒,上面通常無毛,下面疏生星狀柔毛,單毛或二叉狀毛。花多數,近無柄,簇生於葉腋,有時混生極少數具柄的花;小苞片3,離生,條狀披針形;尊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銳尖,背面具星狀柔毛,邊緣有較多的硬毛;花瓣比尊片長0.5~1倍,淡紫紅色或淡紅色,倒卵形,頂端微凹;雄蕊筒上具倒生毛。果略呈盤狀,種子暗褐色。

產地: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

生境:生於山坡、路旁,庭園及雜草地。

食用方法:春夏季節采嫩葉,炒食、作湯或做餡,味美可口。老葉曬幹摻入面粉蒸食。

其他:本種與廣布全國各地的冬寒菜(Malva verticillataL.)相近似,不同點在於冬寒菜葉柄與葉片近等長,葉片基部微心形,靠近葉柄處微下延,常生於平原曠野、人家附近,或栽培作蔬菜。

雞腿堇菜別名:雞蹬菜(堇菜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高15~40厘米,直立,通常2~6叢生。葉片心狀卵形或卵形,長3.5~5.5厘米,寬3.2~4厘米,先端短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淺心形至深心形,邊緣具鈍齒,兩面被細短毛或沿脈有毛;托葉大,長1~3厘米,寬0.3~1厘米,羽狀深裂,裂片細而長,有時為牙齒狀中裂或淺裂,基部與葉柄合生,表面及邊緣生細毛。花有長梗,小苞片生於花梗中部或上部;尊片5片,條狀披針形,基部附器末端截形,不顯著;花瓣5片,白色或淡紫色,下瓣內面中下部具紫脈紋,連距長1~1.5厘米。蒴果橢圓形,長約1厘米,無毛。

產地;東北,華北、西北、湖北西部,四川東部和浙江。

生境:林下、林邊或草地上。

食用方法:春季和初夏采嫩苗或嫩尖,用開水燙過,炒食或做湯,也可摻入面粉蒸食。

長萼堇菜別名:地黃瓜地丁草(堇菜科)

形態:無莖、簇生草本。葉全部基生,三角狀卵形、近三角形或戟形,長2~5厘米,寬1~3厘米,先端微鈍或急尖,基部寬心形,稍沿葉柄下延,邊緣有小鋸齒,兩面通常無毛,上面有乳頭狀白點;托葉與葉柄合生,其分離部份狹披針形,全緣或有疏齒。花柄略長於葉,近中部或中部以下有條形的苞片;尊片5片,披針形,基部附器長2~3毫米,下面2片頂端有小齒;花瓣淡紫色,長10~12毫米;距管狀,長2.5~3毫米。蒴果橢圓形,長6~8毫米。

產地: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

生境:草地,田邊、路旁。

食用方法:春季和初夏采嫩苗或嫩尖,用開水燙過,炒食或做湯,也可摻入面粉蒸食。

堇菜別名:堇堇菜(堇菜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高8~20厘米,直立或斜升。基生葉葉柄較長,有翼,葉片寬心形或腎形,長1.2~3.6厘米,寬1.5~3.8厘米.先端圓或鈍,基部淺心形或深心形,邊緣具淺波狀圓齒,兩面近無毛,托葉狹披針形,一半以上與葉柄合生,邊緣疏具細齒;莖生葉少,疏生,有短柄,托葉矩圓狀披針形,離生,通常全緣。花小,腋生,具長梗,小苞片生於花梗中上部;尊片5片,披針形,基部附器很小;花瓣5片,白色,下瓣中下部具紫色條紋,距短,囊狀,長約3毫米。蒴果橢圓形,長約8毫米,無毛。

產地:東北、華北和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

生境:濕草地、草坡、路旁、灌叢及田野、屋邊。

食用方法:4、5月間采嫩苗或嫩尖,開水燙過炒食,也可涼拌或做餡。

刺五加別名:剌拐棒(五加科)

