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喜報!中農富通規劃院論文被SCIE錄用發表IF3.4

2024-01-11科學

近日,由北京中農富通農業規劃設計院完成的【Spat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west Zhejiang(浙西南山區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特征及演化模式研究)】一文,被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主辦的SCI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為SCI-Q2中科院三區期刊,影響因子3.4)收錄。該文章由戰略策劃投資研究所劉雙和浙江農林大學朱銓教授聯合完成,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是在中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背景下,結合浙西南傳統村落開展的空間形態特征與演化模式研究,以期為傳統村落的延續性設計和未來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傳統村落傳承歷史文脈,是新時代實作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和潛在動力,其價值不僅局限於某一建築單體和非物質文化,對映著人對自然的適應過程以及古人智慧的空間形態結構同樣至關重要,具有很高的參考意義和研究價值。

該文章立足於環境生態、社會人文發展規律,以麗水市蓮都區和慶元縣範圍內的國家級傳統村落為研究物件,利用形態指數、空間句法等分析方法結合數碼地圖等數據資料展開研究,從共時性和歷時性兩個角度分析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外在表征與深層空間結構變化,揭示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生成與演化的邏輯規律。

透過研究發現:一是浙西南山區傳統村落由於受到地理條件限制,邊界的形態以團狀、帶狀為主,並存在沿河流、道路等方向進行指狀擴充套件的趨勢;二是聚落原生空間形態能夠高效組織本地居民和外來訪客兩類人群的出行活動,對應的兩種組構中心基本重合,而隨著聚落的不斷演化,現代化建設的介入使得聚落兩種組構中心發生一定程度的偏移;三是自然環境是村落空間形態塑造、生成的基礎,同時也為演化提供前提條件,確定框架,人文因素是建構內在秩序和演化變革的重要影響因素。自然環境、宗族血緣關系等塑造了浙西南山區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基本結構框架與秩序,經濟技術條件、社會人文因素等則是形態演化的首要推動力,「維穩」與「突變」這兩種力量的博弈使傳統村落空間形態表現出多時空重疊整合狀態。

近年來,中農富通智庫·鄉村產業發展研究院(北京中農富通農業規劃設計院)圍繞農業農村發展、鄉村建設、村莊規劃、數碼鄉村、品牌農業、未來食品、農業農村投融資等多個方向形成專業文章50多篇、專題研究報告近20部和專著成果10余本,公開出版發表釋出,並以規劃咨詢、策劃研究的方式,靈活地為政府和企事業機構提供了科學嚴謹即時高效的決策支撐。

中農富通智庫·鄉村產業發展研究院(北京中農富通農業規劃設計院)是中農富通集團旗下的農業規劃咨詢專業研究機構,秉承集團公司「創新、平台、和諧、責任、共贏」的原則,以「策劃為綱、專案為王」為理念,圍繞鄉村發展戰略、產業價值投資、產業科技發展、產業專案策劃、園區規劃建設、園區發展營運,有效整合內外部優質資源,以現代科技和數碼技術運用為手段,聚焦服務鄉村產業和區域經濟高質素發展,打造創新發展的戰略智囊,建設開放共贏的產業智庫,全力服務鄉村產業振興乃至鄉村振興戰略。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北京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鄉村規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單位,同時是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和中國農學會的「科創中國」鄉村產業發展專業服務團依托單位,是中國工程咨詢協會及北京市工程咨詢協會會員單位、北京市設計創新中心,整合人才、科技資源,為客戶(政府、企業、科研院校等)提供多元化、全方位、一攬子服務,可以實作精品專案交鑰匙工程。專案覆蓋全國,得到社會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