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狼狽為奸」中的狽,到底是什麽生物?看完或許心中就有答案了

2024-02-12科學

文|鯨探所

編輯|鯨探所

你有沒有好奇過一件事情?

「狼狽為奸」用來形容壞人互相勾結,共同做壞事。

其中的狼我們都知道是什麽動物,但是「狽」呢,這又是個什麽動物呢?

狼與狽的傳說

在古代的文獻中,狼和狽常常被描繪成兩種密切合作的動物。

狼是一種非常兇猛的食肉動物,它的前腿比後腿長, 這使得它在追捕獵物時具有很大的優勢。

而狽則是一種非常狡猾的動物,它的後腿比前腿短,這使得它在行動時有些不便,需要依靠在其他狼的身上才能行走。

然而,這兩種動物卻能夠巧妙地結合彼此的優點,共同捕捉獵物。

根據傳說記載,狽極為聰明,是狼群的領袖,每1000只狼中才有一只狽,它能夠知道狼群在哪裏尋找食物,通常是狼群的軍師, 能夠幫助狼群出謀劃策,讓狼群紀律嚴明。

1956年山西曾有目擊報告稱,運輸卡車在村莊外拋錨,留守人員遭遇狼群圍攻。

後來有兩只狼離開,不久帶著一個類似狼的動物回來,這只動物指揮狼群輪流撞擊車門,直到救援車趕到才離開。

然而由於時間久遠,沒有明確照片,人們至今無法確定所見的是狽。

在古代的傳說中,狼和狽常常被人們描繪成一種邪惡的動物,它們會合夥捉弄人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

例如,在一些故事中,狼和狽會合夥捉走農民的羊, 或者在夜間闖入人類的住宅,偷竊食物。

【酉陽雜俎】中就記載一個過路男子遭遇狼群圍攻的故事。

那名男子爬上高約2米的草垛以避險,本以為狼群無法攀爬。

然而一只後腿明顯短小,步態蹣跚的狼出現後,開始撕扯草垛下的草莖向外拋, 其他狼紛紛效仿。

沒多長時間,草垛高度迅速下降,男子險些喪命。

幸運的是,附近的獵人聽聞動靜伏擊狼群,男子才幸免於難,而這只奇特狼的描述與狽極為相似。

這就是狽在故事中的形象,它雖然身體有缺陷, 但是智商極高,能夠領導狼群完成各種任務。

需要說明的是,關於狽這個生物,現實中很少有人親眼看見。

不過,狼與獾科動物(如郊狼與美洲獾)之間確實存在利益伴侶關係,這一點已經被專業攝影師捕捉到。

郊狼體型中等,美洲獾矮小,兩者各有所長, 獾科動物擅長挖掘洞穴,而郊狼奔跑迅速。

它們會相互配合捕食兔類、鼠類等小型動物,一種高效的獵食模式。

可以看出,民間流傳的狼狽合作傳說與現實中狼與其他動物的伴侶關係不謀而合。

這種傳說雖未必確有其事,但卻反映出了古人聯想豐富的想象力, 也體現了傳統智慧的積澱。

雖然狽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常見,但是在古代的傳說中,狽卻被描繪成一種非常狡猾的動物,它與狼的結合, 使得它們在捕獵時具有更大的優勢。

這也正是「狼狽為奸」這個成語的由來。

那麽,狽的真相是什麽?

我們不得而知。

狽:古往今來的迷思

或許,正如「狼來了」的故事一樣,關於狽的傳說就是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想象。

但無論如何,狽在文學和語言中已經留下了它的銘印, 成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謎。

我們無法斷定它到底存不存在,這種未知感反而賦予了「狽」更多的神秘色彩。

也許,有些謎永遠也不會被揭開, 但它們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文明豐富多彩的一部份。

從古至今,人們對狽的探索和猜測始終沒有停歇。

在古籍中,我們可以找到狽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西漢時期的神異經中,它這樣描述狽:「狽無前足,一雲前足短不能自行,附狼背而行」。

