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世界地球日|唐家沱、李家沱、牛角沱……重慶為什麽那麽多「沱」

2024-04-23科學
在第55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北碚開展了「穿越重慶山脊,尋找滄海桑田的地質秘密—探秘縉雲山和嘉陵江小三峽地質遺跡」科普宣傳活動。
在地學科普專家的帶領下,地質愛好者和小朋友們來到縉雲山腳、嘉陵江小三峽,了解重慶特有的自然資源和城市變遷的地質故事。
活動現場
「這就是碚石,而前面凹回去的回水灣就是沱。」站在金剛碑下的江邊,重慶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區域地質高級工程師張雪峰指著岸邊延伸到江中心的區域說,「碚」與「沱」是重慶常見的特色地名,北碚、唐家沱、牛角沱……但其實這些地名文化源於兩種特殊地貌。
「這裏的碚石主要成分是砂巖,形成於侏羅紀時期,後來經過地殼運動擠壓形成褶皺,所以從高處看,碚石的走向和山脈是平行的。」重慶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地質調查院院長任廷聰告訴記者,這些碚石就是「微縮」的重慶四山。
而從溫塘峽口到金剛碑分布著不同性質的巖石,它們平行於縉雲山脈,像瓦片一樣層層疊置。其中溫塘峽口是厚大的砂巖,巖質堅硬,盡管江水急速沖擊,也難以將其拓寬,大部份巖石以崩塌掉落為主,因此形成狹窄的深谷。
大沱口
大沱口一帶以軟弱的泥巖為主,夾了少量薄層的砂巖,整體強度很低,而大沱口的末端的沙壩處恰好是堅硬的灰巖。急流出峽,受到灰巖的阻攔,江水迂回,肆意侵蝕著峽口與沙壩之間的軟弱夾層。同時,橫向上沱口兩側的軟弱巖層也被地表水侵蝕,形成溪溝。這樣嘉陵江水的迂回侵蝕,疊加兩側溪溝的溯源侵蝕,形成了「大肚子」狀的大沱口。
實際上,沱的形成原因有兩種。 一種是河流侵蝕形成的。如果河岸巖石較軟弱,河流對其旁蝕的作用又強,天長日久,就會造成江岸凹入而成為回水河灣,如南岸的白沙沱即是。另一種是因石灘或磧石突出於江中,改變了流水方向或者將流水排斥出河灣,其下遊就形成了沱,如江北忠恕沱即是。
在重慶方言中,「沱」指的是可以停船的水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回水灣。由於重慶山水相互作用,形成了很多這樣的沱,因此,「沱」成為了重慶地名中的常見詞匯,如朱沱、唐家沱、牛角沱、郭家沱等。據統計,重慶有約600處地名帶「沱」字,這個數碼讓人驚訝不已。
你知道的還有哪些?一起來留言吧!
上遊新聞記者 陳竹