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假如地球只剩一男一女,能繁衍到什麽地步?恢復到75億要多少年?

2024-02-05科學

如果地球上只剩一對人類男女,會發生什麽事呢?

喜歡浪漫的人會覺得這實在是太棒了, 兩個人擁有整個世界!子孫遍全球!

科幻迷們會說:這根本就是個恐怖故事嘛, 生存都很困難了,根本不可能繁衍。

如果從文學的角度,筆者認為沒有比【聖經】更好的描述: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後,經歷了勞動的辛苦、疾病的出現、自然災害的影響,連他們的子女也面臨著各種問題,包括兄弟之間的沖突、人性的墮落等等,但最後人類仍然生生不息。

但要是從科學的角度,答案就要收斂得多。

理論繁衍速度

為了說明繁衍速度,我們需要兩個概念: 生育周期 生育頻率

對於人類來說,生育周期通常是指從一次懷孕到分娩的時間,或從一次月經開始到下一次月經開始的時間。而生育頻率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一個個體或族群成功進行繁殖的次數。也就是說, 生育周期越短,生育頻率越高,則繁衍速度越快

人類的孕期一般為40周,即約9個月。這是由人類的生物特征和前進演化歷程所決定的, 孕期過長會導致胎兒腦袋過大,難以透過狹窄的陰道順利分娩,而直立行走的人類也不適合擁有過於寬大的骨盆。

那麽這一男一女,理論上到底可以生出多少孩子呢?

假設他們從15歲開始生育,壽命是80歲,因此生育期為65年。每年平均生一個孩子,總的生育次數為65次,也就是65個孩子。

如果按這個增長率,幾百年就能從2人恢復到75億的規模。

然而現實中是怎樣的呢?

實際的風險

當人類還在刀耕火種的年代,人口增長是一個偽命題。在叢林裏摔個跤可能命就沒了。

要說真正的增長,還得從農業的出現開始算起,那大約是11000年前。從那之後,全球人口穩步增長,直到1800年達到10億的規模。

從1800年的10億增加到現在的78億, 年平均增長率約為0.938%。以這種速度計算,人口從2人增加到78億將需要2366年。

而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人類因戰爭和疾病而失去了許多生命。在20世紀60年代,戰後生育高峰導致人口爆炸性增長,年平均人口增長率達到了2%。以這樣的增長率計算,從2人增加到78億人口需要1116年。

相較於理論速度,是什麽使得人口增長如此「不給力」呢?

對於古代的人類來說,由於技術的限制, 雖然人口總量比現在要少很多,但是開發資源的能力卻更弱 。無論是食物、水源還是棲息地的供應都面臨不足的情況,而資源不足必然導致競爭壓力加大。由此帶來的戰爭和疾病,就使得人口難以增長。

而到了近代,技術的突破帶來了生產力的提升,事情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發展。 人類開始忽略了資源的有限性,開始過度繁衍 。於是自然資源快速消耗,森林砍伐和濕地消失,加速了生態系的退化。人類被迫遷徙,最終也會導致人口的減少。

另一個重要的風險是「 近親繁衍 」。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表哥和表妹的愛情故事」。

近親通婚的家族中,常常會出現具有共同缺陷的後代。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是漢代的皇室,而這在中世紀的歐洲也非常普遍。

20世紀中期,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發展,科學家們開始更深入地研究物種內部和族群之間的基因變異。

1966年,美國生物學家李察·勞德(Richard Lewontin)和約翰·哈珀(John Hubby)利用蛋白電泳技術揭示了黃鼠狼的蛋白質多型性。這項研究顯示了個體之間的遺傳差異,為 遺傳多樣性 的概念提供了實驗性的支持。

所謂遺傳多樣性,是指一個群體或族群內個體之間基因型的差異性。它是自然選擇的基礎,是使得族群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適應並存活下來的重要原因。

較高的遺傳多樣性意味著族群中存在更多的遺傳變異,從而有更大的機會適應新的環境壓力,如氣候變遷、疾病和其他生態因素。

對於族群來說,過於密切的親緣關系可能導致基因的集中,從而減少了遺傳多樣性。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小群體或孤立的族群中,有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有可能是故意制造的。結果就是潛在的遺傳缺陷變得顯著,降低了族群的適應力。

現代人的困局

如果說資源環境的壓力和遺傳缺陷是客觀的風險,那麽現代人對生育這件事則給出了自己的態度。

在傳統觀念濃厚的東亞國家中,普遍存在著對於「早生育」的期望和壓力。在中國,「早生貴子」是常用的祝福語,也是家族和社會認可的行為。年輕的夫婦時常感受到來自親戚、鄰裏和社會的壓力。

相反,在較為現代的文化中,則更加強調追求個人職業發展和教育,年輕人更願意推遲生育,去努力追求個人目標。

然而,不生育、乃至獨身也會帶來問題。孤獨只是最先出現的癥狀,如果你感到缺乏支持,那麽隨之而來的壓力可能就會影響你的決策。就像不開心的時候仿佛事情也變得更難了。

這個時候,你大概率會認為生孩子只是徒勞增加了負擔。最後,長時間的心理壓力也會影響你的身體健康。

如果地球上只剩一男一女,人類會滅亡嗎?

如果世上真的只剩下亞當和夏娃,那麽人類可能很難逃得過滅亡的命運。

與【聖經】中的故事不同,科學告訴我們,在一定時間內,為了保持族群的生存和遺傳多樣性,所需的最小個體數量,也叫做 最小族群數量MVP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較小的族群容易發生近親繁殖,導致基因突變和遺傳缺陷的增加,從而降低族群的適應力和生存能力。

從族群統計學角度來看,較小的族群容易受到環境隨機性、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族群數量的劇烈波動甚至滅絕。

關於人類的MVP,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說法。

有人說,如果考慮太空殖民,一個太空船需要旅行200年,那麽最少需要的人數大約是160人。這個數碼相當於一個村莊的大小。換言之,滿載客量為兩節普通硬座或三節硬臥的列車足以維持人類的延續,前提是性別比例和年齡組成合適。這樣甚至還能為自由戀愛保留一些余地,平均每個人能有大約10個左右的潛在物件。

沒有那麽樂觀的情況下, 保持族群長期存活所需要的最低個體數量約為1000個或更多一些

而大熊貓的MVP大約是3000。

想要讓人類的生存概率超過大熊貓,靠臨時抱佛腳是不可能了。

從現在開始保護「多樣性」,人類還有一線希望。

透過推廣可再生資源,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

透過保護人類群體中的文化、種族、語言和生活方式的多元,不僅能夠抑制沖突,還能為創新和進步提供源泉,推動技術和社會的發展,最終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結論

雖然理論上,一男一女也能繁衍出億萬人口,但現實不是伊甸園。每天為吃穿發愁也就算了,近親繁衍是真的不能忍。

如果幸運地達成了最小族群數量的「小目標」,往後也還得面對來自親族與社會的「為你好」,怎樣才能保護內心正能量的小宇宙?

在茫茫大宇宙中,人類的存在是一個奇跡,要想讓奇跡變成日常,我們需要做到下面這些事:每天多看看花花草草,鳥獸魚蟲皆有所樂。

沒事少砍樹,多研究研究技術。

別老看啥不順眼,參差百態才是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