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地理決定論的經典案例,華夏族止步於東亞大陸

2024-01-28科學

所謂的地理決定論是:自然環境會影響到社會和國家的傾向,以至於走向不同的軌跡。

當有人問到:為什麽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華文明延續了下來呢?

很多人就用地理決定論的概念,對這一結果進行了總結歸納。認為中國所在的環境非常封閉,讓中華文明延續了下來。

是啊,東面是大海,而且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寬闊的太平洋;北面則是天寒地凍的蒙古高原和荒蕪的西伯利亞叢林;南方不僅有熱帶雨林密布,還有橫斷山脈等形成了天然的地阻隔;至於往西就更了不得了,西南方向是世界上最雄偉壯闊的喜馬拉雅山的所在地,在喜馬拉雅山的東部地區,還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在西北方向,則是遼闊的大漠,再往西,就是蔥嶺。

這簡直就是相當於把中原地區圈成了一個半封閉的盆地。

人家老外甭管是從哪個方向投放的兵力。都極其有限,甚至想翻越這些地理阻隔都成問題。

比如,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止步於蔥嶺。如果不是因為蔥嶺,以及西域龐大沙漠的天然阻隔,恐怕亞歷山大會一直征服到中原地區滅掉戰國七雄。

你看看這個說法,封閉的地理環境,對於中華文明的存續,好像還真是那麽重要呢!

不得不說,地理決定論確實是一個非常牛的理論,它可以解釋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地理環境所導致的不同的氣質,以及在天塹面前的無力感。

不過筆者認為,地理決定論不是華夏文明得以存續的理由,而是華夏文明在古典主義時期沒有能夠向四面擴張,一統亞歐大陸的關鍵因素。

原因很簡單,古典主義時期華夏民族不僅是世界上最尚武的民族之一,同時也是人口最多,組織能力最強,生產力最發達的國家。

這些因素疊加到一塊,放眼整個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

不是華夏文明因為封閉得到保存,而是因為這個封閉的環境,讓華夏文明無法將他的影響力擴張到整個舊大路陸地區。

華夏文明有多尚武?

所謂的尚武,不是好勇鬥狠,而是在戰爭面前「血不流幹,死不休戰」。

早在先秦時期,商鞅變法的時候就提出,私鬥不利於公戰。

所以,商鞅對相關行為進行了嚴厲的處罰。然後,使用軍功制,鼓勵秦人透過戰爭取得獎賞。

這些措施導致秦人「怯於私鬥,勇於公戰」,成為讓山東六國恐懼的虎狼之師。

而且,在古典主義時期,華夏文明總結出了關於尚武的理論知識。

比如,周朝所建立的教育制度側重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後來,被孔子照搬過來,形成了著名的「君子六藝」。

與此同時,儒家的公羊說推行「大復仇理論」,面對敵國的時候不是妥協退讓,而是以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為階段,去與敵國戰鬥,直至取得勝利。

所以,在漢朝之前,華夏民族尚武精神濃厚不說,而且因為有理論指導,他們能在文明得到高速發展的同時,沒有變得文弱。

結果就是,在春秋戰國到兩漢時期,華夏文明的生存空間得到了高速拓展,從中原的一小部份,成長為一個國土面積上千萬平方公裏,周圍有一大票屬國的強大國家。

華夏族的組織能力有多強?

在古典主義時期,有明確記載的數10萬人以上的大規模會戰,只出現在東亞地區。

同時,只有東亞地區會因為一場野戰出現累月經年的戰鬥,才能決出勝負。

著名的長平之戰,雙方集結百萬大軍,前前後後發生了無數次戰鬥,而且雙方都進行了臨陣換將。弱勢的一方趙軍在被包圍後,竟然還進行了46天的抗爭,直至統帥被秦軍狙殺!

而其他地區,往往一場戰役會在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之內結束,快的話還不耽誤吃中午飯。

這就是雙方組織能力的不同,導致其他地區的國家很難保持持續作戰。說白了,在古典主義時期只有華夏文明的軍隊能夠敗而不亂、重整旗鼓,其他的敗了就會一哄而散。

華夏文明的生產力有多發達?

