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美國耗資3.3億撞擊小行星,致300萬碎片,流星雨將下100年

2024-09-06科學

人類即將經歷一場持續百年的"人造流星雨"!而根源則源於美國的一項小行星撞擊任務。

2022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進行了一項耗資3.3億美元的太空任務,名為"雙小行星重新導向測試"(DART)。

NASA派出了一個航天器,目標是撞擊一個近地雙小行星系統中較小的一顆——迪莫弗斯(Dimorphos),類似是透過航天器進行"宇宙碰碰車"測試。

當DART航天器如同一顆宇宙中的"子彈"精準命中目標時,NASA的科學家們歡呼雀躍,他們宣稱,這次撞擊成功改變了迪莫弗斯的執行軌域,標誌著人類在行星防禦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爆炸過後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這次看似"精準"的撞擊不僅讓迪莫弗斯"毀容",還造就了一條長達6000英裏(約9656.07公裏)的碎片尾巴。

這條"尾巴"幾乎可以繞地球四分之一圈!

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研究人員利用超級電腦模擬了300萬個碎片的軌跡和速度,結果顯示,這些碎片中的許多將在未來10到30年內抵達地球和火星附近。

當這些巖石碎片穿越大氣層時,將會形成一場持續百年的"人造流星雨"。

這次實驗也引發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雖然DART任務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地球免受小行星撞擊的威脅,但這種行為是否會無意中開啟潘朵拉魔盒,導致更多不負責任的太空行為?

如今,大氣汙染、太空垃圾增加,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潛在問題。更重要的是,人為幹預宇宙秩序可能會打破現有的宇宙平衡,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NASA聲稱,DART任務的初衷是為了驗證人類是否具備偏轉小行星軌域的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天地沖撞"危機。

聽起來很高尚,不是嗎?然而,我們是否真的有能力承擔這種幹預帶來的所有後果呢?撥開這層"行星防禦"的華麗外衣,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考量,或許才是NASA關註的問題。

這次撞擊完全可以用來驗證美國"動能撞擊器技術"是否具備改變小行星執行軌域的能力,換句話說,這是一次昂貴的技術演示。

DART任務中使用了多項先進的航天技術,如離子電推進發動機、高精度制導和導航系統、以及即時數據傳輸技術等。

這些技術的成功套用能夠推動航天技術的發展,為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提供了技術支持。但是,如果我們從軍事角度來看,DART任務就變得不那麽單純了。

這次任務透過精確制導和即時數據傳輸技術,實作了對太空中小天體的高精度監測和跟蹤。

這對於提升軍事領域的空間態勢感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雖然DART任務本身沒有聲稱用於軍事目的,但其采用的動能撞擊技術對於反導防禦系統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透過最佳化和改進相關技術,美國可以開發出更加有效的反導防禦手段,提升國家的安全防禦能力。

所以,看似是在為人類的未來考慮,實際上這種太空競賽的目的並不一定單純。如今,歐洲已經也計劃發射一個飛行器到Didymos,去檢視DART完成的"撞擊結果",為之後的可行性撞擊積累實驗數據。

這種情況下,中國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觀。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曾表示,已經著手可能在2025年或2026年就能開啟一次小行星的撞擊防禦實驗,組建中國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

當然,拋開軍事意義而言,實際上類似的技術測試還是有研究價值的。隨著宇宙飛船不斷發射,外太空中存在的大量人造衛星垃圾會越來越多,這些衛星壽命到期後,往往會被銷毀,成為難以回收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的增多不僅會影響到正常執行的衛星,還可能成為潛在的安全威脅,建立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對於地球安全的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在我們為這些技術進步歡呼的同時,也還是要考慮一下影響。

未來的一百年間,人類再次仰望星空,看到那些人造的"流星"劃過夜空時,他們會如何評價我們這一代人的所作所為呢?

這場"流星雨"或許將成為我們留給宇宙的"傷疤",甚至是一個持續一個世紀的提醒!#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