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騎著單車上月球,42年為中國造34顆衛星,他說中國人一定行

2024-07-19科學

前幾天熱播的電視劇【功勛】裏,孫家棟曾經說過一句振聾發聵的話 「飛向太空,是人類幾千年的夢想。蘇聯人和美國人能做到的事情,咱們中國人也一定能做得到。」

當時新中國的科研條件全面落後西方,可以說當時新中國所有科學家都是憑著這股「中國人一定行」的心態在拼命搞科研。事實證明,中國人是聰明的是可以的,在落後的科研條件下,用幾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科學家走了十幾年的路。

孫家棟就是當時中國科學家中的佼佼者, 他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的總體設計師,並在此後42年內參與制造了34顆衛星,占中國全部衛星的三分之一。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家棟的航天之路。

一碗紅燒肉走進航天路

孫家棟是遼寧人,從小學習成績優異。1942年他考入了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土木系,後來受戰亂影響,直到六年後再次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新回到學習的殿堂。他最初的願望是成為土木系的學生,將來去修大橋。

但是命運給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沒有成為修大橋的人才,而是走上了航天路,成為了中國航天科學家中的佼佼者。也成為了中國航天的幸運。這一切都源於一碗紅燒肉。

1950年元宵節,孫家棟本來要去姐姐家過節,但是學校食堂為了慶祝元宵做起了紅燒肉,這也是中國人的習慣逢年過節總要吃點好的,即便是學校食堂也不例外。在當時紅燒肉可是難得一見,典型的稀罕物, 孫家棟決定:吃完紅燒肉再去姐姐家。

正當孫家棟和同學們對著紅燒肉大快朵頤的時候,學校領導緊急通知:空軍過來招人,今天晚上必須趕到北京。孫家棟當即報了名,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一碗紅燒肉成了孫家棟命運的轉折點,也成為了中國航天史上的推進劑。

在進入中國空軍不久後,他便被送入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學院學習。在茹柯夫斯基空軍學院有一個歷史,那就是有一個狀元榜,狀元榜立在學員大門最顯眼的地方。會把每年年終考試獲得全優5分的學生照片放在上面,如果連年保持,照片便會一年比一年大,而且會往上挪,在畢業時,如果是狀元,就將獲得一枚純金的史太林頭像獎章。

孫家棟作為當時的留蘇學生,如果能夠獲得史太林金獎章,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認可,更是在給中國爭光。而孫家棟這位超級學霸更是一心想著要為國人爭口氣。

這是這種為國爭光、祖國榮譽大於天的思想,不僅支持著孫家棟在茹柯夫斯基空軍學院學習,更是在之後的航天路上研究的精神支柱。

1958年,孫家棟結束在蘇聯的留學回到祖國,而他行李裏最重的就是那枚沈甸甸的史太林金質獎章,這是他7年間門門考試滿分和學習能力最好的證明。

孫家棟回國時期正是祖國「兩彈一星」事業啟動,學了7年飛機的他被拉去研究導彈。他參加了中國第一枚導彈的技術攻關,參加了「東風二號」導彈的發射試驗等等。

但是隨著孫家棟在導彈領域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他也即將迎接來一項光榮而又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人造衛星之父

當時中央決定開始建造中國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但是苦於沒有專業人才,只能從相近學科找人。而孫家棟在研究導彈時的優異表現,早就被錢學森看在眼裏。 1967年,經過錢學森提議、聶榮臻批復,38歲的孫家棟成為了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

就這樣經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土木工程學習、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學院7年的飛機研究、再加上回國後的導彈研究,孫家棟終於走進了他將為之奮鬥一生的人造衛星,也終將成為人造衛星之父。

光榮的任務接下來,但是孫家棟面臨的第一項難題就是無人可用。他從各單位調出了18名技術人員,組成了攻堅小組。這也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航天」十八勇士「。

作為篳路藍縷的開創者,在孫家棟面前除了難題就是難題,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專案進度,他大膽提出讓方案一切從簡, 「上得去,抓得住,聽得清,看的見」的12字方針。

