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楊振寧相信的「造物主」是什麽?

2024-07-25科學

一個人愈是深刻感受到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規律性,他就愈是堅定地深信:除了這種安排好的規律性,再沒有余地可讓那些本性不同的原因存在。對他來說,不論是人的支配還是神的支配,都不能作為自然界事件的一個獨立原因而存在著。固然,主張有一個能幹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這種教義,絕不會被科學真正駁倒,因為這種教義總是能夠躲進科學知識尚未插足的一些領域裏去的。

——愛因斯坦【科學和宗教】

撰文 | 葛惟昆 (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

前兩年,一個關於楊振寧的采訪影片在網絡上風靡一時,該影片在傳播過程中大多被冠以醒目的標題: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承認宇宙中有一位造物主 !直到近來,這則影片還在被不少人引以為據,用來宣揚對「造物主」的迷信。#深度好文計劃#

在這個采訪中,楊振寧先生表示,他為諸如麥克斯韋方程式這樣精妙的自然規律而驚嘆,因此不得不疑惑是否有造物主在支配。而且他覺得,年紀越大,就越傾向於相信這一點,因為自己不像年輕時那樣自信了。

其實知識的境界就像不斷擴張的圓周,越大的圓周,接觸到的未知範圍也就越大。頂尖科學家所感悟的未知,要遠超常人,所以本身更能體驗自然的神妙,感覺這種神奇似乎超出人類的想象和認知能力,也因此而訴諸「 造物主 」。

但仔細觀看網上流行的相關影片,就能發現是被剪輯過的,裁掉了楊先生開始一句最關鍵的話:「 如果你所謂的‘上帝’是一個人形狀的,那麽我想沒有。 」楊振寧先生的原話是:「 如果你所謂的‘上帝’是一個人形狀的,那麽我想沒有;如果問有沒有一個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為整個世界的結構不是偶然的……這些不偶然、力量這麽大、影響這麽大的東西,是哪來的,你可以隨便取一個名字,假如這裏面沒有一個人的形象,那我想大家都會接受……假如一定要加一個人的形象,這是你的自由,但這個是沒有根據的…… 」。可見,網傳的標題是斷章取義,有故意歪曲之嫌。

也就是說,楊先生在上面的訪談中所說的「 造物者 」其實是抽象的,或者說是一個概念。這一點和愛因斯坦、牛頓都非常類似。

牛頓也是「 透過上帝對萬物的最聰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終的原因,才對上帝有所認識。 」這和楊振寧先生出於對物理學規律之精美的了解和驚詫,從而產生對「 造物主 」某種程度的信仰,如出一轍。對於牛頓來說,「 自然界是一本開啟的書,一本他讀起來毫不費力的書。 [1] 同樣,牛頓也並不相信一個具象的上帝。在牛頓心目中,「 上帝根本沒有身體,也沒有一個體形,所以既不能看到,也不能聽到或者摸到他,也不應以任何有形物作為他的代表而加以膜拜。 」牛頓說自己之所以崇拜上帝,是「 因為他至善至美而欽佩他,因為他統治萬物,我們是他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對萬物之謎的答案,只能寄托於上帝:「 我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所看到的所有各種自然事物,只能發源於一個必然存在的上帝的思想和意誌之中。 」然而牛頓不得不承認,「 我們關於上帝的一切觀念都是從與人的行為相比擬而得出來的。這種比擬,雖不完善,但終究有某種近似性。 」牛頓最後總結說:「 以上就是我關於上帝所要說的一切。 」 而「 從事物的表象來論說上帝,無疑是自然哲學分內的事了。 」可以看出,牛頓對上帝的信仰,實際是對大自然及其神奇的崇拜和困惑,是把未知寄托於全知全能的所謂「 上帝 」身上,而他自己明白,那其實是自然哲學的命題。

牛頓時代的自然哲學,其實就是自然科學。眾所周知,牛頓劃時代的集大成之作就命名為【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那是近代物理學和數學的發端。

關於上帝,愛因斯坦的觀點更為明確。他在回答一位猶太教堂牧師的電報詢問時說:「 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 [2] 這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就是說,你如果把客觀事物所具有的規律,看成是上帝,那也無妨;但是這個上帝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它與人類命運和行為完全無關。這和宗教徒所信仰的上帝風馬牛不相及,完全不是一回事!富有爭議的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說:「 一切存在的東西,都存在於神之內 。」 [3] 在斯賓諾莎的哲學中,「 」就是一切存在物的總和,就像我們所說的廣義上的「 世界 」概念,它包括了想象世界和現實世界。這與教士們所幻想的天父、造物主形象完全不同——斯賓諾莎的「 」已經去人格化了。 與其說「神」創造了世界,倒不如說「神」就是世界本身。 這與楊振寧先生去人形化的「 造物者 」概念如出一轍。

