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外星人證據11月揭曉!英媒報道:收到比鄰星發來5小時無線電訊號

2024-10-18科學

據【每日郵報】報道,牛津大學資助的一個尋找外星訊號的專案取得了重要進展。這個訊號的編碼特征遠超「WOW」訊號數個數量級,極有可能發現了銀河系內的非人類智能文明!牛津大學的專家目前正在對該訊號進行深入分析,預計最快將在下個月釋出具體訊息。

來自比鄰星的訊號:長達5個小時

據【每日郵報】報道,接收到該訊號的是澳洲帕克斯天文台的射電望遠鏡,天文台位於新南威爾士州帕克斯以北約20公裏處。該天文台配備了一台64米的Murriyang天線和兩台18米的「堅尼地碟」天線。其中,64米的Murriyang天線曾在1969年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任務中負責電視畫面的直播。

報道並未明確提及訊號接收的具體時間,但確認從太陽系最近的恒星比鄰星區域接收到一段持續5小時的無線電訊號。科學家們表示,該訊號位於「低資訊區」,即訊號極其微弱,訊噪比極低,解析這一訊號非常困難。這也是牛津大學決定將正式釋出推遲一個月的主要原因。

據報道,這次成功的搜尋源自「突破聆聽」專案,這是一個耗資1億美元的非營利性研究計劃。該計劃由以色列出生的企業家、投資者和物理學家尤裏·米爾納與已故著名科學家霍金於2016年1月共同發起,旨在尋找外星訊號。除此之外,該計劃還曾計劃利用激光加速技術向比鄰星發射一枚硬幣大小的探測器。

這個計劃曾在2021年探測到比鄰星發出的BLC-1訊號,該訊號是由澳洲的帕克斯射電望遠鏡接收到的,但最終被證實很可能是地球某處的幹擾。然而,這次5小時的訊號卻並非簡單的雜訊,它具有非常窄的頻譜,符合無線電通訊的特性,同時在其中還發現了「非人類技術簽名」的證據。

現在我們需要耐心等待科學家解讀這一訊號,最終確認它確實來自比鄰星,並驗證其中包含的內容是全球聞名的資訊。如果確認無誤,這將毫無疑問成為與人類未來息息相關的一項重大發現。

從理論上分析:比鄰星到底有沒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自20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搜尋外星訊號以來,帶有「文明特征」的訊號並非首次被接收到。上一次引起廣泛關註的是1977年8月16日,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大耳朵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了持續72秒的WOW訊號。然而,後來該訊號被確認可能源自彗星。

這次持續了5小時的資訊顯然超出了大家的預期,因為在比鄰星的方向並沒有持續強烈的射電源能夠不斷發射訊號。此外,牛津大學還指出該訊號具有「非人類技術簽名」,這表明存在人工調制的跡象,意味著出自文明之手的可能性相當高。

全面解析:比鄰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南門二,這是一組位於南半球的三星系統,距離太陽系約4.2465光年。從天區的角度以及訊號接收的澳洲新南威爾士州天文台的射電天線來看,這個位置是相當合理的。在這三顆恒星中,比鄰星是體積最小的一顆,質素僅約為太陽的12%,其表面溫度僅為3000K,屬於紅矮星。

從恒星演化的角度來看,紅矮星實際上是一類極為適合生命演化和發展的恒星。相比之下,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其壽命大約為100億年,目前已過半,還剩約50億年。然而,太陽作為主序星(即處於穩定燃燒的階段)只會持續50到60億年左右,之後它將膨脹成紅巨星,最終可能會吞噬地球。如果那時人類依然留在地球上,恐怕將面臨徹底的滅絕。

相比之下,紅矮星如比鄰星則截然不同。由於它們的燃燒速度極為緩慢,比鄰星的壽命或許能持續上千億年,甚至達到萬億年。當宇宙最終陷入黑暗時,紅矮星可能是僅存的幾處光源。因此,圍繞這類恒星執行的行星有充裕的時間來孕育生命,從RNA的起源到高等文明的誕生,甚至如果一切重新開始也毫無問題,因為紅矮星將提供充足的時間。

2016年,歐洲南方天文台發現比鄰星周圍存在一顆略大於地球的行星,目前命名為Proxima b。根據比鄰星的徑向速度數據推算,這顆行星與其恒星的距離約為0.05天文單位(750萬公裏)。按照比鄰星這顆紅矮星的宜居帶範圍計算,Proxima b正好位於宜居帶內,所接收到的光輻射大約是地球的65%。

