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諾貝爾物理獎變身圖靈獎?科學家解釋人工智能先驅為何「爆冷」獲獎

2024-10-09科學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8日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兩位人工智能先驅——美國科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和加拿大科學家謝菲·辛頓,表彰他們在使用人工神經網絡進行機器學習的基礎性發現和發明。
諾貝爾物理學獎怎麽頒給了人工智能專家?諾貝爾獎變身圖靈獎了?大獎一揭曉,就引發了網民的議論。當然,這已不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跨界」,比如在2021年,這項大獎的三位獲得者中,真鍋淑郎和克勞斯·哈斯曼是氣候學家,獲獎原因是他們在地球氣候預測模型和「預測全球暖化」方面作出的貢獻。
此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為何「相中」人工智能?霍普菲爾德和辛頓的成果與物理學有何關聯?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采訪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達觀數據的三位專家。
將物理學與其他多個學科交叉
「霍普菲爾德和辛頓的研究領域是統計物理、數學物理、非線性物理,所以屬於物理學領域。」復旦大學智能復雜體系實驗室主任、上海數學中心谷超豪研究所長聘教授林偉介紹,他們研發的人工神經網絡是典型的復雜系統,需要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去深入探究,將物理學與數學、統計學、電腦科學、腦科學等學科進行交叉。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約翰·霍普菲爾德和謝菲·辛頓。
人工神經網絡是20世紀80 年代以來,人工智能領域興起的研究熱點。它從資訊處理角度對人腦神經元網絡進行抽象,建立某種簡單模型,按不同的連線方式組成不同的網絡。作為一種運算模型,人工神經網絡由大量的節點(即神經元)相互連線構成,每個節點代表一種特定的輸出函數,每兩個節點間的連線都代表一個對於透過該連線訊號的加權值,這相當於人工神經網絡的記憶。
林偉告訴記者:「霍普菲爾德上世紀80年代發明的霍普菲爾德神經網絡,是用來描述和模擬人腦聯想記憶的。」它是一種結合儲存系統和二元系統的神經網絡,提供了模擬人類記憶的模型。
人感知到一些事物或經歷了某件事後,其記憶會被喚醒,腦海中浮現出越來越清晰的圖景。霍普菲爾德神經網絡也有這個功能,比如科研人員把曾輸入神經網絡的一張圖片加工一下,讓它的部份像素缺失,隨後將這張圖片輸入神經網絡。經過多次迴圈,它會神奇地讓原圖復現,就像人腦將遺忘的事物回憶起來一樣。
霍普菲爾德神經網絡還可以解決「旅行商問題」。對於給定的一系列城市和每對城市之間的距離,它能找到存取每座城市僅一次並回到起始城市的最短回路。
對人工智能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林偉介紹,辛頓發明了一種可以自動發現數據特征的方法,從而執行「辨識圖片中特定元素」等任務。他以霍普菲爾德神經網絡為基礎,建立了一個使用不同方法的新網絡——波茲曼機,這種網絡可以學習辨識給定類別數據中的特征元素。
辛頓使用統計物理學的工具,透過輸入在機器執行時很可能出現的例子來訓練機器。波茲曼機可用於分類影像,或建立與其訓練模式類別相似的新例子。在此基礎上,這位科學家繼續研究,助力啟動了當前機器學習的飛速發展。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肖像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張江高等研究院教授洪亮認為,辛頓留下的最大「科學遺產」是被人工智能時代廣泛認可並且至今在各大模型中套用的「反向傳播」方法。在訓練人工智能系統時,運用這種計算方法,既「正著走」也「反著走」,也就是在正向過程中不斷反向驗證,從而讓AI與真實更加接近,也更為穩定。
達觀數據董事長兼CEO、復旦大學電腦專業博士陳運文說:「霍普菲爾德和辛頓開創性提出的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技術,為現代人工智能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使電腦能夠模擬人類的記憶和學習過程,對人工智能如今的蓬勃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電腦技術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或將推動物理學科研範式改變
談及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跨界」問題,洪亮表示:「91歲的霍普菲爾德是統計物理學家,77歲的辛頓則是一位100%的電腦學家,而且已經得過電腦領域的最高獎——圖靈獎。所以獲獎訊息一公布,就在我們物理與天文學院群裏引起了辯論。」這場還在持續的辯論,甚至讓他想起了【三體】中物理學家發出的「靈魂拷問」:物理是不是不存在了?洪亮在他的朋友圈裏表示,今天或許是物理學歷史上「悲哀的一天」,卻可能是科學史上「嶄新的一天」。
在林偉看來,這是諾貝爾獎主動擁抱「AI時代」的一個重要舉措,體現了物理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值得肯定。
洪亮認為,霍普菲爾德和辛頓此次獲獎,可能將推動物理學科研範式的改變。洪亮本科學物理,讀碩士時學化學,讀博士時學生物,之後研究計算生物學,如今是上海交大國家套用數學中心副主任。他透過跨學科的研究經歷發現,相比愛用AI的工程學家和生物醫藥學家,物理學家對AI的接受程度並不高。
究其原因,在解釋世界的方法上,物理學家最擅長的是「從底層往上推」,即先搞清楚1+1=2,再推出1+2=3、2+2=4,進而發展出減法、乘法和除法等,一層一層地復混成,直至理解這個最復雜的世界。而另一種解釋世界的方法是「自上而下」,也就是AI最擅長的大數據驅動,憑借足夠多的數據倒推出合理的結果,而其中的邏輯可能存在於無法破解的黑箱裏。
「第一種方法是簡單而美的,另一種方法是復雜而有用的。」洪亮以谷歌 DeepMind開發的AI模型Alphafold為例,它預測蛋白質、DNA、RNA、小分子等生物分子結構和相互作用的精確性,往往可以超過從底層向上逐層推演、反復驗證的傳統科研範式。那麽,完美理解這個世界的物理之道,究竟用什麽方法更好?洪亮認為,物理學家可改變思維,正如諾獎評審改變思路一樣,在更大程度上擁抱新的範式。
欄目主編:黃海華
本文作者:俞陶然 徐瑞哲
圖片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