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從小小酵母中窺探廣袤宇宙

2024-03-31科學
作者:伍慧玲
從「有意栽花」到「無心插柳」
一本好書的誕生從好的選題開始。之所以會找到「酵母」這個大眾既熟悉又陌生的微生物作為圖書選題的主角,要從我學生時代與酵母的「緣分」談起。我讀研究生時所在的課題組,研究方向是以釀酒酵母為工具之一,研究人體蛋白質的功能。釀酒酵母,菌如其名,能將糖轉化為酒精(因此實驗室裏時常飄散著淡淡的酒香)。釀酒酵母是最早被人類利用的酵母種類,在人類還未識其真面目時就被用於釀酒和發面,這一歷史至少可追溯到6000年前。如今,它是生命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和重要的工業菌種,也是酵母這個大類群中的代表物種。酵母屬於真菌,是單細胞真核生物,而人類是多細胞真核生物,兩者既差異巨大又有共通之處,許多科學家認為,透過研究酵母,可以破解生命之謎,尋找治愈人類疾病的方法。我也是這科學大軍中的小小一員。當時,國內以酵母為研究物件或研究工具的實驗室屈指可數,我的導師帶領我們一批學生轉譯了【酵母遺傳學方法實驗指南】。這段轉譯經歷寫在了我的求職簡歷中,可以說,酵母不但幫我完成了博士論文,還助力我進入了出版行業。
2009年畢業後,我進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開始參與「哲人石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也許是求學階段留下的烙印,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書,講述酵母的前世今生,並把這本書納入「哲人石叢書」裏。不過,酵母始終是一個較為小眾的研究領域,鮮有大眾耳熟能詳的科學巨匠或改變世界的重大發現,盡管它在人類社會中多種多樣的角色是好的切入點,但也對作者知識儲備的廣度和深度提出很高要求。一直以來,國內外以酵母為主角的大眾讀物,基本集中於釀酒、烘焙之類的美食歷史,所描述的僅是酵母與人類關系中的幾個方面,科學性較弱,難以符合「哲人石叢書」的入選標準。
2022年的一天,同事來找我討論英國學者尼古拉斯·P.莫尼撰寫的一本圖書,雖然最終該選題被放棄了,但翻看作者簡歷時,我驚喜地發現,他還寫過一本關於酵母的書。閱讀外方發過來的樣書時,我的驚喜更大了:作為一位真菌學家、經驗豐富的科普作家、備受歡迎的演講者,莫尼既有紮實的科學功底,又具備豐富廣博的跨界知識,下筆生動幽默,敘述旁征博引,從亞馬遜熱帶雨林到被火山灰覆蓋的龐貝古城遺址,從古羅馬人熱愛的硬麪包到現代人中流行的康普茶,從釀造各種美酒到生產各種疫苗和藥物,從在顯微鏡下觀察酵母噴射孢子到利用DNA給酵母分類和基因改造酵母,他把我早已了解和聞所未聞的關於酵母與人類共生共贏的故事,講述得精彩紛呈。我所期待的關於酵母的科學人文讀物,不正是這樣的嗎?很快,我向出版社送出了這一選題,並迅速獲得透過。
酵母的大眾讀物還未見到過
好選題在手,接下來就是從轉譯和編輯方面保證書稿質素,打造精品。「哲人石叢書」通常會尋找有專業背景的譯者,以保證譯文的科學性,於是我托人把尋找譯者的訊息轉發到「中國模式真菌研討會」微信群。訊息發出後,很快我就收到幾位學者的回復,他們對這本講述酵母的書產生了極大興趣,理由幾乎相同:雖然酵母很重要,但面向大眾的讀物他們還沒見到過;他們也希望能有好的圖書,讓大眾了解自己的研究物件。
不過,研究者們的科研任務都相當繁重,有一位研究者甚至在試譯後感到無法按時完成而放棄。最終,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鳳鳴,與我們簽署了轉譯協定。林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和生物醫用材料,但在學生時代,她師從元英進院士,進行過釀酒酵母的蛋白質組學研究,自然是一個極佳的人選。此後的一年裏,林教授在面臨繁重的科研和教學任務的同時,以極大的熱情和高度負責的態度完成了轉譯。在編輯此書時,我不止一次感到選對譯者的重要性:作者雖然行文優美亮眼,但有時過於言簡意賅,讓人有點不明所以,林教授以自己對酵母學科知識的了解和紮實的語言功底,化解了不少難解之處。