正是孫家棟大膽開創的方案匯報制度,讓從零開始的人造衛星專案的推進速度前所未有的快。從1968年接受人造衛星專案到1970年東方紅1號衛星成功發射,僅僅用了2年多的時間,孫家棟帶領18勇士取得了成功。

當【東方紅】樂曲從太空傳來,中國人民舉國歡騰,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步入太空的國家。中國人民的幸福感和榮譽感大振幅提升,而半路出家的41歲的孫家棟也是在航天界「一炮而紅」。

經歷過失敗才知道成功的寶貴

在科學研究的路上沒有永遠的一帆風順、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航天領域,對於新中國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可謂是從零開始,孫家棟只能帶領團隊慢慢摸索,失敗更是不可避免的。

1974年孫家棟接到了新的任務,那就是研制返回式遙感衛星,當時只有美國和蘇聯擁有此項技術。但是這次幸運女神沒有眷顧孫家棟。

11月5日,中國正式發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大家滿心歡喜期待著的日子,成了孫家棟生命中最煎熬的一天。

就在離火箭發射只剩幾十秒的時候,衛星沒有按照預設定好的程式轉入自己供電,這意味著即便衛星能夠送上天,也是一個鐵疙瘩,沒有用。

雖然暫停了火箭發射,在檢查排除故障後下午再次發射,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僅僅發射20秒後,火箭和衛星就一起爆炸了。後來經過孫家棟老先生回憶: 在夕陽下的戈壁灘一片火海,幾百人一邊掉著眼淚,一邊在沙地裏一塊塊撿殘骸。

被撿起的不僅是殘骸,還有整個航天團隊多年的心血。經過孫家棟等人的細致尋找發現問題居然是一小截外表完好內部斷開的導線。從這一天起,嚴格的質素體系和制度正式確立。

大家現在觀看關於中國航天史的紀錄片時,感慨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簡直就是拿著顯微鏡找錯誤。正是因為航天人經歷過失敗才知道成功的寶貴。

正是因為航天人的嚴謹,才能讓新中國從零起步的航天事業用短短的時間進入和美國、蘇聯相媲美的地步。

1976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這項技術被認為是世界最復雜和最尖端的技術之一,如今被中國航天人牢牢掌握在手裏。

74歲再出山

普通人的74歲老人,可能已經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了,但是孫家棟真的是為國求學、為國家進步奮鬥努力一生。

2004年中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當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邀請到達孫家棟的手裏時,74歲的老將沒有任何猶豫,當即披掛上陣,在上戰場。

也有朋友勸他:你年紀大了,好好休息吧。這事傷神,萬一有個閃失,豈不失真半世英明?

孫家棟回答他們的永遠只有一句話:只要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當國家重任來到這個74歲老人的肩頭時,他第一時間考慮的不是自己積累了半個世紀的名望、更不是自己年逾古稀的身體狀況,而只是國家需要,我就要去做!

經過孫家棟和其他科學家的努力,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辛苦3年的孫家棟,在這一刻的情緒爆發,他悄悄走到角落,用手絹偷偷抹眼淚。

在我看來,探月工程的成功不僅標誌著中國在探月事業上的一大步,更標誌著孫家棟等老一輩航天人和新一代航天人的成功交棒,航天精神將永遠存在。

50多年的航天生涯,孫家棟負責各種各樣航天飛行器的研制。29歲研制導彈;38歲研制「東方紅一號」;74歲研制「嫦娥一號」;81歲研制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中國邁向太空時代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工程總師……仔細算來,他負責研制的衛星居然有34顆!

孫家棟可謂是老一輩科學家的縮影,他們這一代人在青年時代表弱小、落後的祖國在西方大國拼命汲取知識,在學成後回國報答祖國。

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完完全全奉獻給了國家,即便在70歲的高齡時,只要祖國需要隨時都能回到工作崗位。他們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人們常說,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對於普通人來說大概只是一個夢想,而孫家棟所代表的航天人就是那群拓荒者,時代替我們完成夢想的人。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鬥、滿天星鬥璀璨,寫

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在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舞台

,他收獲如此評價。

我覺得孫家棟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