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新晉諾獎得主致謝自己的研究生:「活都是他們幹的」

2024-10-19科學

近日,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菲·E·辛頓的一段獲獎感言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註。他表示,自己的成就離不開背後默默付出的研究生們。

2024年5月,當辛頓在都柏林大學接受尤利西斯獎章時,他在演講中強調,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那些才華橫溢的研究生們。尤利西斯獎章是該大學頒發的最高榮譽之一。

2024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正式宣布,202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約翰·J·霍普菲爾德和謝菲·E·辛頓,以表彰他們在機器學習領域利用人工神經網絡所作出的基礎性發現與創新。

網友們對此紛紛發表了看法。

從最初的研究備受質疑到如今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標誌性人物,謝菲·辛頓的經歷充滿了戲劇性。這位被譽為「AI之父」的科學家,可能自己也沒想到,盡管面對著種種個人挑戰,最終還是接到了諾貝爾獎的獲獎通知。

1982年,在多倫多大學聖喬治校區的一間辦公室裏,辛頓正經歷著他人生的艱難時期——妻子因癌癥去世,兒子被診斷出患有註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而他的AI研究也幾乎停滯不前,並且受到了主流學術圈的排斥。

彼時,「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堅信,透過編程告知電腦各種規則與異常情況,便能讓機器理解現實世界。這種思想流派被稱為「符號AI」。然而,辛頓堅持認為,讓機器變得智能的關鍵在於讓它們自主學習,特別是透過一種名為「人工神經網絡」的技術。

盡管明斯基認為沒有人能夠成功訓練出具有學習能力的電腦,辛頓的導師也建議他改變研究方向,但他依舊選擇了繼續探索這條看似前途未蔔的道路。那時的辛頓,每天在家庭與實驗室之間奔波,感到無比的疲憊與絕望:「我曾以為自己會在46歲時消逝,而且估計要等一百年後我的理論才能得到認可。」

辛頓的研究生涯充滿了不確定性。

1947年,辛頓出生於英國的一個科學世家。在高中階段,他對大腦的工作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他曾多次更換專業,甚至一度離開劍橋大學,嘗試了數學、物理、化學、哲學、建築學,最後專註於心理學。

1972年,辛頓憑借一篇論文進入了愛丁堡大學的人工智能博士專案。畢業後,他前往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繼續研究。

1986年,辛頓與其他兩位學者合作發表了關於「透過反向傳播誤差來學習」的重要論文。

2004年,辛頓的研究得到了來自加拿大高等研究院的年度資助,金額為50萬美元。

2012年,65歲的辛頓帶領兩位學生參加了ImageNET影像辨識競賽,並憑借其開發的AlexNet演算法贏得了冠軍。

這次勝利標誌著人工智能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隨後,基於辛頓的研究成果,各大科技公司如百度、谷歌、微軟及DeepMind紛紛向他投擲了橄欖枝。

謝菲·辛頓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堅守並行展了一個當時被大多數科學家視為異端的想法,並在2012年取得了成功,成為了公認的「AI之父」。而在2024年,他更是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