編輯此書的過程十分愉悅。書中豐富有趣的故事,讓人眼前一亮的插圖,都是快樂的來源。例如書中提到,許多商家為了推銷酵母蛋糕,對其功效大加吹捧,甚至虛構了若幹可能並不存在的「專家」,此種手法與當今的無良廣告並無二致。跟隨著書中敘述,我仿佛看到酵母從遠古走來,與人類翩然共舞至今,它是讓人類祖先和叢林小動物癡迷的棕櫚酒,是先民定居生活的推動者,是啤酒桶裏上升的泡沫,是把面團吹成氣球的行家裏手,是讓大雨傾盆而下的微粒,是還在爭論中的應對氣候變遷方案,是現代科學家一窺生命奧妙後感嘆自己無知的細胞宇宙。
當然,有時候也會遇到棘手的問題,需要查證解決。原著成書於2018年,書中有不少對未來的「展望」,例如預測2020年全球胰島素市場規模將翻一番,然而現實中確實如此嗎?為此我咨詢專家,得到的回復是,由於新型降糖藥的不斷發現,胰島素的市場規模並未如其所說;書中還猜測意大利的某個冰川將於2020年前融化,但查詢下來至今依然存在。對諸如此類的「將來時」表述,我都仔細核查,並透過刪除、加註等方式加以處理。
在編輯過程中,一件事情也觸動了我。書中有許多冗長古怪的酵母物種名稱,為了核實譯名,除了查詢專業的真菌分類辭典,我還找到了「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和「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網站,工業生產、科學研究所使用的菌株基本都能在其中查詢到。看來這些年,不僅酵母的科學基礎研究獲得長足進展,其工業生產服務也已不斷成熟。學科發展帶來的優秀譯者等資源,為做一本好書提供了條件。
一種低調奢華的存在
書名與封面無疑是書的門面,決定了讀者是否會瞬間被吸引。這本書的書名和封面都經歷了漫長的思考打磨。
書名原文是The Rise of Yeast:How the Sugar Fungus Shaped Civilization,主書名中的rise一語雙關,既描述了酵母發酵過程中讓面團膨脹、啤酒氣泡上湧的具象畫面,又有酵母重要性不斷提升的抽象寓意。主書名直譯為「酵母的興起」,但既無原文的雙關意,也無法直觀體現書的主題和內容。之後,經過我與譯者及社內包括行銷在內的許多同事多次討論,經歷多次「頭腦風暴」,終將書名確定為【酵母演義——真菌如何塑造人類文明】,以突出書的豐富內容和酵母的重大意義。
至於封面設計,最困難的地方在於,用什麽樣的畫面去體現「文明」二字。美編做了數個方案,有寫實照片的,有抽象元素的,但鮮有如人意的。結果,當設計再一次陷入停滯時,美編靈光乍現,找到了一張中國古代釀酒場景的手繪圖。封面一完成,就獲得了各方認可:中國文明延綿幾千年至今,代表文明順理成章;書中提到的最早的釀酒證據來自中國,中國酵母種類最多樣,而且,這個封面也與中國風的書名相得益彰。
雖然這本書原本已有【自然】雜誌以及多位名家的評論推介,但我認為,若再有國內專家撰寫推薦語,可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此書的內容和價值。於是,我邀請了兩位推薦語作者。一位是譯者的導師元英進院士,元院士對酵母了解已非常深入,但依然發出了「透過閱讀這本書深深地感受到酵母在食品、能源、醫藥健康等領域低調奢華般存在」的感慨,並贊揚「作者妙筆生花」「把很多專業知識寫得通俗易懂」。另一位是科學松鼠會成員雲無心,他是食品工程博士,因撰寫【吃的真相】系列為大眾熟知,如今仍是活躍的網絡科普達人。他認為這本書「知識性與可讀性俱佳」,能幫助讀者認識「雖然古老,但絕不過時,一直在科學與工業的前沿與時俱進」的酵母。
當印制好的書拿到手中,我心中如釋重負,也欣喜無比。酵母用人類提供的糖蜜釀造出美酒佳肴,作者、譯者和出版者則用人類社會累積的科學與人文成果,釀造出書。接下來的,當然是品嘗。衷心期望每一位翻開此書的讀者,都品嘗到人類文明與酵母碰撞產生的精彩,了解古今中外學者從小小的酵母中窺探到的廣袤宇宙。(伍慧玲)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