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數讀2023年度上海科技獎:獲獎專案研究啥?科技「大牛」什麽樣?

2024-10-23科學
10月23日,2023年度上海科技獎正式頒布。共授獎214項(人)。這些獲獎專案都在研究啥?獲獎人以及獲獎專案的第一完成人多大年紀?來自高校還是企業?
深度解讀這一大獎,統計數據會給出答案。從數據來看,此次評獎加大了對基礎研究和原創發明的獎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已然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產學研合作成果眾多。此外,中青年人才是科技創新核心力量,女性科技人才也不斷發揮重要作用。
2位院士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2023年度上海科技獎授予2人(吳光輝、丁健)上海市科技功臣獎;授予10人(修發賢、胡偉達、曲大輝、黃正、湯奇榮、林浩東、李輝、舒易來、張亞林、張少霆)上海市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授予46項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學獎,其中16個專案一等獎、30個專案二等獎;授予29項成果上海市技術發明獎,其中17個專案一等獎、12個專案二等獎。
此外,該年度授予114項成果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其中29個專案一等獎、85個專案二等獎;授予9項成果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其中3個專案一等獎、6個專案二等獎;授予4位元外籍專家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
據介紹,科技功臣獎充分展現了戰略科學家對於國家重大需求和上海產業能階提升的引領作用。兩位獲獎人作為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擔綱領銜者,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具有深厚科學素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光輝是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科學家、C919大型客機系列總設計師。作為中國航空領域傑出的飛機設計師,4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飛機設計與研發工作。先後擔任過4個型號軍、民飛機的總設計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丁健則是中國藥學領域傑出的領軍科學家。他曾領導上海藥物所建成了符合國際規範的綜合性創新藥物研發體系,在中國從仿制藥到創新藥的跨越式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作為首席科學家牽頭發起的中國科學院「個人化藥物」戰略先導A類科技專項,為中國個人化藥物精準治療的戰略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
自然科學獎占比遠高於前5年均值
在本次198個獲獎專案中,46項成果榮獲自然科學獎,占比達23%,遠高於前5年15%均值。16項自然科學一等獎專案中,6項成果的論文發表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5項成果的論文發表在CNS子刊,還有5項成果的論文發表在本領域權威期刊上。
從自然科學獎的授獎情況來看,成果數量不斷提升,獲獎專案蘊含的原創性、引領性和顛覆性「基因」不斷增強,學科交叉和前沿領域的研究已成主流,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相互促進、相互結合越來越緊密,由此折射出上海「創新策源地」的基石正在被不斷夯實。
技術發明獎成果助力攻克了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一系列核心關鍵難題。科技進步獎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能階註入了全新動力,為改善民生福祉帶來了更多美妙的「科技邂逅」。17項技術發明一等獎專案中,獲授權發明專利644項,平均每個成果有38項原創性發明得到專利保護。
面向未來智能、未來健康、未來能源、未來材料等產業方向,聚焦「資訊與智能、醫藥與健康、新能源和綠色環保、新材料」等技術領域,體現「原創性、前沿性、面向未來產業新方向」特征的成果共114項,占比60%。其中,資訊與智能技術領域29項,生物醫藥技術領域40項,新能源和綠色環保技術領域24項,新材料技術領域21項。
所有完成單位中企業近半數,88%的獲獎專案為多單位合作
從專案完成單位來看,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國有企業創新引領性作用凸顯。2023年獲獎專案的所有完成單位共738家,其中近半數單位為各類企業,共338家,占比46%。且在所有參與企業中,國有企業超過半數,共190家,占比56%;在198項獲獎專案的第一完成單位中,各類企業共39家,占比20%。且其中大多為國有企業,共30家,占比達77%。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發揮重要引領性作用。2023年獲獎專案的所有完成單位中,高校共235家,科研院所94家,高校科研院所總占比45%。在198項獲獎專案的第一完成單位中,高校共99家,科研院所34家,高校科研院所總占比67%。
產學研協同和跨區域合作也顯得尤為重要,2023年獲獎專案大都由多個單位合作共同完成。多單位合作的專案共175項,占所有獲獎專案的88%。且由企業牽頭或企業參與的專案共109項,占比55%,表明大多獲獎專案是透過產學研合作完成的。此外,在所有完成單位中共有197家外地單位參與研究,占比27%。跨區域合作特征也較為明顯,從合作單位的區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於長三角、北京、湖廣等地。
專案完成人45歲以下占比61%,第一完成人中79%有博士學位
數據顯示,中青年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從獲獎專案的所有完成人來看,2023年市獎獲獎專案共有1856個完成人,50歲以下的有1415人,占比為76%;45歲以下的有1133人,占比為61%,35歲以下的有251人,占比為13.5%。35歲以下作為獲獎專案第一完成人的有1位(宋冰,1990年出生,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自動化系主任,獲自然科學二等獎)。
與此同時,女性科技人才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獲獎專案的所有完成人中,女性人才共413位,占比22%,與去年基本持平。在獲獎專案的第一完成人中,女性人才共有35位,占比18%,比去年有所提升(去年為14%)。在65個一等獎專案中,女性作為第一完成人有11位,占比17%,比去年有所提升(去年為10%)。
學歷方面,專案完成人大多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獲獎專案的所有完成人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共1637人,占比達88%,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092人,占比59%。獲獎專案的第一完成人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共191人,占比達96%。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57人,占比79%。
澎湃新聞記者 蔣樂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