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快要滅絕的大鯢,日本水族館裏還有4條?為啥出現在日本?

2024-03-04科學

引言

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俗稱「娃娃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大型兩棲動物,被譽為「活化石」。然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中國大鯢的生存現狀令人憂心。

但最近在京都大學的實驗室裏,一項意外的發現震驚了科學界:在日本的水族館中,竟然發現了一度被認為野外滅絕的野生中國大鯢( ní ),而且還是四只,其中還有兩只活體!

中國大鯢,這個神秘的兩棲綱中的巨人,一直以其龐大的身軀和獨特的生存方式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但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它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脅。在野生族群數量急劇下降的同時,養殖數量的增加並沒有緩解其瀕危的現狀。

來自日本的「意外」之喜

其實這次的意外發現,是分別來自日本的東京陽光水族館雄性活體、廣島市淺佐動物園雄性活體、標本以及近期死亡的岡山縣私人寵物共四只,現均已經 被確認為「純種」的中國大鯢

A.日本東京陽光水族館的雄性活體 B.廣島市淺佐動物園的雄性活體 C.岡山縣私人養殖個體(近期死亡)

這意味著它們的基因組沒有經過人工繁殖個體的雜交,保持了野生族群的原始特征。

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在過去幾十年中,由於對野生大鯢的過度捕撈,用於人工繁殖的大鯢往往是從野外直接捕獲的,這不僅減少了野生族群的數量,也破壞了它們的遺傳多樣性。

而目前的保護區繁育工作也面臨著嚴重的基因多型資訊含量下降問題,這次的發現,可以說是一道曙光。

而這次的研究成果卻是源自京都大學對日本大鯢與中國大鯢的本土化雜交情況調研。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大鯢作為食材被引入日本,當時僅僅張家界地區就能年出口五萬千克的野生大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被引入的大鯢開始與當地的日本大鯢雜交,導致純種日本大鯢的基因逐漸稀釋。

野生條件下的中國大鯢

為了掌握中國大鯢在日本的雜交情況,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對鴨川水系和水族館中的大鯢進行了基因分析。在73只大鯢中,科學家們驚喜地發現了兩只純種中國大鯢。

日本大鯢(Andrias japonicus)俗稱大山椒魚,中國大鯢雖然與其外觀相似,但在生物學上存在一些關鍵的區別。中國大鯢體型更大,而日本大鯢通常較小。

這一發現對於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它證明了即使在人類活動影響下,自然界仍有可能保留著珍貴物種的純正血統。而且這兩只純種中國大鯢的存在,為研究中國大鯢的遺傳多樣性提供了寶貴的樣本。

甚至可以成為部份地區人工繁育野生大鯢基因多樣性難題的一項解決方案。

而日本動物生態學家清水則雄甚至表示,重新找到瀕臨滅絕的物種,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這兩只「純種」中國大鯢甚至可以挽救瀕臨滅絕的野外群體。

「娃娃魚」與「山椒魚」有何不同

中國大鯢和日本大鯢,這兩個物種雖然同屬於大鯢屬,但是卻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日本大鯢的頭部背面疣突較大且通常單個出現

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俗稱「娃娃魚」,它們體型最為巨大,成年個體可以達到1.8m,而日本大鯢(Andrias japonicus)俗稱「大山椒魚」,體長一般在1.2m左右。中國大鯢的皮膚顏色偏向深棕色,而日本大鯢則多為灰色或淺棕色。

中國大鯢的頭部背面散布著較小的疣粒,體表較為光滑。

中國大鯢是目前現存的兩棲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個物種曾廣泛分布於中國的多個省份。關於中國大鯢最有趣的就是其名稱的由來。

「娃娃魚的叫聲酷似嬰兒,並以此得名」的概念深入人心,但是中國大鯢本身其實沒有聲帶,根本無法發聲。

中國大鯢性格比較「宅」,冬季春季基本藏匿於水下。不過到了夏秋兩季,它們偶爾會爬上岸曬曬太陽。但大鯢真正活躍的時候是在夜裏,它們喜歡夜遊狩獵,只要能吞入口中的都不放過。

