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科技創新十強城市,武漢第三、西安第四,深圳無名

2024-06-30科學

科技創新一直是每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比如美國一直是世界的頭號強國,那也是因為美國一直引領世界的科技的發展,吸引全世界的人才,還誕生了如矽谷、波士頓、舊金山市等科技中心城市,有哈佛、史丹佛、麻省、耶魯等世界名校、誕生了蘋果、谷歌、微軟等大批世界級的科技企業。

中國這麽多年的快速的發展,也離不開廣大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創新和發展,科技的發展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特別是中美分割這個關鍵時刻,關鍵技術的突破需要依賴自己的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保持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

剛剛結束的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是中國近三年科技成果的展示,也是對科技創新者的嘉獎和鼓勵。這個也相對於學校每年的期末考試,發獎狀了,當然少不了排名,筆者就從城市創新的角度,給中國城市科技創新排排名。

那我們以剛剛結束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看看這些城市在獎勵大會的表現,拿了哪些獎狀。給中國城市創新能力排排名。本次排名我們還考慮了參與單位的數據,其實對於一個城市創新的活力主要還是體現在企業上面來,而現在三大獎主要第一完成單位還是高校和科研單位,特別是新興的城市,由於歷史原因,本來高校和科研院所就少,如果僅僅比較第一完成單位,對於科技創新的排名是有缺失的。

一、國家自然科學獎

首先我們比較本次最為重磅的自然科技獎項,自然科技作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這個一般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擔,這些需要國家大量的投入,大多不產出直接經濟效益的基礎研究。具體各個城市獲得獎項的統計如下(不含專用專案,同一獎項主持單位和參與單位為同一城市的按1個計,參與單位有多個單位為同一城市的按1個計):

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國家自然科學獎主要城市獲獎情況

(備註:為了便於統一量化比較,以獎項的獲取難度和評價難度等因素,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計4分,二等獎計2分,所有參與獎計0.5分;)

北京以主持1項一等獎、17項二等獎,參與5項,合計23項自然科技獎,毫無疑問是中國基礎研究的基石,有清華、北大TOP2高校,還有中科院一眾研究所,取得這樣的成果也是理所當然。

上海作為中國TOP2城市,也憑借上海交大、復旦各主持的1項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持的2個二等獎,以及參與的3項二等獎,合計7項,獲得排名第二,

南京以南大主持的3項二等獎,東南主持1項二等獎、參與1項二等獎,南航主持1項二等獎,合計6項自然科技獎項,獲得自然科技的城市第三,主要完成單位都是高等院校,特別是南大3項二等獎,僅次於清華和北大);

第四位,廣州,表現讓人意外,憑借中山大學(腫瘤中心1個)主持2項二等獎,南方醫科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各主持1項二等獎,華南農業大學參與1項二等獎,合計5項,綜合得分9分;

第五位,西安,依靠西交大主持的3個二等獎(牛B),西工大主持的1項二等獎,合計4項,綜合得分8分;

杭州憑借浙大主持的2項二等獎,參與的1項二等獎,合計3項,排名第六,

下面是地處東北的長春,憑借吉大主持的1項二等獎,以及2所研究生參與的二等獎,合計3項,稍遜色於杭州;

武漢和長沙,都憑借城市的高校各獲得2專案主持的二等獎,

其他成都、福州、廈門、重慶、溫州、沈陽都主持了1項二等獎,南昌、大連、深圳都參與了1項二等獎。

總之在自然科研領域獲獎排名前十依次為:北京、上海、南京、廣州、西安、杭州、長春、長沙、武漢、天津。比較意外的是合肥,擁有中國科大(兩個頂級的國家實驗室),這三年的產出與國家的投入不成正比,希望在下次評選時,能夠厚積薄發。

二、國家技術發明獎

技術發明獎作為表彰利用自然規律首創並成功地用於改造客觀世界的技術新成果,是透過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讓關鍵核心技術獲得突破,它的重要性在於促進技術革新與套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對提高國家產業競爭力和創新力至關重要。

具體各個城市獲得獎項的統計如下(不含專用專案,同一獎項主持單位和參與單位為同一城市的按1個計,參與單位有多個單位為同一城市的按1個計):

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國家技術發明獎主要城市獲獎情況

(備註:為了便於統一量化比較,以獎項的獲取難度和評價難度等因素, 技術發明一等獎計3分,二等獎計1.5分,所有參與獎計0.5分;)

北京仍然毫無懸念,主持3項一等獎,13項二等獎,參與9項,合計25項,遙遙領先其他城市;

