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前藏、後藏、安多、康巴,西藏這些地區劃分都是怎麽回事?

2024-01-08科學

西藏地域廣闊,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22.84萬平方公裏,約等於全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在行政區劃上西藏有七個地級行政區,分別是拉薩市、日喀則市、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以及阿裏地區。

在行政區劃之外,常常能從西藏當地人口中聽到「衛藏、康藏、前藏、後藏」等稱呼,這些稱呼顯然和今天的行政區劃關聯不大,具體都是指哪些地方呢?

「衛藏」的來歷

這些稱呼的來源和青藏高原的歷史密不可分。唐朝之前青藏高原上星羅棋布著眾多小國與部落,這一時期被稱為「小邦時期」。等到唐朝,吐蕃開始崛起,大名鼎鼎的松贊幹布兼並了青藏高原上的眾多國家,最終在拉薩建都,還修建了今天名譽斐然的布達拉宮。

在吐蕃崛起的過程中,位於年楚河畔(今日喀則)的小邦藏番成了吐蕃的心腹大患。藏番國有兩萬戶,與蘇毗國相互守望,可以說是吐蕃擴張路上的一大阻礙。

但解決藏番對當時的吐蕃來說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在局勢僵持不下的時候,藏番首相瓊保·邦色竟然出人意料的反叛國君,舉國歸附吐蕃。這位昔日的藏番首相在加入吐蕃後並沒有因為降將的身份不得重用,反而深受吐蕃信任,在吐蕃南征北戰的歷程中出力甚重。

由此,藏番所在的 年楚河流域逐漸被廣泛的稱呼為「藏」 (藏語:gtsang),「藏」在藏語中意為江河,指的就是年楚河(雅魯藏布江)。而吐蕃的中心地帶,也就是 山南和拉薩一帶則被稱為「衛」 (藏語adus),在藏語中意為「中心」。兩者相加,也就是 「衛藏」

此外,松贊幹布在衛藏地區建立了一套行政區劃,稱之為「如」,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省」。在衛藏地區設立了4個如,分別是衛如、約如、依如、如拉。其中如拉和藏的範圍基本重合,因此也被稱為「藏如拉」。

衛藏四如是吐蕃的核心領土,和多康相對。

「多康」,指的是吐蕃領地中除了衛藏和阿裏地區之外的領地,包括青海大部、西藏東部、四川西部及雲南迪慶州的藏區。在藏語裏「多康」由「安多」(a-mdo)和「康」(khams)兩個名詞組合而來。「安多」有平坦的意思,往往指代高原。「康」有「邊地」之意,指的就是吐蕃帝國的邊緣地區,相當於「邊區」。

宋元時期,藏傳佛教興起,藏族人又根據自然環境、風俗習慣、距離遠近等因素,將藏地進一步拆分為 「法域」衛藏、「人域」康巴、「馬域」安多

前藏、後藏

在吐蕃全盛時期,吐蕃頻繁的對外發起戰爭,然而失敗總是不可避免,李晟、韋臯、史敬奉等將領多次重創吐蕃軍,阻遏了吐蕃擴張的步伐。對外擴張無果,吐蕃國內矛盾開始激化,王室內鬥,將領混戰,民不聊生。最終,一場席卷了整個西藏的奴隸平民大起義宣告了吐蕃王朝的壽終正寢。

西藏由此進入割據時代,一直到元朝興起,西藏高原上始終沒有大一統王朝出現。1244年,薩迦派的首任班智達——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與蒙古汗國會盟。透過會盟,薩迦派成為了西藏的統治力量並向蒙古臣服。

1260年,薩迦班智達的侄子八思巴被忽必烈封為國師,在西藏實行宣政院制度後,八思巴將西藏一分為三,設立了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分別是 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轄今青海西、青海東北), 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轄今玉樹), 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轄今西藏)。

這裏的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實際上就是最早的前藏、後藏和阿裏。「前藏」和「後藏」的區分有兩個原因,一是地理條件,二是班禪、達賴分居兩地,後者是一個主要原因。

吐蕃滅亡之後的西藏歷史,對於很多內地朋友而言是有理解障礙的,因為在吐蕃滅亡之後西藏走向了一條與中國傳統發展方向大相徑庭的道路,硬要說的話這種道路與歐洲歷史有些許相似,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在於——宗教勢力崛起且扮演重要角色,宗教勢力往往淩駕於世俗政權之上,或者本身就是一個政權。

公元834年,有感於佛教勢力的快速發展,吐蕃王室下令滅佛,出逃的僧人在西藏各地傳教並獲取了基層權力,他們的信徒不止包括當地的窮苦百姓,還包括了地方首領和富人。在各地教派擴充套件的過程中,他們甚至像封建領主一樣互相攻伐,實際上成為了西藏重要的政治力量。

凡是政治力量,都需要相對穩定的領袖人物,因為「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薩迦派搞了家族傳承制,長子出家為僧,次子結婚生娃,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利兩手都抓,這一體系的弊端無需多言,隨著元朝的滅亡薩迦派也走向衰落。

薩迦派滅亡後,最值得關註的就是噶瑪噶舉派。他們註重宗教知識的傳承,由此保護了自己的宗教地位,不過沒有什麽世俗權力。為了改變這個局面,噶瑪噶舉派開創了兩個重要的先例, 一是中央王朝的冊封 ,他們聯系到了蒙古人獲取了中央政府的冊封,並讓這成為了一個傳統。 二是活佛轉世制度的開創 ,噶瑪噶舉派戒律較多,僧人不能娶妻生子,於是開發出了活佛轉世這系統,對西藏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噶瑪噶舉派之後,各路教派實行活佛轉世的越來越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 「班禪」和「達賴」 兩位。其中五世達賴曾在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的支持下成立了和碩特汗國,也就是西藏第一個甘丹頗章政權。

甘丹頗章最初指的是達賴的寢宮,類似於布達拉宮,是政教一體的行政機構,並逐漸演化成「政府」的同義詞。

清朝建立後,為了分而治之,雍正將「衛藏」一分為二,由此出現了前藏、後藏的區別, 前藏由達賴治理,後藏則由班禪治理 。為了管理這片土地,班禪建立了一系列擁有政府性質的管理體系,與達賴喇嘛的甘丹頗章相對。

英軍入侵西藏後,達賴為了避免被俘出逃外蒙,清政府命令由班禪代理達賴的職權,當時的班禪認為這會大大惡化前後藏之間的關系,因此拒絕了這一命令。但達賴和班禪之間的矛盾卻無法輕易彌合,從1915年到1923年,達賴數次出手侵奪班禪權力,九世班禪最終明哲保身於1923年年底出走內地。

西藏解放後,十世班禪給出了治理意見,其中一條是「前後藏分開治理」。不過,西藏當時的西南局工委反對了這一意見,認為「分而治之,群眾接受不了,容易讓帝國主義挑撥關系」。於是才有了我們今天渾然一體的西藏自治區。

作者:未定

部份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