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為何宏觀世界沒有量子纏結?可能也是有的,只不過坍塌了

2024-08-09科學

我們通常把微觀粒子描述為實心的小球,這是一個普遍的誤解。

實際上,微觀粒子更應被視為波動性的存在。理解量子力學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所有粒子實質上都是波動的。這些波並不像水波或聲波那樣的機械波。

微觀粒子表現為波的形式,遍布整個宇宙空間,理論上這些波可以擴散到宇宙的最遠邊緣。盡管波的空間範圍是無限的,它們的能量通常會集中在特定的空間範圍內,形成所謂的波包。

波包的聚集度越高,其表現就越接近粒子。這正是波粒二象性的體現。

事實上,由波粒二象性引發的就是著名的測不準原理。

設想微觀粒子為一個具有波動性的波包,這個波包聚集程度越高,其越接近粒子狀態,分散程度越高,其越表現為波動。波包主要有兩個重要的物理內容:位置和動量。

波包的位置可以理解為其寬度,而動量則可視作其所含能量。

測量波包的位置(寬度)需要使用光子撞擊波包,透過檢測光子得到的資訊來確定波包的具體位置。

但你會註意到,測量得到的波包位置範圍較廣。要獲取更精確的位置資訊,需要使用更高能量的光子撞擊波包,使得波包因吸收能量而進一步聚集,因此寬度變窄,越發表現出粒子的特性,位置測量也更為精確。

然而,盡管位置測得更精確,波包吸收了光子能量後,其動量也隨之增加,從而使測得的動量資訊變得不精確。

若要精確測量波包的動量,則需減少光子能量,這會使波包的寬度變大,因此其位置測量就變得不準確。

海森堡認為,粒子(波包)的位置和動量資訊不能同時被精確測量:位置越精確,動量越不精確,反之亦然。他認為這主要是測量儀器發射的粒子造成的幹擾。

但現代量子理論認為,海森堡的這種解釋不完全正確。雖然測量儀器確實會對被測物件造成幹擾,但這不是測不準現象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在於粒子本質上就是波包,精確測量波包的位置就如同測量繩擺的波動位置一樣無意義,因為波本身就不存在完美的位置,動量測量同理。

因此,現代物理學認為,測不準原理反映的是微觀粒子的內在特性,而不僅僅是儀器造成的幹擾。

使用「測不準原理」這一術語容易引起誤解,使人認為是由於人類技術限制導致的測量不準確。因此,這一原理現在更常被稱為不確定性原理。

微觀粒子的另一個普遍特性是態疊加原理。這一原理在數學上的解釋相當復雜和枯燥。態疊加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量子疊加。

例如電子的自旋,可以同時處於上旋和下旋的狀態。這種難以理解的現象也讓薛定諤感到困惑,為了以通俗的方式解釋量子疊加,他將其推廣到了宏觀世界,即那只既死又活的貓的例子。

實際上,將微觀粒子視為波可以更容易理解量子疊加。

這種波遍布整個宇宙空間,但並不均勻分布,波上的波包標誌著粒子的位置。

理論上,這個波包可以出現在波上的任何位置。而由於波遍布整個空間,我們才會說粒子可以出現在任何位置。

測量行為會導致量子疊加態消失,這是因為測量儀器需要發射某些粒子來探測被測量的粒子(波),從而導致被測量粒子的原先疊加態消失。這就是所謂的測量坍塌效應。(理論討論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

只要我們不測量這個波包(粒子),波包(粒子)本身就與這條波是一個整體。因此,這個波包(粒子)在空間的位置就是疊加的,所以粒子即在此處,又同時在彼處,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這就是疊加態的體現。

從這個角度理解量子纏結就變得很容易。

兩個纏結的粒子實際上是同一條波(復合系統),只是測量行為會導致這條波坍塌出兩個波包(粒子)。

這兩個波包在未被測量前本就是共同的疊加態。

測量會導致疊加態消失,轉變為兩個確定的波包(本征態),但對我們觀察者而言,好像這兩個粒子(波包)可以無視空間距離,同時發生作用。這就是量子纏結的超光速現象。

其實從本質上看,纏結粒子之間本就是同一個粒子。因此,對一個粒子的測量實際上也就是對另一個粒子的測量,所以量子纏結的效果必然是同時發生的!

但量子纏結這種現象並不存在實質上的物質運動,因此不能傳遞資訊和能量。

為什麽我們宏觀世界的物體不存在量子疊加現象呢?

其實宇宙的規律並沒有宏觀與微觀世界之分。

宇宙的本質是由微觀現象主導的,量子疊加實際上是宇宙中最普遍且最正常的現象。我們之所以難以理解量子疊加,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已經發生坍塌的宏觀世界中。

基於宏觀世界總結出的牛頓力學,是基於先入之見的,所以我們通常認為非疊加態才是正常的,而疊加態反而顯得異常。

宏觀世界的疊加態消失只是因為宏觀物質較大,易受到各種幹擾,比如宇

宙中無處不在的光子撞擊,這種幹擾的本質就類似於測量坍塌效應,導致宏觀世界的疊加態消失,而顯示出確定的狀態。

最直接的證明就是空氣分子的疊加態,以及分子尺度上的量子纏結。

這表明,即使是比原子大得多的物質,如果不受其他粒子的幹擾(相當於未發生測量坍塌效應),依然會表現出疊加現象。

但在現實中,比分子稍大的物質必然會受到其他粒子的幹擾,因此分子尺度以上的物質的疊加態因為這些幹擾(測量)而消失。

現在我們知道,一個光子本身就是一個波包,這個波包具有許多疊加態的特性。如果你想復制這個光子的狀態,需要將這個光子一分為二,但光子作為量子,是不可以被分割的,因此這種方法行不通。

另一個方法是測量這個光子的資訊,然後根據這些資訊重新生成一個相同的光子。但由於測量坍塌效應,一旦進行測量,光子原來的疊加態就會消失,因此你永遠無法獲取光子原來的疊加狀態。

這就是為什麽單個光子無法被複制的原因。

傳統的電磁波通訊,透過發射頻率不同的大量光子進行,光子頻率的高低代表的是二進制的0和1。因此,竊聽者可以在光子傳遞過程中截取一部份光子,透過這些光子的頻率高低來解讀通訊內容。

而量子通訊利用單光子不可複制的原理進行量子金鑰分發,理論上可以確保資訊的絕對安全。

如果竊聽者試圖竊聽電磁波通訊,要麽直接竊取光子,要麽對光子進行測量。

但單個光子一旦被竊取,就會立即被發現,這樣就表明通訊過程已被竊聽,因此通訊雙方會立即停止發送資訊。

如果竊聽者不直接竊取光子,而是進行測量,也會引發測量坍塌效應,並被發現。

旦量子通訊被竊聽,就一定會被發現。因此,通訊雙方會中止此次通訊。

如果竊聽一直持續,是否會導致通訊持續中斷?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確實如此。資訊被竊聽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內容被竊取後還被獲取了。

量子通訊的最大貢獻是能夠確定通訊過程是否被竊聽,而不僅僅是阻止竊聽。

雖然竊聽者可以透過持續的竊聽行為來阻斷資訊的發送。但我們可以透過更換通訊通道來繼續傳輸資訊。

即使其他通道也被持續竊聽,導致資訊中斷。那我們還有物理手段來對付竊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