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第一時間】)
青藏高原是中國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為了尋找這些深藏於地下的寶藏,一代又一代地質工作者向高原深處不斷挺進。一起來認識這位在青藏高原上耕耘了多年,曾因找礦的重大突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地質科學家——唐菊興
。
唐菊興:永遠前進在路上 尋找更富的礦藏
06:20
桑曲金礦,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這裏空氣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70%。唐菊興帶領他的團隊即將抵達山頂。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
:我們一天標配是走十幾公裏到二十公裏,這個海拔高度不算高。
20世紀以來,這片高寒山區就被認定為黃金資源的富集區,但深部金礦的資源潛力,依然是個未知數。這次上山,他們就是要對這片礦區進行詳細的地質調查。
透過提取出來的巖心,唐菊興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
:639.50米至641.20米,大概這樣一個深度,金可能就在這個脈體裏面,將來做下來的結果的話,大概在30噸至50噸金。我們一年要看很多礦,類似於老中醫看到病人一樣,知道病人的情況,因為看得多了就是經驗。
今年60歲的唐菊興,在青藏高原從事找礦已經30年。在野外調查的經歷,都被唐菊興留在了記錄本裏。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
:我們野外看到的所有的地質現象,都要把它在這上面記錄下來,這一本是我在甲瑪巖心庫對巖心進行編錄的一些具體的內容。
甲瑪礦山,唐菊興已經不知道去了多少次。2019年,唐菊興和學生們再次來到這裏進行地質采樣,尋找新的線索。天剛亮,吃過早飯,背上水和幹糧,大家就出發采樣,趕在天黑之前,再背二三十斤巖石樣品下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
:我們上山是滿負荷的,下山是超滿負荷的。大部份地質隊員到了五十歲左右,膝蓋上坡還可以,下坡基本上廢掉了,因為它對膝蓋半月板的磨損非常嚴重。
在一條路線上,每隔20米至40米,采集4塊至5塊巖石樣本,之後再到100米外的另一條路上繼續采樣,就這樣上山、下山,他們的足跡覆蓋了20多平方公裏。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
:像火燒過的我們稱作「火燒皮」,看到這種特點,就有信心在下面能找到很大的礦。
在這裏找到的「大礦」,讓甲瑪礦床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銅多金屬礦之一,然而在此之前,這片礦區已經沈寂了半個多世紀。從1951年被發現至90年代末,甲瑪礦床的勘查一直沒有突破性的進展。直到2006年,唐菊興帶領團隊開始了新一輪的勘查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
:工作開始階段是最艱難的,我們不知道底下的礦是什麽情況,誰也不知道底下有什麽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地表做大量的工作,做完之後才知道底下有沒有東西,然後再來打鉆。
經過2年系統的調查研究,唐菊興推翻了前人關於甲瑪礦床成因的理論認識,認為這個礦床還有巨大的潛力。光靠理論的創新還遠遠不夠,只有取出巖心才能了解地下深部的情況。
唐菊興的學生 李誌軍
:第一個孔打下去,當時沒打到富礦體。唐老師感覺壓力比較大,我們都心疼壞了。
雖然「首戰」不佳,但唐菊興並沒有灰心。反復研究資料後,他帶著團隊又布置了一個名為「1616的鉆孔」,共計向深部鉆進839.36米,終於發現了深部厚大的高品位矽卡巖礦體。這一發現自此掀開了甲瑪超大型礦床的「神秘面紗」。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
:大家都非常高興,這是個突破點。原來我們計劃只打1萬多米鉆,當年打了56000米鉆,而且是創造了整個青藏高原勘探的歷史。
2008年,甲瑪礦床的銅資源量從幾十萬噸迅速增加到三百多萬噸,與巨龍銅礦,一並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銅礦礦集區。
三十年間,唐菊興帶領學生們在青藏高原多個礦區主持勘查評價銅多金屬礦,新增資源總量相當於18個大型銅礦、18個大型金礦、6.9個大型鉬礦、11個大型銀礦、2個大型鉛鋅礦。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
:找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可能要一代人、兩代人。
培養更多年輕人是唐菊興新的重任。今年中秋節,唐菊興新一屆博士生又要畢業了。他特地從北京趕往成都,參加學生畢業論文答辯會。如今,唐菊興的團隊裏,基本上都是80後,甚至很多首席科學家都是85後。而在國家重大專項課題裏,他要求必須至少有一個90後擔任專題負責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
:讓年輕人來挑大梁,學科沒有年輕人發展不起來。
曾經跟隨唐菊興的學生中,現在有數十位活躍在青藏高原礦產勘查評價的野外一線。他們在海拔數千米的雪域高原,不斷續寫著尋找地下寶藏的故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
:急國家所急,想國家所想。永遠前進在路上,為國家找到更多、更好、更富的礦藏。
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03:08
在普通人看來,遙遠的雪域高原,或許只有人跡罕至的神秘,但在地質學家眼裏,卻是截然不同的風景。跟隨記者的腳步,去感受群山之間的另一番豪情。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山區,延綿的雪山之間,只有稀薄的空氣,和烈日下的寒風,還有偶爾出沒的野獸和說來就來的山洪,這,就是我們目之所及的雪域高原。而在唐菊興的眼裏,這樣的考驗只是考驗,而這裏的山川卻不僅是山川。
橙衣素帽,鐵錘羅盤,兩鬢霜白的唐菊興,三十年來就穿梭在這群山的褶皺之間。上山、下山,年復一年,唐菊興的腳印踏出了另一片地下的峰巒。
順著這些紋路,我們得以窺見這片土地背後的秘密。這塊石頭,就是其中之一。現在,讓我們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啟這片廣袤的土地。
歡迎來到地下的金屬宮殿——有色、黑色、稀有……上億年的演化,在自然的險境裏,留下了太多珍貴的線索。在唐菊興桌上,我看到了很多這樣的石頭,看起來平平無奇,卻是一個個地下礦藏的證據,找到更多這樣的石頭,就是唐菊興一次次出發的理由。從三江源到雅魯藏布江,從西藏阿裏到甲瑪礦區,神秘的青藏高原,沒有辜負一代代地質人的腳步。
我曾多次想象在高原跋涉的艱辛,但在唐菊興的講述裏,我重新理解了「日常」的定義:找礦人的「日常」是上山帶幾兩饅頭,下山背幾十斤石頭;是在深夜修理被暴雪擊垮的帳篷;是壓縮曲奇一吃就是幾十天;這樣的「日常」,已經超出了我的想象力,而在唐菊興的口中,卻化作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情。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唐菊興沒有怕過,追隨他的年輕人們同樣沒有怕過。荒原是他們的曠野,群山是他們的寶藏。
上億年的地殼構造透過運動碰撞、擠壓出一片片高原與山脈。深埋大地的結晶體,靜靜等待著下一個尋找「寶藏」的人。在人跡罕至的大地上,永遠有人用雙腳,鍥而不舍地丈量每一處險峰。當鐵錘叩擊石頭,傳來千百萬年前的回響,他們再笑著說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明天播出「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獲得者國測一大隊,天地之間,他們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山河。敬請關註。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李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