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攝於2003年10月21日,顯示了一顆流動的亮點,這就是一顆穿越海王星軌域的天體,被命名為鬩神星。這顆天體的發現引發了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的變化。
海王星的發現
1846年,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和亞當斯根據開普勒定律和牛頓力學的計算發現了海王星。他們註意到天王星的運動異常,需要額外的重力來解釋。雖然當時人們只知道太陽系中存在七大行星,但勒維耶堅信海王星的存在,並向柏林天文台的約翰-迦勒提供了預測結果。
勒維耶
1846年9月24日,約翰-迦勒根據勒維耶的預測,成功發現了這顆天體。柏林天文台於9月25日公布了這一發現,將其命名為海王星。這是人類首次透過數學計算預測天體的發現,也是人類理論與自然規律的完美驗證。
尋找第九行星
隨著海王星的發現,天文學家開始懷疑海王星外還存在其他行星。1929年,24歲的天文學家湯博在洛厄爾天文台工作,於1930年發現了一顆微弱但移動的天體,符合第九行星的位置。此後,天文台驗證了這一發現,並於1930年3月公布了第九行星的存在,即冥王星。
湯博
凱伯帶
1951年,天文學家凱伯預測海王星外圍存在冰質天體,形成凱伯帶。1992年,朱伊特和劉珍納首次發現了凱伯帶中的一顆天體,命名為1992QB1。自此,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更多跨海王星天體,證實了凱伯帶的存在。
凱伯帶
行星的新定義
2005年,由邁克爾-布朗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質素比冥王星大的天體,被命名為鬩神星。隨後的研究表明,鬩神星的質素和位置都超過了冥王星。這引發了天文學家對行星定義的重新思考。
鬩神星發現的照片
鬩神星及其衛星照片
2006年8月,國際天文聯合會給出了新的行星定義:行星必須繞恒星公轉、具有足夠大的質素形成球體,並能清除自身軌域附近的其他天體。根據這一定義,冥王星和鬩神星被重新分類為矮行星。
哈伯拍攝的鬩神星
結語
鬩神星的發現促使了對行星定義的重新審視,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為八大行星。這一歷程充分展示了人類對宇宙的不斷探索和認知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