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大腦掃描可 "讀出 "假設他人最壞的一面

2024-02-07科學

一項新研究表明,容易生氣的人與不易激動的人的大腦活動存在差異。許多人可能會認為,錯過最好的朋友發來的短訊是一種無害的、偶然的行為。也許他們正忙著,或者他們讀了短訊卻忘了回復。然而,有些人更可能將這種行為誤解為具有攻擊性或敵意,認為對方可能是故意忽視他們。科學家將這種傾向於在人們身上假設最壞情況的傾向稱為「敵意歸因偏差」,這可能使人們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經歷較差的心理健康,並且難以維持健康的關系。

新研究表明,當其他人的行為對他們產生負面結果時,患有敵意歸因偏差的人在大腦一個叫做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FC)的部份顯示出獨特的大腦活動特征。vmPFC在其他功能中,參與情緒調節、決策和自我感知。 「VmPFC是一個高級腦區,它將外部世界的感官資訊與內部狀態和信念整合在一起,」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共同資深研究作者袁昌亮(Yuan Chang Leong)說。換句話說,vmPFC幫助我們根據已有的偏見控制我們對社交情境的反應。

新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周一(2月5日)的一期中,表明vmPFC透過將正在發生的情景資訊與個體的先入之見和記憶整合起來,在管理個人對社交情境的解讀中發揮作用,袁昌亮說。了解敵意歸因偏差背後的大腦機制可以使科學家們更接近於開發減輕它的方法——例如,透過更有針對性的幹預措施來減少攻擊性行為並促進更健康的關系,作者在論文中寫道。

在這項研究中,58名誌願者聽了描述21個假設社交情境的音訊錄音。平均而言,這些迷你播客大約40秒長,涉及一個角色對聽眾——研究參與者——執行可能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的行動。例如,在一個情境中,教授忘記為他們寫推薦信,盡管他們已經同意這樣做。

腹內側前額葉皮層(上圖中的紅色部份)位於大腦的前葉,聽完之後,參與者評估他們認為這些行為是故意的和帶有敵意的——例如,教授是在故意報復他們——還是無意的,意味著他們只是忘記寫信了。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每位參與者都戴著一個特制的帽子,使用一種稱為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的技術測量他們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發現,在錄音期間,vmPFC中腦細胞活動的波動在具有相似水平敵意歸因偏差的個體之間相似,並且在沒有這種傾向的人中有所不同。 這表明這種偏見穩步塑造了他們的大腦對此類情境的反應,驅動活動看起來相同,袁昌亮說。使用大腦活動的讀數,作者可以根據他們vmPFC中的活動模式,以75%的準確率預測某人是否具有低或高敵意歸因偏差。

作者還發現,表現出較少敵意歸因偏差的參與者在評估另一個心理概念——歸因復雜性的調查中得分更高。這衡量了某人考慮某些行為可能有復雜解釋的可能性。 因此,「培養歸因復雜性可能是減輕敵意歸因偏差並最終促進更健康社互動動的潛在策略,」作者在論文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