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周毅 胡祥熙)「科學探索獎」設立於2018年。每年,它會遴選不超過50名青年科學家,每人在5年內可獲得300萬元獎金,用於自主展開科學研究。
然而在專案最初階段,很多人收到宣傳郵件後都以為是詐騙郵件,未予回應。發起申報2個月後,專案組總共只收到了12份申報材料,甚至還有申報人聲稱自己發明了「永動機」。
6年後,「科學探索獎」已成為最受矚目的科學大會之一。不久前,2024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49名獲獎人從1000多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在今年獎項的提名、推薦和評審過程中,有超過600位各國院士及2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十余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費斯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
現場大合影現場圖
科學探索獎不僅為有誌於長期研究、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們提供了條件,它「以學術為中心」、「科學家主導」的宗旨也極具示範意義。
「中國當前的學術生態還不盡人意,尚有許多改善和重塑的空間。」中國科學院院士、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督委員會主席王誌珍在致辭中鼓勵獲獎人,要帶頭為中國科研文化建設吹進陣陣新風,形成股股清流。
王誌珍院士為頒獎典禮致辭現場圖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正在打破偏見,向基礎科學的前沿高地發起沖鋒。
今年的科學探索獎共49位獲獎人,其中7位是女性(去年3人),同時還出現了首位女性青年數學家。在數學物理學領域,女性獲獎人就有3人,「她力量」撐起半邊天。
在頒獎典禮現場,王誌珍院士寄語道,「要鼓勵更多女孩子擺脫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打破偏見、自信自強、發揮優勢,投身到科研隊伍中來。」
「喜歡科學,就應該去堅持自己的熱愛」
今年的數學物理獎共有3位獲獎者,她們是清華大學教授單芃、周樹雲,北京大學研究員楊曉菲。
「80後」單芃,是首位獲得科學探索獎的女數學家。單芃於2017年回到清華大學,在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擔任教授至今,她曾在2017年獲得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單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幾何表示論——它可以簡單理解為用幾何的方法來研究一些代數和群的表示,與量子場論有密切的聯系——國內目前做這個方向的人還很少。
單芃作專題報告清華新聞網
在很多人眼裏,數學是一堆枯燥的數碼,但在單芃眼裏,數學具有獨特的美,自2002年考入清華大學數學系以來,單芃近20年的人生就和數學緊密相連。「數學揭示了世界的客觀規律。」即使是科研路上的那些困頓和迷茫,在撥雲見日、窺見真理的那一刻,也都煙消雲散。
單芃不忘鼓勵更多的女孩,如果喜歡數學,那麽就去堅持自己的熱愛,不要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不要低估自己。女孩子在性格方面偏慎重,不會太主動,相對來說,男孩子可能會更主動一點,表現得更多一點。這個時候可能有些女孩會覺得‘我是不是沒那麽好’,其實沒必要,如果真的對數學有興趣的話,就去做,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另一位數學物理學獎獲得者周樹雲教授,也來自清華大學。
12年前,周樹雲放棄美國勞倫茲柏克萊國家實驗室專案科學家的耀眼身份,毅然回到祖國研究、任教。周樹雲從事凝聚態物理實驗研究,主要利用基於同步輻射光源、超快激光及自由電子激光器等先進光源的多種尖端實驗技術,在低維量子材料的電子能譜及超快動力學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她的多項研究在【自然】等雜誌上發表。
「1秒的1/60,是人眼的時間分辨率;0.1納秒,是5G赫茲傳輸一個字節所需的時間;但今天,我要講的是更短的時間尺度,十的負十三次方秒,萬億分之一秒。」周樹雲在頒獎典禮上,作為基礎研究領域獲獎人代表發言,「我們的研究,就是探究這樣的領域。」
周樹雲在實驗中人民網-中國婦聯新聞
周樹雲的研究探索二維材料及拓撲材料的非平衡態超快動力學和光致新奇物理效應,致力於實作周期光場驅動的瞬時能帶調控和瞬態相變。「想象一下,用一個萬億分之一秒分辨率的器材攝影機,拍攝電子在材料中跳舞的‘電影’,那是多麽神奇。如果我們能用飛秒脈沖激光去調控材料的物理性質,我們就有希望實作更高速度的器件。」
今年科學探索獎的獲獎者楊曉菲,是一位日常鼓勵學生「堅持追求、下傻功夫」的北大物理學院老師。2019年,國際純粹與套用物理聯合會公布年度青年科學家獎獲獎名單。憑借在高精度激光核譜技術以及不穩定原子核基本性質和結構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楊曉菲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在中國工作的核物理學者。