對於宗教,愛因斯坦的態度更加鮮明:「 宗教代表人物的這種行為,不僅是不足取的,而且也是可悲的。因為一種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指科學知識尚未插足的一些領域,編者註)站得住腳的教義,由於它對人類進步有著數不清的害處,必然會失去它對人類的影響。在為美德而鬥爭中,宗教導師們應該有魄力放棄那個人格化的上帝的教義,也就是放棄過去曾把那麽大的權力交給教士手裏的那個恐懼和希望的源泉。 」類似楊振寧先生的說法,愛因斯坦也完全不相信那個人格化的上帝。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是堅信因果論的,他認為:「 凡是徹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的人,對那種由神來幹預事件行程的觀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 」他還認為,一個有罰有賞的上帝,是不能想象的,「 理由很簡單:一個人的行動總是受外部和內部的必然性決定的,因此在上帝眼裏,就不能要他負什麽責任,正像一個無生命的物體不能對它的行動負責一樣。 」「 一個人的倫理行為應當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以及社會聯系和社會需要上;而宗教基礎則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一個人因為害怕死後受罰和希望死後得賞,才來約束自己,那實在是太糟糕了。 」愛因斯坦在【 我的世界觀 [3] 中寫道,「 對神秘的體驗——即使夾雜著恐懼——產生了宗教。我們認識到有某種不可參透的東西存在著,感受到只能以最原始的形式為我們的心靈所把握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識和這種情感構成了真正的宗教性;在這個意義上,也僅僅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是一個篤信宗教的人。我無法想象神會對自己的造物加以賞罰,……我不能也不願去想象一個人在肉體死亡之後還會繼續活著 」。在這裏,我們看到愛因斯坦實際上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不相信死後靈魂和因果報應,不相信鬼神,不相信世俗宗教意義上的神或上帝。

這幾位偉大的科學家非常有代表性,他們的思想和言論表明,他們心目中如果有「 上帝 」,或「 造物主 」,那也只是大自然及其神奇規律的代名詞,是不可窮盡、不斷追索的對世界認識的形象代表,而與宗教意義上、盲目崇拜迷信的物件完全不是一回事。當然,有不少傑出科學家的確是宗教信徒,他們相信上帝或造物主創造世界、支配世界。但是在科研實踐中,他們探索的還是客觀真理,只不過他們願意把這些與上帝創造結合為一體。

在慶祝楊振寧先生八十壽辰時,他在清華大學舉辦的大會上演講,有一句話使當時在場的筆者印象深刻。楊先生說;「 當物理做到極致,就會訴諸哲學;當哲學做到極致,就會訴諸宗教。 」所謂「 訴諸 」,可以理解為借助、求助。探索物質世界基本規律的物理學,顯然具有深刻的哲學涵義。傑出的物理學家,尤其是理論物理學家,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沈浸於哲學的思考之中。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海森堡,專門寫作了著名的【 物理學與哲學 】一書,他本人的「 不確定性原理 」 其實就是個深奧的哲學問題。當哲學的思考遇到困惑時,訴諸宗教就自然成為一個出路。這在思維的邏輯上完全合理,但並不標誌著頂尖科學家們最後都走向宗教,更不能證明上帝或造物主的存在。

我們探討關於「 造物主的迷惘 」,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多年來各種思潮的反復,使一些人失去了基本信仰,他們缺乏對正確文化的自信,非常容易受到神秘主義和神靈鬼怪之類的蠱惑。一些號稱科學家的人物,也宣揚以佛教取代科學、佛在科學的巔峰等待物理學家的攀登;認為靈魂是物質存在,甚至宣揚客觀世界似有似無之類的謬論。在這種時候,宣揚真正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的真知灼見,澄清一些相關的歪曲和斷章取義,對我們,特別是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實在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許良英等編譯,商務印書館(北京),1977年第1版。

[2]【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商務印書館(北京),1979年第1版。

[3]【我的世界觀】,愛因斯坦,江西美術出版社,2021。

[4]【倫理學】,斯賓諾莎,商務印書館,2024。

本文原載微信公眾號「溪谷清流」,返樸此次發表時經過重新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