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給奧巴馬當部長的朱棣文:50歲首回蘇州老家,稱我是完全的中國人

2024-09-01科學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朱棣文,這位在美國政壇和科學界都取得了非凡成就的華裔科學家。

盡管生長在美國,卻始終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情感。

在他50歲那年,首次回到祖籍地蘇州時,他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站在家鄉的土地上,他公開宣稱自己是「完全的中國人」。

這個自小在美國長大、連中文都說不流利的人,為什麽會有如此深厚的中國情結?

學霸生涯,獲得諾貝爾獎

朱棣文1948年出生,父母都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留在美國深造。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朱棣文從小就在美國長大,家庭裏濃厚的學習氛圍讓他從小耳濡目染。

小時候的朱棣文對動手制作各種模型和裝置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經常在家中嘗試用廢舊零件組裝飛機、機器人等。

父母盡管對他的這些「搗蛋」行為感到頭疼,但始終沒有打壓他的探索精神,反而給予了他很大的自由和支持。

正是這種對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促使朱棣文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憑借著這份熱愛成功考入了羅切斯特大學,獲得了數學和物理學雙學士學位。

畢業後,他選擇了繼續深造,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物理學博士。

在加州大學,朱棣文師從實驗物理學大師歐根·康明斯教授。

這位教授對實驗科學有著極高的熱情。

他常常告誡學生們,物理學的發展不僅依賴理論,更需要透過實驗去驗證和發現。

康明斯教授的這番教誨深深影響了朱棣文,讓他意識到實驗的重要性,也激發了他對實驗物理的無限熱情。

朱棣文的博士研究集中在激光物理領域,這也是他日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關鍵所在。

激光冷卻和捕捉原子的技術,是物理學中一個極為復雜而又充滿挑戰的課題。

原子以極快的速度運動,如何在實驗室中捕捉到這些微小的粒子,一直是科學家們苦苦探索的難題。

朱棣文從不畏懼困難。

他在實驗室裏日夜鉆研,不斷進行各種實驗,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減緩原子的運動。

終於,在多次失敗和調整之後,他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用激光來「冷卻」原子。

透過將原子暴露在多束激光的照射下,激光束可以使原子的運動速度逐漸減緩,最終將它們「捕捉」下來。

聽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難。

好在朱棣文的努力沒有白費。

透過這項激光冷卻技術,他成功地解決了物理學界長期以來無法攻克的難題。

這不僅為物理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也讓許多其他領域,如化學、材料科學等,受益匪淺。

1997年,朱棣文憑借這項重大的科學突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一成就讓他一舉成為國際物理學界的明星,也為他的科研生涯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政治生涯,擔任美國能源部長

在朱棣文的職業生涯中,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就是他進入了政界,成為了美國的能源部長。

這是他從科學家到政治家的一大跨越,也是他職業生涯中備受矚目的時期。

2008年,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時,正在組建他的內閣團隊。

在挑選能源部長人選時,奧巴馬的目光落在了朱棣文身上。

奧巴馬選擇朱棣文並非偶然。

作為一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在科學界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他在能源領域的見解和推動清潔能源的努力,更是吸引了奧巴馬的註意。

在競選期間,奧巴馬承諾要在他的任期內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並應對氣候變遷問題。

為此,他需要一個既有科學背景,又能推動政策落地的人來擔任能源部長,朱棣文無疑是最佳人選。

當朱棣文接受這一任命時,他成為了美國歷史上首位擔任內閣部長的華裔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內閣成員。

這一任命不僅在美國引起了廣泛關註,在國際社會上也受到了高度評價。

許多人認為,朱棣文的上任標誌著美國能源政策將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在推動清潔能源和應對氣候變遷方面。

擔任能源部長期間,朱棣文以其一貫的嚴謹和專業,積極推動清潔能源的研究和套用。

他大力倡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

這些舉措不僅為美國的能源政策帶來了新的方向,也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許多國家開始跟隨美國的腳步,加強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和發展。

在任期內,朱棣文不僅專註於國內事務,他還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合作。

他認為,中美兩國在清潔能源領域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雙方的合作不僅有助於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也能為兩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雙贏的局面。

朱棣文的這些努力,為中美兩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提升了他在國際社會的聲譽。

尋根之旅,我是完全的中國人

雖然朱棣文在美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和根源。

事實上,他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

這種感情貫穿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並在他50歲時首次回到祖籍地蘇州時達到了頂峰。

朱棣文出生在美國,但他一直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著中國血統的人。

小時候,他的父母經常向他講述家鄉江蘇蘇州的故事,告訴他關於祖輩的種種故事。

盡管在美國長大,朱棣文對中國始終懷有一種特殊的向往。

1997年,當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他的名字在中國也引起了廣泛關註。

許多人都為這位具有中國血統的科學家感到自豪。

然而,直到1998年,朱棣文才有機會第一次回到祖籍地江蘇蘇州太倉市。

這次回鄉對他來說意義非凡,他不僅是去尋根,更是去履行一份家族的責任。

他的父親在晚年囑托他,一定要回到家鄉,去看看那片他們家族曾經生活過的土地。

朱棣文踏上中國的土地時,心中百感交集。

盡管這是他第一次來到蘇州,但那種血脈相連的感覺讓他感到格外親切。

當他走在太倉的街道上,看到那些祖輩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朱棣文深深地意識到,無論走到哪裏,他始終與中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在蘇州的這段時間,朱棣文還特意拜訪了家鄉的親人,並參加了家族的祭祖儀式。

站在祖墳前,朱棣文感慨萬千,他終於明白了父親對家鄉的那份眷戀。

這次回鄉不僅讓他找到了自己的根,也讓他對自己的中國身份有了更深的認同感。

正是在這次回鄉之後,朱棣文公開表示:「我是完全的中國人。」

盡管他在美國出生、長大,盡管他不會說流利的中文,但他依然認為自己骨子裏是一個中國人。

對於朱棣文來說,蘇州不僅是他的祖籍地,更是他心靈的歸屬。

他的每一次回鄉,都是對自己身份的一次確認,也是對祖國的一次深情告白。

朱棣文的故事,正是一個遊子對祖國深厚感情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在國際舞台上為中國爭光的最好證明。

參考資料:

「我們的根在中國」——專訪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