正反物質不對稱的起源是當今宇宙的最大謎題之一。CP(電荷-宇稱)對稱性破缺被認為是解釋宇宙中正反物質不對稱的必要條件之一。低能標下原子、分子及原子核等系統中永久電偶極矩的尋找,是探索CP對稱性破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含八極形變重核的多原子放射性分子具有測量電偶極矩的巨大優勢,但目前仍存在基礎譜學數據欠缺等問題。
楊曉菲基於近年來在國內發展起來的實驗室平台和技術器材基礎,提出發展全套新方法用於實作多原子放射性分子的線上產生和超精細譜學資訊測量。這將為後續基於多原子放射性分子的電偶極矩測量奠定關鍵基礎。該技術也將在多領域研究和套用發揮獨特作用。
楊曉菲北京大學校友會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低谷與高潮,起起伏伏是常態,但堅持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傻功夫下到了,結果總不會太差的。」面對充滿復雜問題與嚴苛挑戰的科研之路,楊曉菲說,喜歡就堅持,沒有什麽原因:「就是喜歡,就是不達目的就不棄不舍。你喜歡這一行,也有這個機會和條件,就執著地幹下去。也許就是傻一點,不去想那麽多。
今年的科學探索獎,是中國女性踴躍參與科技事業的一個縮影。新華社在2023年的一篇報道中曾提到,數據顯示,全球超過33%的科研工作者為女性,中國女性科技工作者約4000萬,占比達到45.8%。據統計,目前在中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案中,女性的專案課題負責人約有6000人,專案骨幹比例約27%。
即便如此,我們的社會也依然需要不斷努力,持續為女性接受科學教育、參與科研事業創造公平條件。
在今年的頒獎典禮上,王誌珍院士表示,希望全社會能夠幫助女孩子從小樹立、培養科學興趣,培養她們自信、自強、自立的能力。「要讓她們真正從心裏頭覺得,女孩能夠做和男孩一樣的事情,沒有智慧、心理或任何的差別。每個女孩都可以做到,前提是你必須有自信心,要自強,這樣你就能做到一切。」
科學永無止境,探索未有窮期
6年來,「科學探索獎」已經成為最具知名度,最有分量、最受學界歡迎的獎項之一。
在一些人看來,科學探索獎的共同發起人有分量。他們是:楊振寧、饒毅、陳十一、程泰寧、高文、何華武、李培根、毛淑德、潘建偉、施一公、鄔賀銓、謝克昌、謝曉亮、張益唐14位元科學家和騰訊創始人馬化騰;
還有人認為,科學探索獎的資助力度有分量:時至今日,它都是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
雖然科學探索獎並沒有對「實際產出」進行過任何硬性要求。但事實上,科學探索獎的影響力,從來都沒有停留在紙面上,很多研究已經進入套用領域。
例如首屆「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有一位青年科學家在5年內就有了初步成果,根據相關研究開發的深海軟體機器人,在全球首次實作萬米以下的海底作業,實作了從0到1的突破。這一成果也登上了【自然】封面。
李鐵風教授發表論文登上自然封面【nature】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6月,有7位獲獎人的研究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多項獲獎人成果入選「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采訪中透露,6年來,共有6千多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參與了獎項申報,有297位科學家脫穎而出,在這項公益專案中獲得支持。
越來越多的官方和民間力量,正在為那些堅持長期主義的基礎研究提供條件。「無用之大用」已成現實。今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首次落地上海,而上海正是大力一個支持前沿性、基礎性研究的城市。
2021年,上海設立「基礎研究特區」,這是全國率先設立此類特區,面向重點領域和重點團隊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引導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從事前沿探索。為了推動科研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上海市科委還賦予「基礎研究特區」充分的科研自主權,支持機構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
在奚丹看來,上海支持基礎科研的態度和力度令人印象深刻。上海推出的「基礎研究先行區」與「科學探索獎」有許多共通之處:都強調長期穩定的實施周期,突出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正是對於基礎科研的一貫支持,讓「海上生明月,科學閃耀時」變成現實。
奚丹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支持基礎研究。作為以長期主義助力基礎科研的社會力量,騰訊也深受鼓舞。騰訊期待更多力量加入其中,為基礎科研和前沿探索凝聚更多的創新星火,形成穿破混沌的破曉之光,在勇攀科技高峰、邁向未來世界的道路上生長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