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一袋血,挽救一條命」——揭秘血的發展史

2024-10-19科學

用血發展史

中國第一座血庫在美國建立

從古代到現代,血液的使用和獲取經歷了漫長的演變。以下是幾個重要的歷史節點:

1616年:科學家發現血液迴圈系統。

1658年:用顯微鏡觀察到了紅細胞。

1665年:首次在狗身上成功進行輸血實驗。

1818年:醫生布蘭度首次在人類之間成功輸血,用來搶救產後大出血的婦女。

1884年:發現鹽水可以替代血液用於緊急救治,開啟了非血液輸註的探索。

1901年:奧地利科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發現了ABO血型系統,解決了輸血時因血型不符引發的致命反應。

1907年:實作了交叉配血和血型鑒定,保障了輸血安全。

1914年:柯蒂斯發明了防止血液凝固的抗凝劑,奠定了現代輸血技術的基礎。

1917年:在一戰的戰場上,英國醫生肯恩斯首次建立了血液銀行,用於戰爭中的輸血需求。

1937年:美國醫生德魯提出「血液銀行」概念,將血液保存和集中管理。

1939年:發現了RH血型,使輸血安全性進一步提高。

1947年:采血過程中增加了對梅毒螺旋體的檢測。

1950年:美國紅十字會宣布不再對白人和有色人種的血液進行區分儲存。

1971年:采血過程中增加了乙肝病毒檢測。

1974年:玻璃血瓶被塑膠血袋取代,提高了輸血過程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1986年:采血檢測程式增加了愛滋病毒檢測。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6月14日定為第一個「世界獻血者日」,以紀念卡爾·蘭德斯坦納。

有償賣血

在早期中國,血液主要透過有償獻血的方式獲取。賣血者將血液作為商品出售,雖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血液供應,但由於賣血者多為貧困人群,往往無法保障血液的質素。這樣的模式還嚴重損害了賣血者的健康,尤其在賣血頻繁的情況下,影響更大。

血液銀行的興起

1937年,抗戰爆發,戰場輸血變得至關重要。加拿大醫生白求恩來到中國前線開展戰地輸血工作,首次在中國倡導建立血液儲備。1944年,中國第一座血庫在昆明成立,主要為抗日戰士提供血液支持。這也是中國獻血制度發展的重要裏程碑。

義務獻血與無償獻血

1978年:衛生部提出了義務獻血政策。然而,由於獻血指標的分配不合理,導致了一些地方的買賣血液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有償買血不僅影響了血液質素,還產生了「血頭」等違法組織。

1998年10月1日:中國正式進入無償獻血時代。透過無償獻血,逐步杜絕了非法買賣血液的現象,保障了血液供應的健康有序發展。

血液科普

血液的組成

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混合體:

血漿:占血液總量的55%,主要成分是水,此外還含有蛋白質、電解質、氣體、營養物質、廢物等。血漿負責運送這些物質到全身各個組織和器官。

血細胞:占血液總量的45%,主要分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分別起到運輸氧氣、免疫防禦和凝血修復的作用。

為什麽需要輸血?

失血:如外傷、手術或產後大出血等,失去大量血液時,身體無法迅速自我補充,需要透過輸血來維持血液迴圈。

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功能異常等病癥,患者需要輸註紅細胞、血漿或血小板,以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

輸血的類別

全血輸註:一般用於大出血或需要全身血液置換的緊急情況,但如今使用較少。

成分血輸註:現代醫學更傾向於將血液分離為紅細胞、血漿、血小板等,按需輸註,避免浪費。

血制品:從血漿中提煉出的血漿蛋白、凝血因子等制品,用於治療凝血障礙等特定疾病。

血站與漿站的異同

血站的內部架構及操作

血站是公益性機構,負責采集、檢測、儲存和供應臨床用血,確保患者在需要時能得到安全、合格的血液。而漿站則不同,它是企業設立的營利性機構,主要用於采集血漿生產血制品。這兩者在管理和運作方式上有明顯區別。

血液與血管的流轉

血液透過心臟和血管系統在體內迴圈,起到輸送營養、氧氣、廢物排出及免疫防禦等多種重要功能。

血槽解事件與血站的亂象

早期有償獻血時代,非法采血行為泛濫。例如,「血槽解」事件中,非法團伙控制血液供應,並操控「血奴」賣血,導致嚴重的人權和健康問題。這些亂象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註,推動了無償獻血制度的建立。

血站領導違法犯罪途徑

有些不法分子透過偽造證件、騙取獻血證明,甚至組織「血奴」進行非法采血獲利。他們利用監管漏洞,違法犯罪獲取暴利。這種現象在20世紀末較為嚴重,國家在推行無償獻血政策後,逐步清理了這些問題。

國內血庫告急與血制品出口遙遙領先的矛盾

盡管國內時常出現血庫告急的情況,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料血漿出口國,血制品的出口額卻持續攀升。這一矛盾引發了公眾的質疑,尤其在臨床用血緊缺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國內血液供應和血制品出口成為了社會關註的焦點。

無償獻血

無償獻血的推行

1998年,無償獻血政策正式實施,標誌著中國獻血事業的轉型。在無償獻血的推動下,血液質素和供應得到了顯著改善。然而,隨著獻血量的增長,一些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例如,互助獻血的模式在保障特定群體用血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合規操作,甚至滋生了新的「血頭」現象。

無償獻血的健康影響

獻血對健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適量獻血有助於加速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然而,獻血必須遵循科學規律,過度頻繁的獻血則可能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每次獻血後,人體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恢復,通常建議每次獻血間隔6個月,以確保身體能夠完全補充失去的血液。

互助獻血的現象

互助獻血最初是為了解決醫院和患者臨時用血需求的保障機制,透過互助的方式,家屬或朋友可以為特定患者獻血。但這一模式也滋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有人利用親友的名義賣血,甚至出現了「互助獻血黑市」。

現如今我們生活在彼此相互依存的社會中,當我們獻出自己的血液時不僅僅是在提供生理上的支持,更是在傳遞一種無私的情感,這種特殊的連線方式不僅僅強化了我們社會的凝聚力,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致敬每一位無償獻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