比較亮眼的是武漢和西安,武漢憑借華科、武大、武理工(還參與1項二等獎)、華農、中科院2所研究所共計主持了5項二等獎,合計7項,綜合得分9.5,位列第二,

西安的西工大主持的3項,西交大主持2項二等獎,以及其他企業和研究所參與的2項二等獎,合計7項,綜合得分8.5,排在第三名;

上海,說實話在技術發明獎項中表現的差強人意,只有復旦和交大各主持了1項二等獎,以及其他單位參與的5項二等獎,綜合得分5.5,勉強排在第四;

成都、哈爾濱綜合得分均為4.5,其中哈工大主持的3項二等獎,也為哈爾濱爭取到第八的位置,其實三項主持獎項,完全可以憑借排前五,但是一個城市創新不能僅依靠一所大學,哈爾濱的其他大學和科研院所應該更給力點。

特別表揚下深圳,作為新興的城市,沒有重點院校,沒有中科院和部委的科研院所,參與的大多是企業,合計參與了2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無愧於「創新之城」。

同樣的長沙,雖然收獲1個含金量十足的一等獎,但整個城市的獎項太少了,孤掌難鳴啊,排第九吧,

涿州這個對於大部份人來比較陌生的城市,憑借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獲得了一個一等獎,按照排名規則還是排第十。

在技術發明獎項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武漢、西安、上海、成都、哈爾濱、南京、深圳、長沙、涿州。

三、科學技術進步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作為本次獎勵獎項最多的獎項,是一項覆蓋面廣泛的科學技術獎,包括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技術改造及技術進步等,這個獎項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能夠接觸到的,比本次獲獎的復興號高速列車 、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5G)、科大訊飛的語音辨識、北鬥導航等等。也是一個城市創新活力的最直接的體現。

具體各個城市獲得獎項的統計如下(不含專用專案,同一獎項主持單位和參與單位為同一城市的按1個計,參與單位有多個單位為同一城市的按1個計):

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科學技術進步獎主要城市獲獎情況

(備註:為了便於統一量化比較,以獎項的獲取難度和評價難度等因素,技術進步獎特等獎計4分,一等獎計2分,二等獎計1分,所有參與獎計0.5分;)

第一名,不用說,還是北京,主持1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19項二等獎,成績耀眼。

第二名,上海,也不辱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使命,共斬獲,2項二等獎、1項創新團隊、6項二等獎,其他參與19項,

武漢,在科技進步獎表現依然優秀,長江三峽集團主持獲得1項一等獎,華科主持6項二等獎(獲得科技進步獎最多的單位),其他如武大、地大、武理工等共主持4專案,合計主持11專案進步獎,以及還參與了12個獎項,綜合得分18分,排名第三

西安,也讓人很驚喜,獲得1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而且除了西交和西工大外,西電、西安理工、西安建築、長安大學均有斬獲。還參與了7個獎項,綜合評分13.5,排第四名;

下面是長三角的兩座城市南京和杭州,南京以主持7項二等獎,參與11項;杭州稍微遜色,只有浙工大主持1項一等獎、浙理工1項二等獎,浙江的希望浙大沒有收獲,只有參與了3項,不過杭州有新華三、阿裏巴巴、海康等知名的資訊科技企業,企業的創新實力也是十足的,共參與了19項,除了北京也是最多的。

其實是廣東的雙雄——廣州、深圳,兩個一線城市,吸引了大批人才,雖然院校和科研實力差點,但是企業的創新實力強勁,特別是深圳,主導2項二等獎,參與了16項,除了鵬程實驗室外,其他均為企業,如華為、中興、比亞迪、大族激光等。

最後的是濟南和成都,濟南主持4項二等獎,參與11項,成都主持1個1等獎,1個二等獎,還有12個參與獎項,濟南綜合得分9.5,成都綜合得分9分。

較為有爭議的是長沙,主持了5個二等獎(湖南大學2專案、中南2項,中科院研究所1專案),但參與得太少了 只有5項,遺憾不能進入前十。

四、中國城市創新十強名單

最終我們綜合各個城市分別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技術進步獎三大獎項中的獎項,透過按照獎項的獲取難度、獲獎數量、含金量等因素賦分的方式,得出各個城市在科技創新方面十強名單如下:

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科技創新十強城市

其他比如深圳(排名11位)、重慶,還有東北的沈陽、大連、哈爾濱等都有不俗的實力,祝願他們在下一輪的評選中獲得佳績。

本文數據由本人整理,難免有遺漏和錯誤,需要詳細數據的可以關註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