一個文明昌盛與否,和他的生產力是相匹配的。

華夏文明早在青銅時代,生產力就已經遠超其他地區文明了。

目前出土的青銅器數量之多,超過世界其他所有地區之和,還要多出很多倍!

到了漢朝,冶鐵技術的發達,使漢朝擁有無與倫比的鐵制武器的生產能力。

僅一個東海郡武庫,就儲存了:

537707張弩和11458424支弩矢、77521把弓與1199316支箭矢。此外,還有142701套護甲、98226頂頭盔、102551只盾牌、52555根長矛、451222根鈹、6634只戟、99905把劍、30098把刀和24804把匕首。

這些庫存足以武裝數10萬大軍,但僅僅是漢朝境內多個武庫之一。

為什麽會有這麽高的冶鐵能力?

中國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已經發明了高爐煉鐵法。僅出土的西漢時期古滎鎮煉鐵遺址1號高爐,日生產鐵就可達1噸。

當時漢朝有48個鐵官,據專家估計,年產鐵的數量可達1~4萬噸。

同時期,西方軍事能力最強大的羅馬,只有海綿鐵的生產能力。而且,不能大規模生產,生產出的鐵器質素也非常差。打仗的時候砍著砍著就彎了,還得拿腳踩直。可就算這樣也得硬著頭皮用,因為沒有更好的。

人口數量優勢。

這個優勢是逐漸積累起來的,最起碼在商周時期,對周邊國家和民族優勢並不大。史書記載,東夷人以人口眾多著稱。

經過幾百年的戰鬥、兼並和開發,華夏民族的人口數量才越來越多,最終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全國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000萬級別,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超過5000萬。

從那之後,在大多數的時間裏,華夏文明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基本上能占到全球人口的1/3~1/5。

放眼整個亞歐非大陸,能夠和華夏文明比拼人口的只有印度。

南亞次大陸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擁有恒河、印度河兩個肥沃的流域,早在兩三千年前的時候,這裏就已經人口繁多了。

(恒河)

所以,基本上在古代和東亞在爭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

可問題是,印度這片大陸上的人武德廢拉不堪。

早在3000多年前,印度文明就已經滅亡了。

因為,遠在伊朗高原上的雅利安人很輕易就將這些人征服,然後改造了整個印度社會。

從那時候開始,印度曾經多次被征服,又多次讓征服者的武德變得費拉不堪。

就連在東亞大陸上的失敗者,都能在外引起震動。

說東亞大陸封閉,只是相對的封閉,還是有很多民族在東亞大陸競爭失敗之後遷徙到了外邊。

他們作為失敗者,早已經元氣大傷。

即便如此,仍然在東亞之外給當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們的武德太充沛了!

最早有記錄的是生活在西北地區的大月氏人,他們在被匈奴人擊敗之後,向西遷移到了蔥嶺以西。然後,建立了著名的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有多厲害?

恢復了元氣之後,他們想要和漢朝和親迎娶漢朝的公主,負責西域事務的班超不願意。貴霜帝國就派出大軍遠征,想要給班超點顏色看看。

結果被班超輕松擊敗。

當時,班超手下只有幾萬屬國兵和上千漢軍。

貴霜帝國一看往東是不行了,往南吧,就占領了印度北部的大部份地區,成為印度歷史上著名的強大國家之一。

還有匈奴人,在被漢朝擊敗後一部份西遷,一直打到了今天的匈牙利。

有人說,匈奴人跟歐洲歷史上的匈人不是一回事兒。

當然不是一回事兒了。

因為匈奴人就沒多少。

現代的基因檢測顯示,只有匈人的上層貴族才是匈奴人。

然後,這群獅子領著手下的被征服者,在歐洲攪得翻天地覆。

試想一下,如果整個匈人的群體全都是由匈奴人組成,該是多麽的強大呀。

寫在最後:

地理的阻隔,讓華夏文明的擴張被限制在了東亞一帶。

否則的話,很有可能會把整個亞歐大陸征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