圈養繁殖條件下會投餵小雞

雖然它們看起來較為「慵懶」,但它也擁有非常強大的咬合力,捕獵本領堪稱一流。遇到危險則會放出刺激性氣味,也是日本人稱其為「山椒魚」的原因,中國大鯢同樣也有這一本領。

大鯢的牙齒

大鯢生存水溫在3-23攝氏度、最適溫度10-25攝氏度的水溫。體型大的通常在深水區,而小一點的則在淺水區。成年的大鯢大多獨來獨往,而小鯢則喜歡成群結隊地待在石頭縫裏。

大鯢還有個特別的本領,它們可以借助皮膚進行輔助呼吸。在野外溪流含氧高的情況下,可以在水底待上好長一段時間。

目前中國大鯢的瀕危狀況尤其嚴重。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數據,野生中國大鯢的數量在過去幾十年中急劇下降,目前被列為極危物種。

雖然中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大鯢養殖工作,但這些養殖個體多數用於商業目的而非物種保護。缺乏有效的遺傳管理,這些養殖個體的遺傳多樣性受到了威脅,這進一步加劇了野生族群的瀕危狀況。

而日本大鯢也面臨著類似的威脅,有研究表明,日本大鯢和中國大鯢之間可以產生雜交後代,並且這些雜交後代可能具有繁殖能力。

日本大鯢

這種雜交現象也導致了日本大鯢的野外個體基因出現問題。但由於日本保護工作開啟時間比較早,野生族群的狀況相對較好,目前日本大鯢被列為近危物種。

保護中國大鯢,任重而道遠

其實作為溪流中的頂級捕食者,中國大鯢本身的生存能力是十分優秀的,只有這種超乎尋常的適應能力,它才能在地球上安安穩穩的渡過3億六千多萬年,熬過了恐龍卻沒熬過鐵鍋。

從1978年到1999年,大鯢在中國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及其支流廣泛分布,分布縣域面積達528440平方公裏。但是到2000年至2019年間,其分布縣市數量下降至38個,分布面積縮減至85560平方公裏。族群密度也從過去的每平方公裏50尾降至1尾以下。

針對大鯢的保護,中國已建立47個自然保育區,但僅約21%的大鯢分布區在保護區內,顯示出保護空缺。為了恢復和保護大鯢族群,自2002年起,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工增殖放流,累計放流超過27萬尾。放流活動涵蓋1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2016年放流數量最多,達6萬尾。

盡管放流活動規模龐大,但大鯢其實本身的繁殖能力就比較出色,一次可產卵400-1500枚。但是大鯢的生長周期長,性成熟晚, 這使得保護成效並不明顯,增殖放流的成活率較低。

部份保護區內的旅遊開發活動,如漂流等,也對大鯢的生存構成威脅。同時放歸個體的遺傳背景不明確,可能導致遺傳汙染和與本地族群的競爭,增加了原生小族群絕滅的風險。

對於在日本水族館發現的這兩只純種中國大鯢,科學家們可能會考慮將它們納入到人工繁殖計劃中,以增強野生族群的遺傳多樣性。

總的來說,中國大鯢的保護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資料:

娃娃魚會「哭」?這場科普活動告訴你真相—新聞—科學網 (sciencenet.cn)

中國大鯢,你還好嗎?--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總站 (hubei.gov.cn)

中國大鯢保育困境:放生反致野生品種走向滅絕 -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imes.com)

殷夢光,曹宇,李燦.中國大鯢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4,(第11期):197-202

王啟軍. 陜西省太白縣大鯢資源調查及其變動情況分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在日本發現的稀有中國大鯢 |NHK WORLD-JAPAN新聞 --- Ra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found in Japan | NHK WORLD-JAPAN News

發現安德裏亞斯·斯利戈伊(Andrias sligoi)的遷地個體,這是一種極度瀕危的物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之一 |科學報告 --- Discovery of ex situ individuals of Andrias sligoi, an extremely endangered species and one of the largest amphibians worldwide | Scientific Reports (na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