因此,當Proxima b被發現後,科學界紛紛猜測這顆行星極有可能孕育著智能生命,因為它幾乎滿足了科學家對生命宜居行星的所有設想。然而,就在發現這顆行星的同一年,科學家們記錄到了比鄰星的一次超級耀斑爆發。如果該行星正好位於耀斑噴射的前方路徑上,那麽它必將遭受淪陷性的打擊。

科學家提出了多種設想。例如,如果比鄰星周圍存在強大的磁場,它可以將帶電離子偏轉並引導到兩極和後方,減輕它們的影響。不過,這樣的磁場無法阻擋耀斑爆發產生的X射線。盡管如此,一些科學家認為,由於行星與恒星的距離僅為750萬千米,潮汐釘選的可能性很高。在這種情況下,行星上的生命不必擔心X射線的威脅,因為潮汐釘選會導致晝夜界限固定,只要生命體靠近這個界線生存,便能避開強烈的X射線輻射。

從多個角度來看,比鄰星的行星系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不低。然而,生命究竟發展到了什麽階段卻很難判斷,也許僅停留在單細胞階段,當然也不排除他們正計劃建造宇宙飛船,嘗試跨越星系!在【三體】中就有類似的設定:半人馬座三星系由於三體運動的影響,行星不斷經歷恒紀元與亂紀元的交替,當地的文明因此決定要逃離這個給他們帶來災難的三星系統。

正巧在這個時候,三體文明接收到了葉文潔透過太陽放大後發向宇宙的訊號,順著這條線索找了過來!小說中的三體運動並不在半人馬座三星系中發生,因為這些恒星的質素差距較大,且彼此間的距離較遠,因此不會出現無法預測的天體軌跡。即便比鄰星上存在與人類文明水平相當的文明,也不至於非要來地球進行殖民。

上述論述從邏輯推理的角度確實能說明澳洲的射電望遠鏡接收到訊號的合理性。然而,大家要記住,合理性並不意味著一定存在,只是表明這確實是一個可能性!

人類外星聲明搜尋歷史:從失望到絕望

對於外星訊號的發現,大家不必抱有過高的期待,但也不應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尋找同類是人類的本能,而宇宙如此廣闊、歷史如此悠久,沒理由只有人類文明獨存。根據德雷克公式的推算,光是在銀河系中就可能存在數以千萬計的文明,由此可見,宇宙中的文明甚至可能比地球上的沙粒還要多,但迄今為止,我們卻從未真正找到過。

自1960年代德雷克的研究開始,科學界便積極探索外星生命的存在。從SETI計劃到突破聆聽計劃,科學家們曾投入大量精力透過無線電波尋找外星文明。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方面的投入逐漸減少。其背後的原因並不復雜:電磁波是一種衰減嚴重的訊號。以目前的技術,即便人類以最大功率向距離地球4.2光年的比鄰星發射訊號,接收的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更不用說那些位於數萬光年之外的星球了。要知道,銀河系的直徑就已超過十萬光年,而距離我們最近的仙女座星系則遠在250多萬光年之外(大小麥哲倫星雲是銀河系的伴星系)。

因此,隨著時間推移,SETI無線電搜尋計劃的投資逐漸減少,NASA也逐步轉向更為實際的地外行星探索專案,如開普勒望遠鏡和TESS望遠鏡。這些專案已經發現了大量行星,其中不乏超級地球。然而遺憾的是,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我們仍然無法確定這些行星上是否存在文明,只能告訴大家,它們極有可能存在。

為什麽至今還沒有發現外星生命?

要解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復雜。首先,時間和空間的差異是關鍵。宇宙已經存在了137億年,而地球也有46億年的歷史。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裏,文明經歷了興起與消亡,因此時間上的錯位使得我們永遠無法相見。其次,空間因素也不可忽視,宇宙的廣袤無垠令人震撼,距離常常用光年來計量。例如,比鄰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僅有4.2光年之遙。然而,即便人類不遺余力地將宇宙飛船的速度提升至每秒3000公裏,也只是光速的1%。在這種情況下,抵達比鄰星需要420年的時間,期間還要考慮加速和減速的過程,往返一趟將耗費數千年。

宇宙航行與帆船橫渡太平洋截然不同。一路上既沒有海魚,也沒有島嶼,更沒有氧氣和陽光。從太陽系到比鄰星之間幾乎是空無一物。因此,無法像當年地理大發現時期那樣,簡單地準備一艘船就能啟程。要進行宇宙航行,必須首先完善推進技術和模擬生物圈等系統。而這種級別的飛船,在【三體】中被稱為恒星際飛船,以當前人類的技術水平來說,仍然無法實作。

當然,也許其他文明早已完成探索,甚至正踏上前往地球的旅途,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未找到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