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全人工繁殖中華鱘如何適應自然環境?

2024-03-29科學

中新網宜昌3月27日電 題:全人工繁殖中華鱘如何適應自然環境?

記者 郭曉瑩

又到放流季,一批子二代中華鱘將陸續踏上「回家」的旅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物種保護技術學科組組長杜合軍博士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揭秘這些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如何「學習」適應自然環境。

2023年9月至10月,三峽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分三批次對成熟的中華鱘親魚進行繁殖,共繁殖中華鱘魚苗120萬尾,培育成放流規格苗有50余萬尾,繁殖數量創40年來新高。

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也是這些中華鱘寶寶的「產房」和「幼稚園」。如今,中華鱘幼魚進入穩定成長期,科研人員每天餵食、清汙、測量水質、檢查魚類活動情況和健康狀態。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養殖車間。受訪者供圖

這些被精心呵護的中華鱘能順利適應自然水體嗎?它們該如何應對不一樣的生存環境和食物資源?

首先是水環境。杜合軍說,中華鱘研究所已將迴圈水養殖模式引入中華鱘早期苗種培育過程中,可更加精準地控制水質和水溫。「暫養池的水取自長江,水質水溫跟野外保持一致,就是在模擬中華鱘的野生環境,給它們留足‘適應期’。」

中華鱘生於長江,長於大海。近年聲吶調查評估結果顯示,大規格個體放流中華鱘能夠監測到進入海洋的比例已超過70%。這也表明,子二代中華鱘能夠主動適應海水環境,與野生中華鱘具有同樣的降河洄遊特性。

中華鱘幼魚進入穩定成長期。(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其次是餌料。中華鱘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偏肉食性魚類,天然水體中的中華鱘,幼魚期主要攝食營底棲生活的動物。杜合軍說,在圈養繁殖條件下,活餌存在供應穩定性以及病源攜帶風險,因此中華鱘幼魚主要攝食人工配合飼料。

「我們在安全可控條件下,篩選出適合中華鱘的開口餌料,並探明了培育過程中的最佳投餵及漸進式轉食策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華鱘仔魚的存活率。」杜合軍說,經過嚴格篩選的開口餌料具有良好適口性、促生長效果顯著等優點,在一定程度上為中華鱘仔魚的餌料來源保障以及健康培育增加了新途徑。然而,中華鱘吃天然動物餌料的習性並未因為轉換為人工配合餌料而遺失,一旦遇到天然動物性餌料,它們不需要馴化就能自然適應去覓食。

杜合軍觀測中華鱘魚卵生長發育情況。(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面對即將放流的中華鱘幼魚,杜合軍雖有不舍,但也充滿期待。他說,人工繁殖及放流是魚類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可實作魚類種質的延續並對野生資源形成持續補充。他希望多年後能看到中華鱘回到這片水域自然繁衍,讓族群永遠延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