形態:灌木,高1~6米。分枝多,一、二年生的通常密生刺;刺直而細長,針狀,向下,基部不膨大。掌狀復葉有小葉5枚,稀3枚;葉柄常疏生細刺,長3~10厘米;小葉片紙質,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長5~13厘米,寬3~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邊緣有銳利的重鋸齒,側脈6~7對,兩面明顯;小葉柄長0.5~2.5厘米。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或2~6個組成稀疏的圓錐花序,具多花,直徑2~4厘米;總花梗長5~7厘米,無毛;花梗長1~2厘米;尊綠色,具5齒;花瓣5,卵形,淡紫黃色;雄蕊5;子房5室,花柱合生成柱狀。果實球形或卵球形,具5棱,黑色。

產地:東北、河北、山西等省區。

生境:散生於針闊葉混交林下或林緣灌叢中。

食用方法:春季采初發的嫩芽和幼葉,開水燙過,清水漂洗,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也可曬幹菜。莖皮和根皮入藥。

積雪草別名:崩大碗、馬蹄草、老公根(傘形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細長,節上生根;葉互生,腎形或圓形,長1~3 厘米,寬1.5~5厘米,基部深心形,邊緣有鈍鋸齒,無毛或疏生柔毛;掌狀脈5~7條,兩面隆起;葉柄長2~15厘米,基部鞘狀,膜質。傘形花序2~4個聚生於葉腋,長0.2~1.5厘米,每個有花3~6朵,紫紅色,花梗極短。雙懸果扁圓形,長2~3毫米,每側有縱棱數條,棱間有隆起的小橫脈相連。

產地:陜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省區。

生境:喜生於草地、田邊、溝旁等陰濕處。

食用方法:四季皆可采摘嫩莖葉,開水中煮5~10分鐘,用清水漂洗,擠去汁水,即可炒食,略有苦味(煮過的水可作飲料,有清熱作用)。

鴨兒芹別名:鴨腳板(傘形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全體無毛。莖高30~90厘米,其叉狀分枝。基生葉及莖下部葉三出,三角形,寬2~10厘米,中間小葉菱狀倒卵形,長3~10厘米,側生小葉斜卵形,邊緣都有不整齊的銳尖重鋸齒,有時2~3淺裂;葉柄長5~17厘米,本部成鞘,抱莖;莖上部的葉無柄.小葉披針形,復傘形花序,疏松,不規則:總苞片和小總苞片各1~3枚,條形。早落;傘輻2~7,斜上;小傘形花序有花2~4,花梗細而直立,極不等長;花瓣長卵形,白色。雙懸果條狀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3.5~6.5毫米,寬l~2毫米。

產地:長江以南各省區,河北霧靈山也有,但不多見。

生境:林下陰濕處,常成片生長。

食用方法:4~6月采嫩苗或嫩莖葉,炒食或開水燙後拌食,質地柔嫩,味道清香。

水芹別名:水芹菜(傘形科)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全株無毛。景下部匍匐,節處生須根及匍匐枝,莖上部直立,分枝,具4~5銳棱,中空。葉片1~2回羽狀全裂;裂片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4厘米,寬5~15毫米,有短柄或無柄,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尖鋸齒,稀呈深裂狀;葉柄長7~15厘米,基部鞘狀,抱莖。復傘形花序有長梗,常與葉對生,無總苞片,傘輻7~18,不等長;小傘形花序約有20朵花:小總苞片5~10,條形;花瓣5,白色。雙懸果橢圓形,長2.5~3毫米,果棱隆起,側棱較背棱稍寬,木栓質。

產地:幾遍全國各地。

生境:生低濕地或淺水溝邊,偶有栽培作蔬菜。

食用方法:從春至秋采嫩苗或嫩莖葉,炒食或用開水燙後涼拌吃,風味很好。

其他:產於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的毒芹Cicuta virosa L.有劇毒,人畜誤食往往致死,其生長環境與水芹相同,幼苗的葉形也與水芹近似,應特別註意辨識。易於區別之點是水芹的莖和葉柄都有銳棱,而毒芹的莖和葉柄圓簡形,中空,有細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