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北極海冰最快可能在六年後完全融化?

2024-10-23科學


導讀:

2024年3月, 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北極的海冰最快可能在本世紀30年代的夏季完全融化,也就是說可能在6-16年內發生。

這一預測令人擔憂。我們這顆藍色水星球的復雜和偉大,其中重要的一點,是透過全球水迴圈,因而各種極端天氣都可以與幾千公裏外的北極冰蓋聯系起來。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發展, 藍色水星球上高溫、暴雨、洪水等極端天氣陡增,甚至沙漠等極端幹旱地區都會頻繁遭遇洪水。

全球暖化對人類的影響不容忽視。人類該何去何從,這不單單是氣候學家、水資源學者所關註的,也是每個個體需要了解和思考的問題。

被稱為地球「三極」的北極、南極和青藏高原,是全球對氣候變遷最敏感的地方,被稱為氣候的「放大鏡」。中國氣象局在2024年9月新聞釋出會上釋出的【極地氣候變遷年報(2023)】表明,1979年至2023年,北極增溫是同期全球升溫速率 (0.18℃/10年) 的3.4倍。

地球是作為一個整體在運轉。北極溫度變化改變全球氣候模式,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例如熱浪、暴雨、洪水極端事件頻發。甚至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區——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洪水都是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都有北極冰蓋融化的影響。 具體來說就是,北極溫度變化,海冰消融,北極邊緣海的蒸發量增加,進一步引起陸地降雨量變化,北部高緯度地區冷季降雨和極端暴雪不斷增加。氣候變遷和北極變暖可能導致熱帶降雨帶向兩極轉移,中緯度地區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中緯度和副熱帶地區更加幹旱。

北極海冰平均面積約1000萬平方公裏,每年3月份面積達到最大,9月最小。地球變暖,「北極放大」效應意味著北極和南極地區的溫度上升速度加快,其氣溫升高的速度是其他地區的兩倍。衛星觀測到的北極海冰覆蓋率明顯下降。2002-2021年北極海冰總體覆蓋範圍呈快速縮減趨勢;每年最小海冰覆蓋範圍 (9月份) 在近20年平均下降10.1萬平方公裏,縮減範圍超過200萬平方公裏,到2021年9月,海冰覆蓋範圍為396萬平方公裏。

氣候變遷下,北極地區自更新世 (Pleistocene) 殘余的冰川和冰蓋正在融化。北極冬季多年冰快速縮減,逐漸被一年冰取代;冬季多年冰在總海冰覆蓋範圍中的占比從28%下降到13%。NASA的GRACE衛星計算出,從2002年到2017年,地球冰川損失了2790億噸冰,相當於近2536億立方米的水量。在過去25年中,NASA衛星顯示海平面上升了75毫米。

圖1 北極海冰急劇退縮(NSIDC, Fetterer et al., 2017)

北極的快速變暖伴隨著海冰消融和北冰洋開闊水域增加,有利於海冰消融區蒸發增強,給大氣輸送了更多的水汽和能量。這種變化對全球氣候系統和北半球陸地降雨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在1980至2021年冷季期間 (10月-3月)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減少了約30%,來自海冰消融區的蒸發對北半球陸地降雨的總水汽貢獻相對增加了32%。由海冰消融引起的水汽供給增強對高緯度陸地降雨產生了顯著影響,盡管源自北極海冰消融區的水汽僅占高緯度陸地降雨總量的8%,但其強勁增長貢獻了降雨增長趨勢的42%。部份北極海冰消融區水汽傳輸至中緯度地區,補給中國新疆北部地區降雨,影響當地冬季積雪。

圖2 北極消融區蒸發水汽貢獻的陸地降雨變化(Liu et al., 2024)

全球氣溫整體持續升高,北極地區變暖更快,這種溫度變化趨勢使得南北溫度梯度減小,從而減弱西風帶環流。西風帶強度減弱,容易形成南北移動的經向氣流,此時北極地區的冷空氣就可以順勢向南入侵。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極渦強度減弱,極渦內的冷空氣分裂南下,導致受其影響地區出現強寒潮,中緯度地區強寒潮出現頻率上升。

圖3 北極海冰面積指數與冬季寒潮頻率(a-c)及地表氣溫(d-f)的關系(Tang et al., 2014)

總體上說,北極海冰透過調節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影響全球氣候,在全球氣候和全球水文迴圈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由於海冰的反照率遠遠大於海水,因此海冰減少後海水將吸收和儲存更多的太陽輻射能量,從而進一步加劇北極升溫、影響海洋表面的熱量平衡及氣候系統。數百萬平方千米的冰蓋與海水之間的切換,對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影響尤其明顯。

中國氣象局釋出的【中國氣候變遷藍皮書(2024)】 (以下簡稱【藍皮書】) 指出,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氣候持續變暖對我們家園的影響既有洪旱災害等的直接影響,也有對糧食和生態等的間接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PCC) 釋出了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遷2023】也指出,在這種變暖水平下,全球旱地的9.5億人將經歷缺水、熱應激和荒漠化,而全球遭受洪水威脅的人口比例將增加24%。

據Plug and Play Tech Center估計,到2050年,「將有30億人無法獲得適當的住所」,即在30年內增長200%。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表示,過去十四年來,平均每年有2100萬人因與氣候相關的天氣事件而被迫流離失所;到2050年,可能會有高達12億氣候難民——這幾乎相當於地球上每七個人就有一人。

聯合國基金會 (United Nations Foundation) 在2020年的「Climate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Food」在報道中警告稱,到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可能會下降多達30%,引發大規模饑餓、饑荒和死亡,並伴隨歷史性的人口大遷徙。

未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對我們和我們的家園的影響不容忽視。人類該何去何從,這不單單是氣候學家、水資源學者所關註的,也是每個個體需要了解和思考的問題。

參考資料:

Jahn, A., Holland, M.M. & Kay, J.E. Projections of an ice-free Arctic Ocean. Nat Rev Earth Environ 5, 164–176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3017-023-00515-9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來源:賽先生

編輯: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