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人類從未有過太空人,將來也可能沒有:錢學森的理論,實在是領先

2024-07-31科學

我們應該停止錯誤地稱呼外國的航天員為太空人。

根據錢學森的定義,目前人類的航天活動僅限於航天員,而不涉及太空人。航天員與太空人在概念上有顯著的不同。

在國內,很多人誤將外國航天員稱為太空人,甚至認為「太空人」聽起來更加高端,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需要被糾正。

(中國航天員在天宮)

在中國航天事業初期,「航天」這個詞還未被創造。那時,人們將人類在地球大氣層外的活動稱為「宇宙航行」,簡稱「宇航」,這是「太空人」一詞的來源。

然而,1967年9月11日,錢學森在中國返回式衛星論證會上首次提出了「航天」這一新詞。

錢學森提出這一新詞的原因很簡單:他認為,人類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只能在太陽系內活動,用「宇宙航行」來描述顯得過於誇張。

(哈勃望遠鏡的一張照片,包含數百個星系)

太陽系的直徑大約為1光年,即9.46萬億公裏。

整個可觀測宇宙的直徑約為930億光年,大約8700萬億億公裏。

在如此巨大的宇宙尺度下,用公裏來衡量已無意義,這個規模大到超出人類想象。

自1977年以來,人類發射的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飛行了四十多年,僅走過0.002光年的距離,甚至還未完全離開太陽系,預計還需飛行3萬年才能真正飛出太陽系。這種情況下,稱之為「宇宙航行」顯然不妥。

例如,2023年12月,旅行者一號發送回來的數據僅為0101的亂碼,無法繼續進行任何有效探測。

鑒於此,錢學森提出了精確的定義:

- 地球大氣層內的活動稱為「航空」;

- 大氣層之外、太陽系之內的活動稱為「航天」;

- 飛出太陽系到宇宙的活動才稱為「宇航」。

根據這一定義,無論是美國、俄羅斯、歐洲還是日本的航天活動,無論其語言如何轉譯,它們的航天員都應被準確地稱為「航天員」,而非「太空人」。

1982年5月4日,中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決定將「第七機械工業部」改名為「航天工業部」,從而使「航天」這一詞在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中得到正式采納,具備了法理上的嚴格意義。

然而,由於國內對航天的了解不夠深入,加之受到西方媒體和文化的影響,例如【絕世天劫】和【地心重力】等美國科幻電影中「太空人」的誤譯,這一錯誤用法廣泛流傳。

直到最近十年,隨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和空間站的建成,人員常態化駐留,對「航天員」一詞的正確使用逐漸得到糾正。

再比如,NASA通常被誤譯為「美國太空總署」,正確的轉譯應為「美國航空航天局」。除非未來某天NASA的活動超出太陽系,否則其正確的稱呼應仍然是「航空航天局」。

這種對專業#圖文新星計劃# 術語的精確使用反映了對科技和文化自主權的尊重。當我們定義新科技和新事物的名稱時,能夠獨立而準確地使用本國語言,這不僅是文化自豪感的體現,也是科技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