這表明古人認為狽是一種前肢殘缺的動物,必須依靠狼才能移動。

然而,這種說法並無科學依據,狼是群居動物,有強烈的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

當狼群中的個體遇到困難時,其他狼通常會主動伸出援手,所有很多人稱所謂的「狽」很可能是狼群中的一只受傷的狼,或者其他特殊情況的狼。

有人說,狽並非是真實存在的動物,而是古人在觀察狼的行為時,出於對未知的恐懼和對科學的誤解, 將一些特殊情況下的狼誤認為是另一種動物。

要知道,這種現象在古代文獻中並不少見,就比如說【山海經】中的許多奇珍異獸,實際上大多是古人對現實生物的誇大或者臆想。

而關於狽的另一個重要傳說,是它與狼的關系。

在許多故事中,狽被認為是狼的近親或者變種。

然而,現代生物學研究表明,狼屬於犬科,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特征與其他犬科動物並沒有明顯的區別。

所以說,狽作為狼的變種或近親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那麽,為什麽古人在描述狽時會如此誇張呢?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狼的認知有限,以及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在古代,狼被視為危險的猛獸,人們對它們充滿了恐懼和戒備。

在這種心理背景下, 他們將狼的一些特殊行為過度解讀,創造出了「狽」這個神秘的生物。

當然了,也有人說或許古人口中的狽字,其實是跋字,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狼跋還是狽?—解讀「狼狽」一詞的來源

「狼狽」一詞中那神秘的「狽」到底是何方神聖?這在學術界頗有爭議。

或許就像段玉載所說,它起源於【詩經】中的「狼跋」, 當時「跋」與「䟺」讀音相近,可能在轉抄過程中誤寫成「狽」並沿用至今。

如果僅就字面含義而論,「狽」很可能就是「跋」的異體字。

跋,這個古老而陌生的字眼,如今已經鮮為人知了。

然而,在古代漢語中,跋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它的身影遍布古書經典,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

跋,原意是指馬行走時踢蹬的動作,隨著時間的推移,跋的含義逐漸擴充套件,成為了形容人困頓窘迫的詞匯。

然而,這種變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經過一代代文人的演繹和創新,才得以形成。

這種認識並非電洞來風。

事實上,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已經有了狽的概念。

在【詩經】中,有這樣一句詩:「狼跋其胡。」

這句詩中的跋,實際上是狽的一種早期形式。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狽的這一形象在後世的流傳中逐漸淡化,最終被狼和狽的形象所取代。

可是這種取代並非一帆風順的。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他批評了【酉陽雜俎】中對狽的描述, 認為這是一種人為杜撰的生物。

這種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使得狽的形象在一段時間內陷入了爭議。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狼和狽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了人們對狽的主要認識。

這種認識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如【獵狐篇】中所述: 「……有類狼失狽。」

在這裏,狽被描繪成一種與狼相互勾結的惡人,這與【酉陽雜俎】中對狽的描述如出一轍。

然而,這種認識也並非絕對正確。

我們如果從「狼狽」這短語的內涵來看,「狽」這一角色似乎又不僅僅是取詞需要,它通常被描述為狼的心腹、策士,指揮整個狼群行動。

但是我們知道,按狼的社會結構,頭狼才是群體真正的領導者,那麽「狽」這一「職位」的形象從何而來?

事實上,狽的形象很可能源於人們對狼和獾的觀察。

在北美大草原上,美洲獾與狼群,尤其是郊狼之間,確實存在一種互利共生的合作關系。

當它們聯手捕食兔子或其他小動物時,總是各司其職、有條不紊, 這種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狽的形象。

那麽,會不會正是古人目睹過類似場景,才構思出「狽」這一傳說生物?

畢竟,美洲獾的長相和體型與幼狼極其相似,短小的四肢也與「狽」的描述不謀而合。

這種合作方式,也正呼應了「狼狽為奸」的內涵。

倘若「狽」真的只是文字轉抄中的誤植,它又怎會在民間流傳千年之久?

這似乎也在暗示,「狽」所代表的某種意象,或許正源自人們內心的本能與聯想,正如獾給人以狼群幫兇的感覺,人們也樂於透過想象,將某物賦予神秘而重要的地位。

但是不管如何,當我們再次提起狽,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 恐怕還是那個與狼相互勾結的惡人形象。

當然了,這番揣測或許純屬杜撰,我們無法斷定「狽」的真正起源,它所代表的意義又會隨著時代演變。

但在探索語言背後的故事時,猜想與聯想也未嘗不是一種樂趣,最終,也許「狽」之於「狼狽」,正如「跋」之於「狼跋」一樣, 都只是取詞的一種手法,而非實指特定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